• 唐山段长城的关隘与关城
  • 时间:2011-10-1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我们在古代文献记载和诗词描述中,经常可以看到有“关山”、“关河”、“关津”等词句。“关”总是与山、河、海等自然形势相结合的。与此相关,还有关口、关隘、关塞等说法,其意义基本相同,都是指险要地带供人们出入的要道。“塞”是指堵塞之物,“隘”指狭窄之处,“口”是出入的通路。平时我们也有“关塞隘口”这样的叫法。

           照1:冷口关南门

      长城上有许多关隘,是长城防守的重点,也是出入长城的要道,平时查验过往的商旅和行人,战时可闭门以御来犯之敌。而在重要的关隘处筑城、设险并建筑起与城墙相连的封闭性城堡,就是关城。关城平面多随关隘地形和防御需要而布置,并根据大小和地形设置城门,一般为二至四门。
      唐山境内的明代长城原有关隘33个,关城23座,现在保存较好或能看出轮廓的为数不多,占总数的20%左右。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对这些关隘和关城的现状有了初步了解。
      徐流口,旧称徐刘口,明长城关隘。关口两侧山坡较平缓,这与《永平府志》中所记载的“边墙在山坳,南北皆漫坡”相吻合。其口门位于今5号敌台西7米处,宽0.93米,由于底部是乱石堆,未能测量高度。但能清楚地看出口门顶是采用条石承重,横穿城墙,内外相通。《永平府志》中记载:“徐流口关内有城堡,高一丈七尺,城周二百二十四丈有余。东南各一门。”1关城现已残毁。
      今天的徐流口东为卢龙县境,是唐山段长城的始点。
      河流口,旧称合刘口,明长城关隘。关口两侧山势陡峭,关口处是一条季节性河床,原有水门和关门。据当地群众讲,关门早年被毁,水门是六、七十年代被水冲毁的。“明嘉靖二十六年,蒙古把都儿入犯,陷河流口……防冷口者必防河流口”2。河流口关城已毁,现今为河流口村。
      冷口,明长城蓟镇重要关隘。明时为蒙古兀良哈三卫进京入贡的通道,也是交通和军事上的要地。关口左右山势低平,内外道路平坦开阔,关口早年被毁,有沙河从关口流过。
      关城在口内随山势修建,据《永平府志》载:“关城砖砌,高二丈九尺,周三百八十七丈有奇,东、南各一门”。3现关城城墙已拆平,个别地段存有夯土墙残址,城南拱券门尚存(照1)。现在城址处已辟为冷口村。

        照2:石门子口 口门通道东侧

      石门子口,明长城关隘,位于大龙庙村西北约300米处的城墙口。关口两侧山势平缓,口门穿越城墙(照2、3),呈筒拱式通道,通道靠外墙有门框痕迹,底部有门柱石,门口宽0.92米,拱脚高1.4米,拱高0.6米。距外门口0.4米处,门口两侧各有门栓孔,孔直径20厘米。从门口向内进深0.9米,筒拱开始加宽为1.2米,拱券加高,其拱脚高1.8米,拱高0.75米。到城墙内侧深3.6米,整个筒拱全长4.5米。这个通道从整体上看保存较好,通道外端有门,内无门。《永平府志》中记载在冷口关南建昌营一带有“小口二,一石门子,一白道子,皆通冷口”。4另外还有“石门口有口无关”的记载,我们实地调查时,在这里也没有发现关城。
      白道子口,明长城关隘,口门通道内侧券拱保存较好,宽1.4米,总高2.25米,外侧早年坍塌,难以看出原来的门在什么位置。白道子口与石门子口一样同为冷口附近的要道通口,即使今天,这里仍是长城内外百姓的交通道口。

