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兰三说正谬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70年代末80年初由新疆考古研究所组成的考古工作队在对楼兰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以来,在学术界、知识界和旅游界掀起了一股对楼兰研究、考察、探险的新热潮。1980年5月彭加木的失踪,1988年9月日本《朝日新闻》探险队的探险考察,1996年6月余纯顺的遇难,近年旅游部门组团的大型探险旅游,对促进这一热潮无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热潮尤旺。但是在这个热潮中,无论是学术研究,或者是新闻传媒,一直流传着对楼兰的一些说法,有些说法纯属廖误。其中最为普遍者有三:一说1990年3月斯文赫定雇用的维吾尔族向导艾尔迪克发现了楼兰古城;另一说把楼兰城的衰废,喻为东方的“庞贝”;再一说是《水经注》中的“龙城”,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雅丹”风蚀地貌。近年来由于笔者研究工作的需要,对其三说跟踪考察,始知有谬。科学研究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既不能捕风捉影,也不能向壁虚构。笔者虽然不才,但也有些研究,因名这篇小文为《楼兰三说正谬》以乞教于读者。
        楼兰古城址是艾尔迪克发现的吗?
        答曰:否。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只要认真研读一下李述礼翻译的1949年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发行,其后又于1984年由上海书店重版发行的斯文赫定著作《亚洲腹地旅行记》第36章中的记述便不难明确了。为避免引文冗长,笔者现根据该书的记述,把斯文赫定一行在1900年3月28日至30日,每天考察的记事扼要归述如下:
    3月28日下午3点钟,他们“在一座小泥岗上发现了几间木屋的残余”,赫定测量了三所,采捡到中国钱币,两把铁斧和几块木刻物。当日就驻营在此,
    3月29日赫定带领齐诺夫、发苏拉、于得克(即本文译名艾尔迪克?D?D引者,凡括弧内未注明引者的均为原注,下同)继续南行,在走了20公里后便到达了一处洼地,看到了活怪柳,于是准备掘井取水时,才发现所带的唯一一把铁铲,被于得克丢失在昨天的驻地了,于得克在当日半夜动身返回去寻找,途中遇到了暴风。
    3月30日早晨,赫定没有见到于得克回来,由于饮水所迫,他们决定继续向西南前行。当他们横过一带沙丘后,大家正忙碌着驻营时,意外地见到于得克回来了,且倾听着他讲述遇到暴风的经过及发现。于得克在“一座土旁边发现了许多房屋废墟,有些装饰很美丽的板壁半埋在沙土中,他装上了几枚偶然看见的铜钱,也带回了两块雕刻的木板”。然后,“经过多方搜寻,最后才找到了旧驻地和铁铲”。斯文赫定见了这些东西非常高兴,表示“明年冬一定要回到沙漠来”。
        我想以上简述已十分明确,无论是“1900年3月赫定一行的发现”或者是“维吾尔族向导艾尔迪克的发现”,都看不出来是什么“楼兰古城”。前者只不过在3月28日的“一座小泥岗上发现了几间木屋的残余”后者也只不过在3月29日晚间遇到暴风后走到“一座土台旁边发现了许多房屋废墟。”这些“木屋残余”或“房屋废墟”根本谈不上是什么“楼兰城址”。
        笔者为弄清这一问题,进而查阅了斯文赫定于1903年在伦敦出版的《中亚与西藏》一书和1905年在斯德哥尔摩出版的《1899-1902年中亚旅行的科学成果》第二卷《罗布淖尔》一书。赫定在《中亚与西藏》中说,他为了要找到艾尔迪克发现的地主,并没有等到第二年的冬天,而是提前于次年的3月来罗布荒漠。书中写道,1901年3月3日清晨,空气清新,非常感谢吹拂的东风,这一天气温再没有上升到令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根据我的勘测,我们距离要找的废墟(指去年3艾尔迪克发现的废墟——引者)还有八又四分之三英里……于是我停了下来,打发所有的人到邻近地区去进行考察,……直到黄昏时候,我在泥塔上点了一堆篝火,以便使那些外出的人找到回来的路。