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城、西罗城
罗城是用来加强关门的防御的。东罗城在东门外,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城墙高二丈三尺四寸,周围五百四十七丈四尺,东、南、北三面环以护城河。有东、南、北三个门,并有水门两个,角楼两个,敌楼七个。在东门门洞上刻有“山海关”三字的匾额,亦为明代原物。西罗城在西门外,这是没有完成的工程,明崇祯十六年开工,不到一年明朝就亡了,所以只修了一个西门就停了。
南翼城、北翼城
南翼城在山海关关城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南水关的南面。城墙高二丈有奇,周围三百七十七丈四尺九寸,有南北二门。北翼城在关城北侧二里长城城墙之内;北水关以北。形制大小与南翼城相同,都是明朝末年巡抚杨嗣昌所建。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南北的城墙上,原来还有一些楼、堂等建筑。在城东南隅的叫奎光楼,明洪武时建,嘉靖、万历时重修。是用来供设奎星神像的。在城东北隅的叫威远堂,原来是徐达建奎光楼时同时规划的,一南一北,文武相对,但徐达不久返回京师未建成。到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孙应元才在原来旧址上重建起来。现在遗址尚存。在与东罗城相交接的城墙上还有两座楼,在北面的叫临闾楼,南边的叫牧营楼,建于明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用以屯兵设防。
城墙
在北齐以前的燕、秦和汉代长城均远在山海关的东北。山海关之有长城,自北齐开始。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修筑长城从西河总秦戍(山西大同西北)到山海关,共长三千多里。以后北周时(公元579年)又从雁门关修筑长城和亭障到碣石(山海关附近)。现存山海关附近的长城是明朝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开始,陆续修建成的。山海关长城的城墙大部用砖石砌筑,内填碎石夯土,也有一些地方全部用石块砌成。城墙平均高七米左右,有的地方高达十四米。
老龙头和澄海楼
从山海关东门往南,长城伸展八里,直入海中,被称之为老龙头。在老龙头近处有一濒海城堡叫宁海城,原来在城上有观海亭后改建为澄海楼。伸入海中的城台敌楼十分坚固雄伟,它是明朝抗击倭寇的大将戚继光所建。陈天植重修澄海楼记上说;“长城之稍,甃石为垒,高可三丈,长且数倍,回老龙头。此则明故将戚继光所筑”。为什么老龙头城基伸入海中,在数百年波涛海浪的冲击下而不坏呢?这是由于在海底安下了很多铁锅,铁锅反扣海中,减小了海浪的冲击,这一科学的建筑方法,曾被前人载入史册。清顺治澄海楼记中说:“城根皆以铁釜为基,过其下者复釜历历在目”。老龙头不远有城楼名叫澄海楼。澄海楼高三丈,广二丈六尺,深丈有八尺。与长城墩台一起,高峙海上,极为壮观。明清不少诗人写下了“戍楼尽处接危楼,一槛凌空万象收”、“城头望海海潮生,白浪乘风撼塞城”、“破浪来风泛舟揖,安的歌啸不持瓯”等诗句来赞美它。
角山长城
角山长城 在“天下第一关’城楼北侧,长城往北伸展,约五里抵燕山山麓,沿着陡峭山脊盘旋而上,城台、敌楼林立。城墙内侧有一山名角山,因此称此处为角山长城。站在山顶远望关城和大海,气象万千,辰观日出,称为渝关的一景:“瑞莲捧日”。过去一些诗人游客曾描写道,角山顶将晓,俯见海中日出,红云四拥,恍如莲座,日升则座沉矣。并有这样一首诗;“万里晴空绚早霞,云含曙色现奇花,飞来太液千重瓣,涌出红盆十丈花。光射龙宫惊电转,辉流蓬阙散珠华。”另有一景是“山寺雨晴”,原来在山上有一座角山寺,这里云雾不时聚散,有时半山大雨,而山顶却是晴明,好像别有天地。
在角山长城之外,东西山头上有一烽火台,作为长城前哨的信号站,现在保存尚好,台项还有石匾,为明代原物。
三道关、悬阳洞
在山海关城东北十里,群山起伏,长城盘绕山间,有关三重,名叫三道关。第一道关建在山涧口上,第二道关建在山脚,第三道关建在山岭之腰。这里悬崖危蹬,险巇难行。从关下仰望,长城好像悬砌在绝壁之上。从此再北二十里为一片石关(也称九门口),再东北到锥子山、金牛洞,为蓟镇长城与辽东镇长城交界处。
在三道关之上层峦叠障,山石奇特,又有清泉一脉流出。在清泉之畔有一山名叫黄牛山,山腰有一洞,从山这面穿过山那面,在入口处有一广阔岩洞,原来建有佛楼一座,可容百数十八。洞壁上刻有“悬阳洞”、“别有洞天”等明清时期的题刻和题记。进入洞口后有一小洞,可拾级登上,起初很狭小,只容一人通行,光线渐暗。行不多时,忽然开朗。在洞的上方,有一个垂直洞口,可仰望天光,因此被称作“悬洞窥天”,为山海关美景之一。洞内又有“天井”、“地盆”,泉水从洞上滴于“地盆”之内,砰砰作响。出洞后,树木丛生,奇石竦立。洞口古松两株亭亭如盖。每当春暖花开之际,山间桃李争芳,莺歌燕舞,山光野景引人入胜。远望长城,俯视深谷,真有“别有洞天”之感。
姜女庙