    照3:石门子口 口门通道西侧

      白羊峪口,明长城关隘,关口北部山势蜿蜒起伏,关口处有白羊河由北向南流过,原有关门修筑其间,现已荡然无存(照4)。
      关城靠河西岸随山势而建。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三百十四丈三尺,东、南各有一门”。5“关内城门二,其南曰景皋,有河发源于山神庙下,距城三里许,入口南流入沙河,即大沮水,名白羊河。关南水右有山高百仞,西与大山相属,多乱石似卧羊状,道崎岖仅可通马,俯视河流如线”。6今白羊峪关仅存残长约200米的东墙,其余全部拆毁,墙内为白羊峪村。在村南山包上有一娘娘庙,已倒塌,村南和村东山顶处各有一谎城遗址。
      新开岭口,明长城关隘,口门通道墙体倒塌严重,从现存的遗迹看,口门残宽约1米,高度不清楚,两侧城墙均为石城,坍塌严重。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一百六十九丈五尺,南、北各有一门”。现在城墙早期破坏严重,有东、南部分墙基尚存,最高不超过2米,宽2.3米,仅存长度约100米,但南、北城门的大体位置还能看出其宽度约2米。

            照4:白羊峪口现状

      红峪口,旧称洪峪口,口门早年坍塌,调查时没能找到准确地点。据《永平府志》载:洪峪口为边城水口,在擦崖子口东五里,归擦崖子管辖。
      擦崖(牙)子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太平寨镇。关口四周群山环抱,东侧山体陡峭,西侧平缓。据《永平府志》载:“关门洞厚七丈有奇”7。“擦崖子城,石筑,高一丈四尺,周三百十七丈有奇,西、南、北各有一门,门上建有城楼”。8今关口建筑早期已破坏,口门痕迹早已荡然无存,有公路从关口穿过。关城现为擦崖子村。
      城子岭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太平寨镇。关口两侧山势陡峭,城墙破坏严重,有清河水从关口流过,口门建筑早年被水冲没。调查时只能看出口门的大体方位。关内约1公里处有城子岭关城,靠河随山而建。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一百六十八丈五尺,东、西、南各有一门。”9现关城早已没有痕迹,被辟为城子岭村。

             照5:青山关关城

      大岭寨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龙辛庄乡。关口两侧山体由于河水冲刷显得非常险峻。《永平府志》中载,大岭寨关“东一山峭峻,高里许,其北大山负边城斜插东山之背,缘东山攀崖而上,绕至山背,则南北山又直上侵云。”10由此可见大岭寨口的险要。
      在关口内原有大岭寨关城,“关城为石筑,高一丈五尺,周一百六十三丈一尺,东、西各有一门。”11但现今关城已不存在,关口处其它建筑也荡然无存。在河南崖发现了保存完好的明长城砖窑遗址,考古工作者对此砖窑进行了清理发掘。大岭寨关口两侧长城城墙也保存较好,特别是向北转向榆木岭的一段,城墙上射孔、了望孔仍存,外侧城墙还有雷石孔。
      榆木岭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金厂峪乡。关口两侧长城均为砖包,而且保存尚好。关口南侧山势陡峭,北侧平缓,口门早年破坏。《永平府志》记载,榆木岭口“四峰对峙极尖秀,东西相距40余丈,城倚关下,关外地势稍阔,石径纡徊不通辙迹,然马可并辔行其东”。12而榆木岭口内关城“石筑,高一丈五尺,周一百四十七丈三尺,西、南各一门,教场在城南。”13现今关城仅存南门及部分墙体。南门口呈拱券形,用青砖垒砌,宽1.3米,进深1.4米,高2米,1.2米起券。门洞现存宽度1.89米,高2.6米,1.6米起券,深2.6米,门两侧有门栓。北半部全部坍塌。从我们的调查结果看,现在南门外地势较高,平坦开阔,很可能就是当时的教场。
      现榆木岭口已辟为榆木岭村。

