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除汉族以外,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有许多个少数民族的王朝统治者中国。从南北朝开始,统治中国北部地区的先后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此外还有十六国的前凉、前燕、前秦等等少数民族也统治着部分地区。以后的辽、金、元、清等朝代,统治的范围更大,元和清两朝统治了全国。这些少数民族的统治者,当他们统治了在经济文化上比较发达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以后,为了防止其他少数民族的骚扰,也不断修筑长城。
从南北朝到元这一时期的长城,大都是少数民族统治的王朝所修筑的。北魏,北齐和金代修筑长城的工程规模都不小。
北魏长城 北魏王朝统治了黄河流域北部的广大地区。北魏王朝的统治者原为鲜卑拓拔部,本来是以游牧骑射为生,但在统治了以农业生产为主的中原地区之后,进入了封建社会经济,国力一时强大。这时在王朝的北部有另一支强大的游牧民族柔然和东北部的契丹族,他们仍处于奴隶社会阶段,奴隶主贵族不时南下扰掠。因此,北魏仍然采用了秦汉时期防御匈奴的办法,修筑长城。据《魏书·明元帝纪》上记载:明元帝泰常八年(公元423年)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今河北赤城县),西至五原(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延袤二千余里。又在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发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即是从现在北京居庸关,向南至灵邱,再向西经平型、北楼、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而达山西河曲县。当时把这道长城称之为畿上塞围,是因为它环绕于首都大同的南面,用它来保卫首都之意。
东魏长城 公元534年,高欢立元善见为魏孝静帝,孝武帝投奔于文泰,从此北魏王朝分作东西魏。东魏东迁于邺后,曾修筑长城,《资治通鉴》上载:东魏武定七年(公元549年),高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今山西静乐县),东至土墱(今山西崞县),四十日而罢。其长度只有一百五十里。因这时已是东魏王朝复灭的前一年,已无力对长城进行较大的修筑了。
北齐长城 公元550年高洋灭东魏,是为北齐,据有现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的大片领土。他的北方有突厥、柔然、契丹等游牧民族的威胁,西边又有北周政权的对峙。为了防御,北齐便大筑长城。据《北史》记载,北齐天保三年(公元552年),自西河总秦戍(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于渤海(今河北山海关)。天保六年(公元555年)皇帝下诏,征发一百八十万人修筑长城,自幽州夏口(今北京居庸关南口)西至恒州(今大同)九百余里,天统元年(公元565年)自库堆戍东距海二千余里间,凡有险要,堑山筑城,断谷超障。《北史》上记载,齐前后修筑长城东西凡三千余里,六十里设一戍。并在险要地方设置州、镇凡二十五处,用以驻兵防守。并在天保八年(公元557年)初,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络拔(今大同西南)至坞阂戍(平型关东北),长四百余里,天统元年又把坞纥戍的重城向东伸延至居庸关与外城相接合。
此外,为了防御北周,还修筑了南北向的长城,《资治通鉴》上记载,北齐河清二年(公元563年),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河南济源县),仍筑长城二百里,即今尤关、广昌,阜平之间的长城。
北周长城 公元557年北周灭掉西魏,据有河北、山西、山东等地。为了防御北方突厥、契丹等,把西魏原来的北部长城加以修缮。《北周书》上记载:后周静帝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征发山东诸州人民修长城,自雁门关至碣石。不久北周亡,长城修筑工程不大。
隋长城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了南北,结束了自东汉末年以来四百年间封建割据的局面,为了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也多次征发大批劳力修筑长城。根据历史记载共修长城七次。如《隋书》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命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至黄河,西距绥州(今绥德县),南至勃出岭(绥德县北),绵亘七百里。明年夏令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以遏胡。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踰榆林,东至紫河(在大同西北),二旬而毕。四年(公元608年)发丁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林谷而东。隋代对长城的修筑虽然次数很多,有时征发劳力也很大,但是所修筑大多是就原有内部长城加以修缮,没有多大增筑新修,较之秦、汉长城的工程,相差甚远。
唐、宋、辽时期,长城的修筑工程几乎处在停息阶段。其原因是唐代北方大破突厥,版图所辖运出大漠,设北庭、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北广大地区,长城已经失去了作用。宋朝虽然统一了中原,但是北部又有辽、金的对峙,所辖范围已在原来秦、汉、北朝长城的南面,原来的长城已在辽、金境内,只是在宋初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命潘美、梁回在雁门、句注之间修筑了一些城堡用以警备辽的南进。为时不久宋王朝势力又退到长江以南,更谈不到长城的修筑了。辽代对长城工程也经营不多,据《宏简录·李俨传》上记载,清宁四年(1058年)在鸭子河与混同江之间修筑了一段长城,规模不大。
金代长城 公元1115年,我国东北一支女真族建立了金王朝,先后灭掉了辽和宋。在它的西北与蒙古相界,为了防御,曾大筑长城,规模之大超过了秦汉以后至金的各代长城。据历史文献记载,金代长城有两道,一是明昌旧城,二是明昌新城。
明昌旧城过去曾被称之为兀朮长城或是金源边堡,在新城之北,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呼伦县北二十里,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西行百三十里,沿海拉图山脉,迳博克多博克伦,北折而西,沿额尔古纳河岸,二百二十里,至煖水河而尽。这段长城的位置,约在今黑龙江省兴安岭西北黑龙江沿岸长达千里,即是八百年前金为防御蒙古而修筑的。
明昌新城也是为防御蒙古而筑,远在明昌旧城之内,又称之为金内长城,金濠堑、边堡等,西起静州(今黄河河套陕西)东达混同江畔(今黑龙江省松花江),经陕西、山西、河北、内蒙古、辽宁,黑龙江等省市,长达三千多里。
元代版图地跨欧亚,远出长城以北很远的地方,而且统治者本身原来即是长城以北的游牧民族,长城对他们来说,意义不大。但是为了防止汉族和其他各族人民的起义反抗,检查过往客商,也对许多关隘险处加以修缮,设兵把守。
(资料来源:《长城》 罗哲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