也叫贞女祠,在山海关东门外十三里,八里堡之南。提到秦始皇筑万里长城,往往联系到孟姜女的故事。多少年来,人们总是借孟姜女的故事来斥责秦始皇对劳动人民
强暴奴役,同时也以此抒发对一切残暴统治者的不满。其实孟姜女故事的原始依据与秦始皇没有关系。我们查考一下历史文献,杞梁妻的故事,见于《在传》,是春秋时俟的事,远在秦始皇以前几百年。就拿秦始皇长城来说,距山海关还有数百里。所以说孟姜女曾在望夫石这里望夫也不是事实。根据历史查考,最早把孟姜女的故事与秦始皇相联系起来的是唐朝僧人贯休,在他的一首诗中说;“秦之无道兮四海枯,筑长城兮遮北胡,筑人筑土一万里,杞梁贞妇啼呜呜。上无父兮中无夫,不无子兮孤复孤。一号城崩塞色苦,再号杞梁骨出土……”。从此,孟姜女寻夫、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就传开了。
至于在山海关这里修建姜女庙,据说在宋以前已有,并且还有文天祥的一副对联:
秦皇安在哉,万里长城筑怨。
姜女未忘也,千秋片石铭贞。
但根据历史考察,文天祥时已是南宋,这里早已是辽、金所辖,文天样不会到此修庙题联。即使文天祥为姜女庙题过联,也不应在此地。现存的姜女庙是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重建的,经明、清多次重修。修庙的主事人张栋在他的《贞女祠记》中也说,孟姜女姓许,陕西同官人,丈夫范杞梁被秦始皇抓到北方修长城,姜女做寒衣,万里寻夫,迢迢远道找到长城脚下时,丈夫已死,埋在长城之内了。她痛哭终日,终于哭倒了长城。这就是传说“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贞女孟姜……或以夫为范郎,又云杞梁。杞梁春秋时人,其误无疑”。但是他为了宣扬旧礼教,以启发人之“贞烈”,也就将错就错,“以近长城而思孟妾,因指以为迹”,连后来的乾隆皇帝也只好说“讹传是处也无妨”了。
现在姜女庙保存有山门,前殿、后殿、振衣亭等建筑。
山门前有一百零八蹬石级上达庙内。后殿旁有巨石两块,上刻“望夫石”三字和乾隆姜女祠诗。当人们站在庙的周围或望夫石上、振衣亭里时,可南望大海,北看燕山,万里长城蜿蜒于燕山之上,极为壮观。
在前殿的廊柱上有一副对联,由于用字很少,重复使用,颇使人们费解。
上联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下联是;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如果把几个朝字和长字加上三点水旁,就易于明白了。
海水潮,朝朝期,朝潮朝落,
浮云涨,长长涨,长涨长消。
在姜女庙南的大海中,有礁石数块突出水面,传为孟姜女的坟墓,这当然也不是事实。由于礁石陡险,平时人不能登,仅有阵阵群雁时集其上,因此被称之为“姜坟雁阵”,是渝关景色之一。
山海关附近的长城、关隘和古建筑、文物还很多,如九门口、金牛洞、卧牛桥、三清观、徐达庙等。
秦皇岛和碣石
离山海关不远,还有秦皇岛,北戴河、碣石等名胜。毛泽东同志于1956年写的一首《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曾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带海湾壮丽景色的今夕。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词中所引述的秦皇岛和碣石与山海关的历史有着密切关系。
秦皇岛这一名称的由来,即是因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东巡海上曾经到此而得名的。《史记·始皇本纪》上记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始皇之碣石,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刻碣石门”,《封禅书》上也记载着秦始皇因寻找不死药,寻找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受方士欺骗来过这里。
碣石的名字很古老。《尚书·禹贡》中就已经有了。秦始皇刻的“碣石门”辞:“堕坏城郭,决通川防,移去险阻,地势已定,黎府无徭,天下咸抚”。辞上记载了秦始皇拆除从前六国互防长城的事。汉武帝在登封泰山之后,又东巡海上,到达碣石,观看巨海,并筑台记功。唐太宗也曾到这里来刻石记功。古代许多帝王和诗人在这里写下了描写海山景色的诗篇,最有名的当是魏武帝曹操的《步出东门行》,也称《碣石篇》,其中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聚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诗句。
毛主席词中的“东临碣石有遗篇”即是指的曹操的这一首《碣石篇》。
关于碣石的地点,据考证是在昌黎县城北五里,也有以为即临渝县南海中或就在秦皇岛上。
(资料来自《长城》 罗哲文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