           照6:青山关南门

      青山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上营乡。关口两侧长城保存较好,特别是南侧墙体上部分垛口尚存,显得十分壮观。青山口是当时蒙古族入犯的主要口隘,也是明边防之重地。“明嘉靖二十一年,蒙古兀良哈三卫曾入犯此口”。14“万历初朵颜部长昂犯喜峰口,戚继光勒兵出青山口,败却之”。15关口建筑早年已破坏。
      关内靠边城依山筑有一座关城,虽遭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大致保存原有规模。青山口关城是我们对唐山境内的明长城调查中发现的最好的一座关城(照5)。
      据《永平府志》载:“青山口关城石筑,城高一丈四尺,周六十六丈九尺,西、南各有一门”。16我们调查也发现了关城有二门,但依据现在的方向判定,分别为南门和北门。南门口分为内、外两层(照6),结构均为底部平铺青石,两壁用条石抹白灰泥错缝平砌,基石共三层,高1米,之上用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砌至拱脚,顶部用青砖起券。但内外两层高度、厚度等尺寸不一样。外层宽2.6米,厚2.3米,石基高1米,至券顶高3.9米。内层宽3.2米,深4.2米,3.4米处起顶部券顶,总高5米。在门楼外侧门额处嵌有一石匾,匾长1.2米,宽0.6米。匾正中刻楷书“青山关”三个大字,左款竖刻“万历贰年拾月吉旦创建立”11个小字。青山关北门规模比南门小,但其建筑结构与南门一致(照7)。也分内、外两层,外层石基高0.8米,石基以上砖砌,高0.5米,之上青砖起券,总高2.5米,宽2.2米,厚1.6米。内层门道宽2.6米,石基高0.8米,1.7米高处青砖起券,总高4.1米,深4.2米。两侧门轴门栓基本完好,但木门已不存。关城之内地形北高南低呈缓坡状,现有十几户村民住在城内。关城城墙总周长为366米,墙体顶宽4.8米。
      在关城出北门西侧有一斜井,当地称“扳倒井”,并且流传着关于这口井的传说故事。在城西侧有庙址存在,在庙址里发现一罄,上刻有“万历三十九年吉日”等字,另有一香炉,上刻“万历辛亥年孟冬月吉日青山口”等字,这两件器物属明守兵遗物。值得一提的是,在关城东北不远处有一保存较为完整的水门。水门跨越山体沟壁,底部用条石垒砌5层,之上用青砖起券顶,券顶上为城墙墙体。
      青山口现今为青山口村。

             照7:青山关北门

      董家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上营乡。关口内外地势开阔,道路平坦,有长河水从关口穿过。关口处原有水门和关门,现只有关门两侧的残墙尚存于河西岸,水门建筑设施及墙体荡然无存。据《永平府志》载:“董家口关城在东山之腹,城高一丈六尺,西、南各有一门”。17现关城已毁,其旧址尚存,原有村民居内,由于河水冲击,原住户已搬迁靠上。在居民拆迁的废墟中详细观察,还能看到原关城的残墙断壁。
      铁门关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铁门关口东山陡不可攀,山顶之上基本未筑长城,关口在东西两座大山之间,环境森严,似铁门紧闭,隔阻内外。明时为蒙古兀良哈三卫入贡通道之一,也是长城内外互市的官市。现关口建筑设施已毁,有宽城至遵化的公路由此通过。关口内0.5公里处原建有关城。据《永平府志》载:“铁门关城高一丈三尺,城周一百二十七丈,南开一门。”18现今关城已荡然无存,铁门关村居民居住在原城旧址上。
      李家峪口,明长城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关口两侧山势平缓,口门早年破坏,李家峪关城在口西约2公里处。据《永平府志》载:关城为石筑,城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二十七丈,南有一门,门上建楼,城南有教场。我们在实地调查中,只发现有东墙部分墙体尚存,残高约0.5~2米,长约80米。原城址为李家峪村,城南教场是水库淹没区。
      喜峰口,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迁西县喜峰口乡。关口两侧山险谷深,层峦叠嶂,构成天然之险,自古以来就是军事要地,也是塞北通往京都的重要交通要冲。喜峰口古称兰陉,原名松门关,明永乐年间改称喜峰口。发源于冀北山地的滦河穿越山岭纵贯河北东部,喜峰口就雄踞在滦河河谷与长城相交之地。在此也发生过许多重要战事。