他们陆续地返回了,其中有两人(没有指名是那两人——引者)发现了另一座高塔(泥塔),在其周围有几座房屋废墟,他们还从那里带回来了一谷物,一条生了锈的索链等发现物作为证据。他们建议我应该将那里作为这次考察的大本营。因此,第三天(3月4日——引者)一早我们便来到了新的泥塔下,在塔西南侧扎营”。据赫定在同书其他篇章的记述,这次进入罗布荒漠艾尔迪克并没有参加。赫定在《罗布淖尔》一书中又这样写道,1901年“我们发现的最重要的遗址是在我们刚才描述过的塔的东南约走一个多小时路程的地方。我们从3月4日至10日一直宿营在那里(营地编号CLIX)”。赫定还在书中刊绘了一幅建筑废墟的平面图,并把那些建筑一一进行了编号,从A编到Q。在图的右下角还绘出了1900年3月8日经他测量过的三所房屋废墟。笔者将这幅平面图与斯坦因于1921年在牛津出版的《西域》一书中所载线图23楼兰古城平面图相对照,除了赫定没有描绘城墙建筑外,其他遗迹十分一致。由此,我们可以断定,1901年3月3日这一天赫定打发出去考察的人员中,有“两人发现了另一座高塔(泥塔)”的建筑废墟,才是真正的楼兰古城址。
         楼兰城的衰废能比喻成维苏威火山灰掩没的“庞贝”吗?
         答曰:否。首先,我们应当了解“庞贝”城的毁灭是怎么一回事?庞贝是罗马时代的一个城市遣址,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东南的维苏威火山脚下。该城始建于公元前6世纪,原为希腊移民城邦库义治下的一个小镇。公元前3世纪归属于罗马 。公元79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倾刻之间,庞贝城全部掩埋于火山灰下。1748年3月欧洲的考古学家开始对庞贝城址的发掘,成为近代考古学的先声。1763年对发掘所得的铭文进行研究,乃得知此城为庞贝。由于火山灰的突然掩埋,遗存保存得比较完好。目前古城2/3以上已经发掘完毕,获得了丰富的绘画、雕刻、铭文、人类生活品及建筑艺术品,是研究罗马时代社会情况极有价值的资料。
         其次,也应知道一下楼兰城的衰废情况。关于楼兰城在历史上的活动,我国史籍自东汉以后就缺乏记载,我们目前所能凭借的研究资料,都是1901年3月斯文赫定发掘楼兰城址及其以后英国人斯坦因、日本人桔瑞超等在楼兰获得的大批资料,其中主要是魏晋时期的木简纸文书资料。虽然学术界对其城址衰废原因还有一些不同意见,比如有的认为主要是河流改道,水源缺乏所致;有的认为丝绸之路北新道开壁,而十分险恶的楼兰道则不适应新要求;也有的认为楼兰地处孔雀河下游三角洲的顶端,排水不利,盐碱淤积而荒漠化;还有的认为也许由于人为的社会原因和自然的原因综合造成等等,尽管说法不一,但是对其衰废的情况是渐次的而不是突然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一致是的。
    其三,笔者两次率队深入楼兰古城,第一次于1979年11月,这次是为楼兰考古队进驻楼兰寻找道路作准备,第二次是1980年4月领队进驻楼兰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在楼兰城中安营扎寨20多个日日夜夜,以楼兰城为中心,周围辐射2.30公里,几乎都有我的脚迹。就楼兰城中及其附近地形地貌所见,楼兰古城既不是被掩埋于流沙之中,也不是被尘土覆盖,当然更看不到有什么火山灰的痕迹,而是混杂在沟垅相间的所谓雅丹地貌中。沟垅的方向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这种地貌主要是由强劲的东北风掏塑而成,当然也有一些水蚀的痕迹。有的沟遭深达3.5米至8.9米,有的垅岗高达5.6米至几十米,沟垅之间极不规则,似断非断参差交错,人行其间极感困难。楼兰城的城墙和建筑遗迹就混杂在垅岗之中,特别是城墙遗迹的夯土层和自然泥土的层积风蚀层,不经过认真而仔细地辨别,是很难认得出来的。
    1906年斯坦因在楼兰城中发掘多日,也没有辨认了出来,1914年当他再次至楼兰发掘时,才辨认了出来。所以1901年3月赫定绘的楼兰平面图上,没有绘出城墙范围是可以理解的。
        也许有人会问,说楼兰是庞贝只是一种比喻?比喻虽然是一种修辞手法,但是我们认为比者喻者都要有其共同的特点,也就是说有其相同或者相似,比喻才能成立,楼兰和宠贝既不相同又不相似,这种比喻究竟能有什么意义?庞贝有庞贝的名气,楼兰有楼兰的意义,两者各有不同的本家。我看阐明楼兰的意义也并不需要去借助庞贝的名气。
    《水经注》中说的“龙城”是“雅丹”风蚀地貌吗?
