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庙”俗称“赶庙会”、“上会”,是河北人民娱乐、贸易、交际活动的重要场所。庙会渊源于集市。相传,神农时代“日中为市”,互通有无。后来,农业、手工业有了发展,商业随之繁荣,出现了固定的交易场所。南北朝时崇尚佛法,大兴庙宇,于是活佛升天或菩萨诞辰之类盛会应运而生,游客纷至沓来,商人便来庙前设摊售货,这就是以寺庙为中心进行交易活动的庙会的由来。
河北省的庙会比较普遍,据对冀中定州市调查,全市一年有72次庙会;冀南邯郸市峰峰矿区,一年有大小庙会73次。影响面大、辐射周围数县甚至外省的庙会也不少,如安国药王庙会、新乐人祖庙会、内丘扁鹊庙会、涉县娲蝗宫庙会、任丘莫州庙会、井陉苍岩山庙会,以及赵县的铁佛寺庙会、范庄龙牌会、西宫大蜡会等等。“过庙”时间不等,三至五天者居多,超过半月者亦有;人数少则数千上万,多则达数十万之众。旧时的庙会内容比较复杂,有的有宗法观念和迷信色彩,如拴婴许愿,问医取药,求雨乞福,驱魔修德等等。新中国成立后,在各级政府的倡导下,人们逐渐把庙会改成了物资交流大会,同时也是群众自我娱乐的场所。各地的庙会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如以药材交易为主的安国药王庙会,以骡马大牲畜交易为主的张北骡马大会等,既进行了物资交流,也丰富了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还给人们提供了走亲串友的机会。
“赶集”,即到市场交易。河北的集市贸易历来比较发达,“集”的种类繁多。从时间上,有所谓“早集”、“午集”、“晚集”之别。有些地方隔日为集,有些地方则隔三、五天不等,如冀南一带有“一、六集”、“逢五排十大集”之说。赶集是劳动人民日常生活中互通有无、不可缺少的一项活动,正如冀东一首民歌所唱:“从春忙到大秋里,腌上了咸菜忙棉衣,杂花子粮食收拾二斗,快活活儿地赶乐亭集。乐亭南关把粮食卖,卖了粮食买东西,买了江南的一把伞,又买了圆正正的一把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