              照8:西营城址

      明宣德三年(1428年),宣宗皇帝亲率大军北出喜峰口,征兀良哈三卫的蒙古贵族。明嘉靖十年(1531年),兀良哈三卫联合进攻喜峰口,从此明朝派重兵戍守此地。隆庆三年(1569年),兀良哈三卫犯喜峰口,镇守蓟镇的总兵官戚继光率军赴此,赶走了三卫之兵。万历初年,蒙古部族首领朵颜率兵进犯喜峰口,戚继光出师青山口,在喜峰口外打败来军。19从这些战事中可以看出,蒙古部若从赤峰、平泉而来,进攻明朝的京都时,喜峰口便是其主要的进攻通道。所以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在燕山山脉首建的32座重要关隘,喜峰口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明朝历代都在不断加强修建喜峰口的防御设施。据《永平府志》载:“喜峰口关的东南有石筑喜峰城,城高二丈,周四百十八丈六尺,堑八十一丈五尺,南门有楼,荒城在北,有月城教场在城西,距关二里”。20景泰三年(1452年)在关门上建了一座13米高的镇远楼。喜峰口关有三重,三道关之间由坚固的基石砖墙连结成一体,西城墙与万里长城主体相连。
      如今喜峰口淹没于水库之中,只在水面上露出一些残墙,被称之为“水下长城”。在水库东北岸上,确有一谎城。
      潘家口,古称卢龙塞,明长城重要关隘。滦河穿关而过,关口两侧群山耸立,形势险要。潘家口历来与喜峰口互为唇齿,进攻喜峰口者先攻潘家口,而潘家口失守,则喜峰口被攻破。所以历代都十分重视潘家口的设防。
      潘家口南侧建有关城,据《永平府志》载:“潘家口关城为土筑,高二丈二尺,城周二百十九丈六尺,西、南各有一门”。211983年竣工的引滦入津的重点水利工程潘家口水库就建在这里。库区内山水相映,长城蜿蜒如龙,是旅游的理想去处。潘家口关城已全部淹没于水库之中。
      龙井关口,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迁西县栗树湾乡。关口左右两山相对如门,西南三座雄峰耸峙,关居其中,有氵散河水经关口下向东南流去。现关口建筑已残毁。据《永平府志》记载:“关城为石筑,高一丈五尺,厚四尺,城周二百九十七丈八尺,东、北各有一门。”22今关城已荡然无存。明末崇祯二年(1629年),清军攻锦州不下,皇太极率军绕过山海关,就是攻下了这里的龙井关,第一次突进长城,进逼北京。
      洪山口,位于遵化市小厂乡。明代洪山口为松棚路,是蓟州镇长城防卫中十二路之一,有参将在此镇守。据《四镇三关志》载:“洪山口关,洪武年建……有石城,高丈五尺,周百二十一丈二尺”23现今关城只残存北墙,其余三面均已破坏。据当地人讲,东、西二门偏北,对开,南门偏西,向南有土路通向南城子。关城东西长约400米,南北约200米。东、西、北三面方形,南墙沿山脚修筑,不成直线。据称,北城墙有3楼,分居正中和东、西两角。中间一座残址尚存,西南角有楼梯,由砖垒砌,底门宽2.15米,两侧墙宽0.36米,南北长4.8米,顶部呈斜面,基部高3米。
      关城中有明代戏楼一座,面北背南,有东、西两个门,东、西墙顶部有两个大通风孔,直径约1米,门前有4根木柱,歇山顶,内部为木结构,东侧有配房,北半部为戏台,整个戏楼破坏较严重。在洪山口关城中还发现一石碑,为《天津春防碑》。
      河口,明长城关隘,原名豁口、活口。传说当时喜峰口段长城较完整,北方蒙古族入侵多从洪山口掠夺,戚继光迎敌于洪山口,因未料到此处有口,敌人在此逃脱,因豁口而活口。现此地为河口村,长城在这里分两道将村子环抱于内。
      马蹄峪口,位于遵化市侯家寨乡。在河口与马蹄峪口之间的前山寨有著名的舍身台寺,戚继光曾作舍身歌。在马蹄峪口现存一敌台,已成废墟,又名一道楼。在敌台西侧有山,山脚下一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在口内有马蹄峪关城。据《四镇三关志》载:“马蹄峪关,洪武年建正关,稍城俱通骑,极冲。”24今正关已毁,城址处为马蹄峪村。
      秋科峪口:位于侯家寨乡。在口部两侧均有残破敌台,有土路从口部穿过,为长城内外百姓的交往通道。在口内曾有关城,为洪武年间所建,现已毁。
      罗文峪口,位于遵化市侯家寨乡,明长城重要关隘。在关口处长城有主城、支城形成的套城,遵兴公路由此通过。关口狭窄,宽仅丈余,易守难攻。据《四镇三关志》载:“罗文峪关,洪武年建。”25关城紧挨长城城墙,今只残存西墙遗迹。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经过喜峰口战役后遭到惨败,遂改变进攻策略,由中路攻击罗文峪、龙井关等口,而我军在此处与日军血战三日,痛击了日军。
      沙坡峪口,明长城关隘,位于遵化市兴旺寨乡。口部两侧的敌台破坏十分严重,城墙为石墙。关城为洪武年间所建,现已坍毁,只略存遗迹。

