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为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南、陕西境内。他的东面有淮、颖水与宋、齐为邻,南有鸿沟与楚为邻,西北过滑河、沿洛水与秦为邻,北与赵为邻。魏文侯即位以后,重用西门豹、李悝等人,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一时国力强盛,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但是西面的秦国和南面的楚国也日渐强大趄来,尤其是秦,经常对魏袭击,禽获将士,占领疆土,使魏不得不筑城设防。魏的西北又有一小部分领土与西戎相接,防秦防戎,成了魏军事上的大事。于是开始了长城的修筑。
魏长城共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西南长城(河南长城)。
河西长城修筑的年代,据《史记·秦本记》记载:孝公元年(公元前用361年,即魏惠王九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竹书纪年》上又有:梁惠成王十二年(公元前358年),龙贾帅师筑长城于西边。《史记·魏世家》和《六国表》载,惠王十九年(公元前351年)也有筑长城、塞固阳的记载。当是自公元前361年至前351年,前后十年间陆续都在修建的。
《史记·匈奴列传》上记载: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可知这一西北长城除了防秦之外,还同时防西戎。这道长城的位置,据《水经注》上说;“渭水又东,径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太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记载“秦孝公元年楚魏与长城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渭水又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即是南自华山,西北行又沿黄河西岸北行,长达一千余里。现在这道长城的遗址在陕西省境内的华阴、韩城、延安、绥德等地尚有保存。
魏河南长城,即是《史记·张仪列传》上所载;“秦下兵攻河外,据卷、衍、酸枣”的河外长城。《郡国志》上有: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这道长城的建筑年代,《竹书纪年》上记载为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所筑。长城的位置,《水经注》上也有记载:“阴沟首受大河于卷县。故渎东南径卷县故城南,又东径蒙城北,……故渎东分为二,……俱东绝济隧。右渎东南径阳武县北,东南绝长城……左渎又东绝长城,径垣雍城南,又东南径封丘县、绝济渎,东南至大梁。……”,“渠水……历中牟县之圃田泽北与阳武分水,泽在中牟县西,面限长城,东极官渡。……渠水又东,不家沟水注之,水出京县东南梅山北溪,其水自溪东北流,径管城西,又东北分为二水,一水东越长城,东北流入圃田泽。”根据《水经注》上所记得知这一长城自阴沟开始,经大河故渎东,在阳武跨过阴沟左右二渎,过北济水、南济水,又经管城,往西南至于密。全长约六百里。
这道长城先是郑所筑,后来韩灭了郑,继续修筑使用,而且在历史文献上,有时称韩,有时称郑,因此,把它称作郑韩长城。建筑的年代,按《竹书纪年》上记载说,梁惠成王十五年(公元前355年),郑筑长城,自亥谷以南。这一长城与魏的东南河外长城相合,是用来防秦的。
(资料来自《长城》 罗哲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