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海关
  • 时间:2011-8-5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山海关在河北省北部秦皇岛市的东北,处于渤海湾的尽头。依山临海,形势险要,是明代万里长城东部的一个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所争之战略要地。过去曾有人用“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的诗句来描写关城的险要。
      山海关有悠久的历史。据历史文献记载,这里商代属孤竹,同属燕,秦时属辽西郡,所辖十四县中有临渝县,汉代属卢绾,后属阳乐。建安十年(公元205年)曹操置卢龙郡,晋属营邱郡,北魏属乐浪郡,隋属北平郡。《隋书,地理志》上说,炀帝大业十年(公元614年)置北平郡,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渝宫。唐代属临渝县,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更名石城县,有临渝关,一名临闾关,有大海关,有碣石山,有温昌镇,辽代为迁民县。《资治通鉴》上记载,幽州北七百里有渝关。下有渝水通海。金、元两代这里均属迁民镇。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魏国公徐达创建关城,设立卫所之后始名为山海关。清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在这里设置了临渝县,山海关便成了临渝的县城。
      由于山海关的形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在这里进行过多次的战争。明朝末年
    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和山海关的总兵吴三桂官兵激战于石河两岸。崇祯17年(公元1644年)4月21日起义军以数千骑兵突破了西北防线,进逼山海关西罗城下,22日又有山海关北翼城的一支明朝官兵起义,山海关城马上即可攻下。但是吴三桂出卖了明王朝,投降清军,出关迎接清军首领多尔衮入关。于是明军与清军两军合战,左右进攻,与李自成起义军大战于石河西岸的红瓦店一带,义军战斗非常英勇,但是由于众寡不敢,只好撤退。于是这个山海雄关的大门洞开,清军大批过关驰入中原,不久明王朝即告灭亡,清朝代替了明朝的统治。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侵略军也侵入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一带。光绪26年(公元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了山海关,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才撤走。
      1922年夏,直、奉军阀大战于石河西岸,1921年秋再战于山海关外的关家坟、威远城、姜女庙一带。1933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占领了山海关,把它变为东北伪政权“满洲国”的门户和入侵华北的阵地。
      1945年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山海关曾一度解放。受到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从秦皇岛登陆向东北解放区进犯,在石河西岸与我军大战,我军一部分战士壮烈牺牲。
      现在在山海关外欢喜岭上的烈士陵园就是为了纪念这次战役中的烈士们而建立的。
      解放前,山海关是一个古老的消费城市,日伪占领时期,把东北划为“满洲国”,过往旅客必须在此换车,履行所谓“出入国手续”,敌伪军警对人民群众百般刁难,任意打骂,多方勒索。山海关被称为“鬼门关”。
      1948年,山海关重获解放,工农业生产日益发展,城市建设日新月异。1972年新建成了石河水库,不仅解决了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的饮水问题,而且还能灌溉市郊农田。昔日石河古战场,而今碧波荡漾,禾苗茁壮。山海雄关以及附近的城墙关隘也得到维修整理,迎接着前来旅游的国内外游人。
      山海关的关城为四方形,周围八里一百三十七步四尺,并有宽五丈深二丈五尺的护城河围绕。有东、西、南、北四个关门:东门叫镇东(即“天下第一关”门),西门叫迎恩,南门叫望洋,北门叫威远。在关城的东西两头又筑有东、西罗城,以为前卫。万里长城自关城的东门“天下第一关”城楼向两侧伸展,南面伸入大海之中,北侧直上燕山。在南北两侧长城内侧,距关城不远又有商翼城、北翼城各一,为屯兵之处,南北拱卫。在山海关关城的东门外,又有许多城堡、墩台作为前哨。现在东门外的卫城“威远城”的遗址和八里堡墩台(烽火台)的遗迹依然存在。山海关关城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与关内外的长城、墩堡、关隘等建筑共同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
      “天下第一关”城楼(即山海关东门)建于高大的城台之上。台下有砖砌券门通向关外。券门洞内原设有闸门,按时开启。门外又有方形瓮城一圈以增强关门的防御能力。城楼为一座三间、两层、歇山顶的建筑。据记载城楼高三丈,上层宽五丈,下层宽六丈,与现存情况基本相同。屋顶用灰色筒板瓦仰复铺盖,脊上安设吻兽。城楼东、南、北三面共开有箭窗六十八个,好像箭楼的形式,更显示出这一天下雄关城楼的凛然气势。登上第一关城楼,北里长城从角山盘旋而上,有如长龙蜿蜒在崇山峻岭之间,南望长城直奔渤海之中,酷似龙头探向海底,景色十分壮丽。明朝人曾用了“幽蓟东来第一关,襟连沧海枕青山”、“万顷洪波观不尽,千寻绝壁画应难”等诗句来描写山海关近旁的景色。
      城楼之上所悬挂的“天下第一关”匾额,笔力雄浑,过去曾讹传为严嵩所书,其实是明朝成化八年进士、本地人萧显书写。现在楼下所藏是原匾,楼上所藏是光绪八年摹刻,楼外所悬挂的则是1929年摹刻的。抗日战争时,日本侵略军曾企图将原匾盗走,因群众设法将匾藏于西大街文庙大成殿内,才把它保存了下来。

