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在今河北省中部正定、石家庄的西北,有一支少数民族鲜虞(属于北狄种族)逐渐强大,建立了一个强悍的诸侯小国名叫中山。它东与齐国相邻,北与燕国相接,西南与晋、赵相连,四邻都是强大的诸侯国家。中山虽然国土不大,但是民族非常强悍,经常打败晋、赵等强邻。据最近在石家庄西北的平山县三汲公社所发掘出的中山国王陵墓出上的铜器看,中山国当时的冶金技术和工艺水平是十分惊人的。据《左传》记载,定公三年(公元前507年)秋天,鲜虞曾经大败晋军于平中(平中,晋地。)地方,以后又多次打败晋、赵军队。但中山由于四面强邻,国土又小,终于寡不敌众,在公元前296年被赵国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工所灭。
中山为了防御西南强邻赵、晋的袭击,也修筑了长城。《史记·赵世家》记载:赵成侯六年(公元前369年)“中山筑长城。”由于中山对东北的齐和燕采取联合政策,并无相犯。经常发生战争的是赵和晋,尤其赵武灵王把中山当作他的腹心之患。因此,中山长城的位置应在他的西南部与赵、晋交界处。根据《汉书·地理志》、《括地志》和《读史方舆纪要》等记载,中山长城的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纵贯恒山,从太行山南下,经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关、固关以至于邢台黄泽关以南的明水岭大岭口,全长约五百多里。
(资料来自《长城》 罗哲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