      冷嘴头口,明长城关隘,位于遵化市兴旺寨乡。口内曾修建关城。据《四镇三关志》载:“冷嘴头关,永乐年建。通大川,平漫,通众骑,极冲。”26今关城门楼已毁,只剩基座。关口处残存少部分砖砌城墙,内侧有一登墙券门洞,门洞上镶嵌一方石匾,因风化,字迹已不清楚。
      大安口,位于遵化市西下营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此口曾被蒙古族攻陷。永乐年间在口内修建了关城,今关口城墙已被拆毁,仅存三个敌台基座的内部土堆。
      上关,位于遵化市汤泉乡,现已被水库淹没。
      马兰关,明长城重要关隘,位于遵化市马兰峪乡。明朝在蓟镇长城建置中下设十二路,马兰路为其中之一,归蓟州中路副总兵管辖,并有参将镇守。
      据《昌瑞山万年统志·下函卷文五》记载:“马兰关由来已久,年代莫考,旧有城二座,东城周围二百三十二丈,连垛高二丈,城门二座,南门曰马兰谷关,西门无字。南门以东砖石成砌,南门以西垒石成砌,北面系边城,南门上有更楼三间,南门外为南关街,长一里余,有集。西门外为西关街,长半里,无集。西城周围一百五十一丈八尺,高一丈七八尺不等。东南二面垒石成砌,北系边墙,西系围墙。城门二座,东曰永镇,南曰建安。昔系马兰峪都司所管地方……明代朵颜、俺答等部都曾进犯此关。”如今紧挨城墙处有两个方形石城,当地人称为东营、西营(照8)。西营保存完好,东西约100米,南北约150米,墙底宽5米,青石砌成。东门、南门均已破坏,西侧围墙亦已破坏,北侧以长城城墙为墙。东、西营相距100多米,东营西侧为石墙。东营南今马兰关二村村部所在地,据称曾是总兵衙门所在地,即清总兵府所在地。
      马兰峪口,位于遵化市马兰峪乡。内有关城,今已无迹可寻。
      楦门子口,明长城关隘,现属东陵满族自治乡。口两侧高峰陡峭,关口处狭窄,口外群山环绕,内侧为遵化清东陵。楦门子内外三道墙,从口处敌台向北再折向西再折向西南,有支城直通关口底部,与西侧山崖形成关口。支城现于兴隆县境内。支城与主城之间的山坡上有一独楼,结构与城墙上的敌台相同,现已残破。主城两侧山脚下有小河流过。
      水口子,明长城关隘,现属东陵满族自治乡。与楦门子口紧临,口内曾建有关城,现已无任何遗迹。
      龙洞峪口,明长城关隘,建于群峰环锁之中,以山险关窄而著称。明正关处只能容前骑通行,为永乐年建。今仅存关口两侧的石砌城墙残址。过龙洞峪口,长城至钻天缝与天津蓟县交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释

        1.3.5.8.9.11.13.16.17.18.21.22.《永平府志·城池上》,清光绪二年刻本,卷32。
        2.4.6.7.10.12.15.20.《永平府志·建置志》,清光绪二年刻本。
      14.《读史方舆纪要》,顾祖禹,中华书局,1955年版。
      19.23.24.25.26.引自《明长城考察纪实》,华夏子,档案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

     

                                               (来源: 文物春秋1998年第2期 紫西 关真付 )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