    答曰:否。要搞清这一问题,应当弄清两对概念:一曰“龙城”是不是“龙堆”?再曰“龙堆”是“雅丹”地貌,而“龙城”也是“雅丹”地貌?
        关于“龙城”记载的时间最早,也是比较具体而全面的古籍,是北魏郦道元撰的《水经注》。《水经注?河水篇》云:“河水又东注于?|泽。即经所谓薄昌海也。水积鄯善东北,龙城之西南。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荡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成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姜赖之国是否其实,姑且不论,仅就这段文字我想至少向我们揭示了与本文相关的两个问题。一是龙城的位置;另一是龙城的成因及其地貌。就其位置,以?|泽即蒲昌海而论,海在“龙城之西南”,海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罗布泊;龙城的具体走向是“西面向海。”就其成因,正如《河水篇》所云:“蒲昌海溢,荡覆其国”,“浍其崖岸,余溜风吹。”浍者,原指田尾去水的大沟。溜者,一行列,一溜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古代蒲昌海接纳的不源充沛,水盈而淹没了这个地区;水退后又经过多年流水冲刷,形成了很深的沟漕,沟漕在崖岸下,又经多年风吹形成一个行列,这个行列,“稍成龙形”,“国名龙城”。龙城的长度“晨发西门,暮达东门”是相当长的。1993年农二师的王野苹先生与我来信,讲论这段文字的理解,我建议他到有关科技单位去查对用现代科技手段卫星摄制的影像图片,所得罗布泊地区的地貌解译资料,结果正与疏勒河尾闾注入罗布泊的沟堑相符。卫星影像证实:疏勒河尾段北岸为寒武?D?D奥陶纪的断层,南岸虽受昆塔干沙漠影响,但河岸原有的线性构造仍很清晰,河床经多年流水冲刷切割而形成的很深的地槽,即河堤崖岸,也清楚地显示出来,这个河堤崖岸,就应该是所谓的龙城。由此可知,龙城既不是高岗之上的土丘,也不是被风蚀的“雅丹”台地,更不是一座实有其地的城,而是长期受疏勒河水冲刷形成的尾闾崖岸。
        龙堆,又叫白龙堆,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记载。传云:“楼兰国最在东垂,近汉,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继后又见于《魏略?西戎传》记载:“从玉门关西出,发都护井,回三陇沙北头,经居卢仓,从沙西井转西北,过龙堆到故楼兰,转西诣龟兹。”从这两段记载龙堆的大致方位,应该在玉门关以西,楼兰故城以东的地段上。1914年经斯坦因探险考察实测,具体位置当在东经90°25′~91°8′,纬度40°40′~41°,即他的探险驻营地编C.C1~C.CIV之间。这是由一条一条风蚀龙岗夹着一条一条风蚀深沟组成典型的“雅丹”地貌,由于岗阜上覆盖了白色的盐碱土,在阳光映照下,反射出熠熠银光,有似白龙,古称龙堆。
    根据以上所述,所以我们即不能把龙城说成龙堆,也不能把龙堆的“雅丹”台地说成是龙城。因为它们是两种不同的地貌,构成的成因也各有不同。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