      东罗城、西罗城

      罗城是用来加强关门的防御的。东罗城在东门外,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围五百四十七丈四尺,东、南、北三面环以护城河。有东、南、北三个门,并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东门门洞上刻有“山海关”三字的匾额,亦为明代原物。西罗城在西门外,这是没有完成的工程,明崇祯十六年开工,不到一年明朝就亡了,所以只修了一个西门就停了。

      南翼城、北翼城

      南翼城在山海关关城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南水关的南面。城墙高二丈有奇,周围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有南北二门。北翼城在关城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北水关以北。形制大小与南翼城相同,都是明朝末年巡抚杨嗣昌所建。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的城墙上,原来还有一些楼、堂等建筑。在城东南隅的叫奎光楼,明洪武时建,嘉靖、万历时重修。是用来供设奎星神像的。在城东北隅的叫威远堂,原来是徐达建奎光楼时同时规划的,一南一北,文武相对,但徐达不久返回京师未建成。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孙应元才在原来旧址上重建起来。现在遗址尚存。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在北面的叫临闾楼,南边的叫牧营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用以屯兵设防。

      城墙

      在北齐以前的燕、秦和汉代长城均远在山海关的东北。山海关之有长城,自北齐开始。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筑长城从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西北)到山海关,共长三千多里。以后北周时(公元579年)又从雁门关修筑长城和亭障到碣石(山海关附近)。现存山海关附近的长城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陆续修建成的。山海关长城的城墙大部用砖石砌筑,内填碎石夯土,也有一些地方全部用石块砌成。城墙平均高七米左右,有的地方高达十四米。

      老龙头和澄海楼

      从山海关东门往南,长城伸展八里,直入海中,被称之为老龙头。在老龙头近处有一濒海城堡叫宁海城,原来在城上有观海亭后改建为澄海楼。伸入海中的城台敌楼十分坚固雄伟,它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所建。陈天植重修澄海楼记上说;“长城之稍,甃石为垒,高可三丈,长且数倍,回老龙头。此则明故将戚继光所筑”。为什么老龙头城基伸入海中,在数百年波涛海浪的冲击下而不坏呢?这是由于在海底安下了很多铁锅,铁锅反扣海中,减小了海浪的冲击,这一科学的建筑方法,曾被前人载入史册。清顺治澄海楼记中说:“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复釜历历在目”。老龙头不远有城楼名叫澄海楼。澄海楼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与长城墩台一起,高峙海上,极为壮观。明清不少诗人写下了“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破浪来风泛舟揖,安的歌啸不持瓯”等诗句来赞美它。


       角山长城

       角山长城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北侧,长城往北伸展,约五里抵燕山山麓,沿着陡峭山脊盘旋而上,城台、敌楼林立。城墙内侧有一山名角山,因此称此处为角山长城。站在山顶远望关城和大海,气象万千,辰观日出,称为渝关的一景:“瑞莲捧日”。过去一些诗人游客曾描写道,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矣。并有这样一首诗;“万里晴空绚早霞,云含曙色现奇花,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光射龙宫惊电转,辉流蓬阙散珠华。”另有一景是“山寺雨晴”,原来在山上有一座角山寺,这里云雾不时聚散,有时半山大雨,而山顶却是晴明,好像别有天地。
      在角山长城之外,东西山头上有一烽火台,作为长城前哨的信号站,现在保存尚好,台项还有石匾,为明代原物。

