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龙县桃林口明长城现状与保护
  • 时间:2010-6-13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景爱

        明代长城九镇,以蓟镇长城近京师,故最为重要。自洪武以来,不断加以修缮,特别是隆庆、万历年间,戚继光又整修长城,多加砌砖墙,在九镇长城中保存最为完好,成为今日明长城的精华所在。说及明长城,人们都称赞山海关、八达岭之险要。其实,还有一处重要的一段长城鲜为人知,这就是河北卢龙县桃林口、刘家口长城。近日,笔者实地考察了这里的明长缄,发现桃林口明长城之重要,不次于山海关和八达岭。

        卢龙县北依燕山,在古代燕山是农牧的交界线,山北多为游牧民族,匈奴、东胡、鲜卑、契丹、蒙古均在燕山以北。燕山上有许多山谷,成为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必经的孔道,因此,从很早以前中原政权即沿燕山设防,以防御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居庸关、古北口、卢龙塞即因此而著名。从河北青龙县穿过燕山进入卢龙县的青龙河(为滦河支流),古称玄水、漆水,是以水色蓝黑而得名。玄水很早即见于记载,卢龙县即以玄水(青龙河)得名。青龙河所流经的燕山山口,称作桃林口,山口狭窄,河水从山口中奔腾而下,地势非常险要。因此,明代蓟镇长城选线于此,在山口中筑有桃林口关,是蓟镇长城线上重要的关城之一。

        桃林口关城在青龙河西岸,  由内城、外城、瓮城三部分组成。内城偏在西南隅,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240米,西南受地势影响,略向内收缩。内城东墙,距长城墙体174米。内城设有南、北、西三座城门,南、北二城门门额尚存,南门称“拱护门”,北门称“镇虏门”,西门门额不存,其名不详。内城原为官署所在,今为桃林口村居民区。内城以东、以北为外城,略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外城为戍守长城士兵的营房和仓储所在,城中还有弹药库,弹药库系半地穴式建筑,库门至今犹存。外城中有白衣庵,以供奉白衣观音得名,现存正殿三间,面宽10.35米,进深6.42米,高约8米,砖木结构,可知当时军兵信奉观音者甚多。外城今亦为桃林口村居民区。

        在外城南部东墙外,即南北走向的长城墙外,还有一座小城,今已被青龙河泥沙所湮没。此城作长方形,附长城墙体而建。南北长约160米,东西宽约77米。城东北角建有敌楼“精气楼”,东南角留有出入的小城门。据桃林口村民介绍,此城内遍地铁蒺藜,可将战马刺伤,如有外敌侵入,则将敌人诱入城内,关闭城门从四周围歼,当地民众称之为“迷魂阵”、“空城计”,实际上是古代城防中的瓮城。

        桃林口关城东依长城,这段长城保存比较完好,系砖石结构。墙基为泥土所埋,已不可见。墙体下部为长石条铺筑,石条长约2米,厚约0.4米,共铺筑4层,总高约1.5-1.6米左右。石条墙以上砌筑青砖,白灰沟缝,墙体内以碎石夹泥土充实,整个墙体残高多在3-4米左右,保存相当完好。

        桃林口关城依长城墙体而筑,长城墙体在关城东西山上沿山脊而建,蜿蜒蛇行,在山下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在青龙河东岸,有一段山势特别陡峭,以山为险,没有修筑墙体,只是每隔一段则修筑一座敌楼。

        在关城附近的一段长城墙体上,敌楼特别密集,共有22座,其中有11座敌楼在桃林口村附近的平地上。保存较好的敌楼有3座,半毁坏的有2座,其余的全部毁坏,其中以平地上的第3号敌楼保存最为完好。

        在桃林口长城关城以南的晾马山(海拔194米)顶上,有一座烽火台,以砖石砌筑,保存相当完整。

        在桃林门以西不远的刘家口,长城墙体和敌楼,至今仍清楚可见。刘家口也是横越燕山的重要山间孔道,有河水流过,在河水上面修建筑了一座规模宏大的水关,系砖石结构的两层建筑,至今水关内仍保存有《万历六年岁次戊寅重建刘家口记》石碑一通,记述了水关修建的始末。水关系砖砌券拱门洞,既可行人,又便于流水。北京居庸关、八达岭长城上,修筑了不少水关,如石佛寺口、青龙桥东口、石硖口都有水关,不过水关规模很小,有如涵洞,而刘家口水关高大雄伟,在蓟镇长城线上除了九门口以外,没有一座水关可以与刘家口水关相比美,是极其珍贵的长城历史遗迹。