      三道关、悬阳洞

      在山海关城东北十里,群山起伏,长城盘绕山间,有关三重,名叫三道关。第一道关建在山涧口上,第二道关建在山脚,第三道关建在山岭之腰。这里悬崖危蹬,险巇难行。从关下仰望,长城好像悬砌在绝壁之上。从此再北二十里为一片石关(也称九门口),再东北到锥子山、金牛洞,为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交界处。
      在三道关之上层峦叠障,山石奇特,又有清泉一脉流出。在清泉之畔有一山名叫黄牛山,山腰有一洞,从山这面穿过山那面,在入口处有一广阔岩洞,原来建有佛楼一座,可容百数十八。洞壁上刻有“悬阳洞”、“别有洞天”等明清时期的题刻和题记。进入洞口后有一小洞,可拾级登上,起初很狭小,只容一人通行,光线渐暗。行不多时,忽然开朗。在洞的上方,有一个垂直洞口,可仰望天光,因此被称作“悬洞窥天”,为山海关美景之一。洞内又有“天井”、“地盆”,泉水从洞上滴于“地盆”之内,砰砰作响。出洞后,树木丛生,奇石竦立。洞口古松两株亭亭如盖。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山间桃李争芳,莺歌燕舞,山光野景引人入胜。远望长城,俯视深谷,真有“别有洞天”之感。

       姜女庙

      也叫贞女祠,在山海关东门外十三里,八里堡之南。提到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往往联系到孟姜女的故事。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借孟姜女的故事来斥责秦始皇对劳动人民
      强暴奴役,同时也以此抒发对一切残暴统治者的不满。其实孟姜女故事的原始依据与秦始皇没有关系。我们查考一下历史文献,杞梁妻的故事,见于《在传》,是春秋时俟的事,远在秦始皇以前几百年。就拿秦始皇长城来说,距山海关还有数百里。所以说孟姜女曾在望夫石这里望夫也不是事实。根据历史查考,最早把孟姜女的故事与秦始皇相联系起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在他的一首诗中说;“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不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从此,孟姜女寻夫、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传开了。
      至于在山海关这里修建姜女庙,据说在宋以前已有,并且还有文天祥的一副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忘也,千秋片石铭贞。
      但根据历史考察,文天祥时已是南宋,这里早已是辽、金所辖,文天样不会到此修庙题联。即使文天祥为姜女庙题过联,也不应在此地。现存的姜女庙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建的,经明、清多次重修。修庙的主事人张栋在他的《贞女祠记》中也说,孟姜女姓许,陕西同官人,丈夫范杞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长城,姜女做寒衣,万里寻夫,迢迢远道找到长城脚下时,丈夫已死,埋在长城之内了。她痛哭终日,终于哭倒了长城。这就是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贞女孟姜……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春秋时人,其误无疑”。但是他为了宣扬旧礼教,以启发人之“贞烈”,也就将错就错,“以近长城而思孟妾,因指以为迹”,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只好说“讹传是处也无妨”了。
      现在姜女庙保存有山门,前殿、后殿、振衣亭等建筑。
      山门前有一百零八蹬石级上达庙内。后殿旁有巨石两块,上刻“望夫石”三字和乾隆姜女祠诗。当人们站在庙的周围或望夫石上、振衣亭里时,可南望大海,北看燕山,万里长城蜿蜒于燕山之上,极为壮观。
      在前殿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由于用字很少,重复使用,颇使人们费解。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如果把几个朝字和长字加上三点水旁,就易于明白了。
      海水潮,朝朝期,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在姜女庙南的大海中,有礁石数块突出水面,传为孟姜女的坟墓,这当然也不是事实。由于礁石陡险,平时人不能登,仅有阵阵群雁时集其上,因此被称之为“姜坟雁阵”,是渝关景色之一。
      山海关附近的长城、关隘和古建筑、文物还很多,如九门口、金牛洞、卧牛桥、三清观、徐达庙等。

      秦皇岛和碣石

      离山海关不远,还有秦皇岛,北戴河、碣石等名胜。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写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曾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带海湾壮丽景色的今夕。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中所引述的秦皇岛和碣石与山海关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秦皇岛这一名称的由来,即是因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海上曾经到此而得名的。《史记·始皇本纪》上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封禅书》上也记载着秦始皇因寻找不死药,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受方士欺骗来过这里。
      碣石的名字很古老。《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秦始皇刻的“碣石门”辞:“堕坏城郭,决通川防,移去险阻,地势已定,黎府无徭,天下咸抚”。辞上记载了秦始皇拆除从前六国互防长城的事。汉武帝在登封泰山之后,又东巡海上,到达碣石,观看巨海,并筑台记功。唐太宗也曾到这里来刻石记功。古代许多帝王和诗人在这里写下了描写海山景色的诗篇,最有名的当是魏武帝曹操的《步出东门行》,也称《碣石篇》,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聚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诗句。
      
    毛主席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是指的曹操的这一首《碣石篇》。
      关于碣石的地点,据考证是在昌黎县城北五里,也有以为即临渝县南海中或就在秦皇岛上。

                                                          (资料来自《长城》 罗哲文 著)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