        桃林口关城、刘家口水关遗址之宏大、雄伟,是蓟镇长城、甚至整个明代长城所少见的,令人看了叹为观止。为什么桃林口关城、刘家口水关如此受重视,修筑得如此讲究呢?这与其地理位置和明代当时的军事布防形势密切相关。

        明朝建立以后,元朝皇帝虽然逃至北方草原去了,然而在东北却拥有很大的兵力,以纳哈出为首的元军盘据在今辽宁、吉林境内者,不下二、三十万人,对明朝统治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据《明史》记载,洪武十三年(1380)十一月,元平章政事完者不花、乃儿不花“犯永平”。永平就是今日的卢龙县,元军进攻永平,其必经之地便是桃林口、刘家口。因此,洪武十四年(1831)正月,明朝赶紧派大将徐达率军15000余人,修筑永平、界岭等32关,其中就有卢龙境内的桃林口关、刘家口关。同年四月,“徐达率诸将出塞,至北黄河,击破元兵,获全宁四部以归。”(见《明史》卷2《太祖纪》)引文中的“北黄河”,是指今内蒙古东部的西拉木伦河;“全宁四部”,指兀良哈蒙古。所谓“出塞”,就是从桃林口、刘家口出兵过燕山。建文元年(1399)九月,建文帝觉察到宁王朱权依附燕王朱棣谋不轨,令“江阴侯高永攻永平,燕王往救。高还,燕王遂自刘家口间道趋大宁。”(《明史》卷117《诸王传》)大宁即今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明城,可知刘家口是从永平(即今卢龙)出燕山北上的必经之地。

        桃林口的险要形势,在(光绪永平府志》中也有明确记载:“桃林山口也,关南凡二路,大路自秀各庄涉青龙河循崖北行约半里,抵水关。楼堞已圮,故址仅存。小路西北行,过栗树岭梁,抵北关可通马。关西五里为瞭望山,即佛爷洞,其中峰抽下为经摩岭,城建岭上,奇邪不整。右抱者为栗树岭,转而东北俯瞰河流,为晾马山。山侧有照影石,光明如镜,士人相传管仲伐山戎、逐墨如于此。左抱者为兜罗崖,连崖而起为南山。石纹皆侧立,约高千仞,无径路可攀。边城南尽经摩岭东接南山,中为青龙河,天然险阻。“(卷43)

    桃林口关城和附近长城的毁坏,既有风吹雨淋自然原因,又有人为破坏原因。在十年“文革”初期的“破四旧、立四新”活动中,桃林口关城和长城被列为四旧而加以破坏。1976年发生了唐山大地震,桃林口关城和长城墙体被震毁,在地震以后居民修复房舍过程中,由于缺乏建筑材料,便以颓圮的城砖砌房墙、砌院墙、砌畜舍。后来,村民有意到处挖取长城砖。于是,桃林口关城和附近长城上的青砖,大部分被拆毁。今日所见桃林口村的房屋,几乎全部用长城砖砌筑。于是,桃林口关城和长城横遭破坏,只剩下墙体内部的碎石和泥土墙心。

        近年,由于文物部门和新闻媒介大力宣传保护长城的重要意义,使村民番然省悟,认识到拆毁长城是可耻的行为。于是,2006年8月村民立了一通《知耻碑》。碑文说:“过去我们错了,因为不知,拆长城砖盖房盘院,国宝未被重视,取之方便,弃之随意。现在我们知错了,因为觉醒,把长城民宅保留下来,刻上心中的痛,明耻辱,警后世。”

        桃林口村民,大部分是明代修筑桃林口关城民工和戍守长城士兵的后人,有居民397户、1280人。他们的省悟表明,长城沿线人民群众保护长城的意识有了很大提高,其意义非同小可。热爱长城,就是尊重先人的劳动。桃林口村很贫穷,人年均收入只有五、六百元,他们虽有修复长城之心,却无修复长城之力。他们表示,如果国家能够修复桃林口关城和长缄,他们将以长城后人的身份,世世代代看护长城,教育后代,使长城国宝一代一代传下去,成为中华民族伟大的永久的历史见证。

    (此文承卢龙县文管所提供有关资料,志此以示感谢。)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