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外游人的首选之地。河北历史上地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带,又是拱卫京师的畿辅之地。因此,河北境内长城分布很广,而且大都保存完好。它东起秦皇岛的山海关,西止张家口的马市口,蜿蜒由折两千多公里,有大、小关隘268个,可谓精华荟萃。
怀着对万里长城的浓厚情感,我们踏遍了河北境内的每一个地段。
我们首先来到了海滨城市秦皇岛,长城沿燕山山脉蜿蜒北行。自南而北,老龙头、山第关、角山长城、孟姜女庙、长寿山玄阳洞等接连而置,联珠成串。万里长城东入大海,形似巨龙之首,故名老龙头。这是一组由入海石城、靖虏台、澄海楼、宁海城等建筑组成的海滨防御体系。入海石城是著名民族英雄戚继光主持修建,由巨型花岗条砌筑而成,雄峙海浒,久经海浪侵蚀,至今仍巍然屹立。澄海楼是老龙头的制高点,楼阁龙首高昂,气势壮观。古人曾有诗赞曰:“日曜月华从太始,天溶海色本澄清”,“长城万里跨龙头,纵目凭高更上楼”。山海关又名“天下第一关”,整个关城建筑结构严谨、工艺精湛,堪称中国建筑史上的罕见力作。角山长城倒挂山崖,长寿山秀丽奇特,而“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更是动人心魄。
继续北行,跨过三道关,我们便来到了冀辽交界处的九门口,长城在这里跨越山涧,九个拱门并列而立,古时下面流水激荡、鱼翔浅底,而上而则重兵把守、戒备森严。
沿长城折向西行,经过漫长跋涉,终于来到了唐山迁西县的喜峰口。过去这里是长城的重要关口,历朝历代曾多次在此用兵。到了20世纪70年代,由于这里兴建了一座水库,长城的部分地段被淹没在水库,形成了独特的水中长城奇观。每当旭日东升或晚霞落照时,整个湖面波光粼粼,万里长城时隐时现,历史沧桑的巨变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继续沿长城西行,经过天津的黄崖关北拐,我们来到了金山岭长城。这段长城始建于明隆庆年间,东起望京楼,西止龙峪口,全长15公里。因其地扼进出北京之要塞古北口,所以这段长城设计精巧,结构严谨,构筑十分坚固。墙一般高7米,下宽6米,上宽5米,可容5马并骑。这里敌台、战台、铺房密布,前呼后应,左辅石弼,构成一个坚不可摧的军事防御体系。敌楼构筑独具特色,形式因山而异,布局富于变化,装饰丰富多彩。其中设计最为巧妙的敌楼是“空心台”。这种敌楼分上下两层,上层为士卒站岗放哨遮风避雨用的砖砌小铺房,下层楼内有纵横6条栈道,10个刻有精美花饰的汉白玉券门。上下两层有石梯相通,券门四通八达,前后左右运兵自如。金山岭最高处是望京楼,登高远眺,晨曦中能望见北京城郭,夜幕中可见北京的灯火。环顾四周,东面雾灵山隐约可见,西面卧虎岭巍然屹立,南面密云水库烟波浩淼,北面山涛林海,众峰竞秀,气象万千。金山岭长城是明长城中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好,最具代表性的地段,无论是建筑艺术,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是上乘之作。
我们继续向前,经过北京八达岭,再沿西北方向行进,便来到位于张家口市的长城大境门。大境门始建于明洪武元年,重修于清顺治元年,是一座条石基础的砖筑拱门。门额有“大好河山”四字,每字约一米见方,笔力遒劲深厚。整个建筑浑然一体,蔚为壮观。在门外山脚下有一凉亭,名曰“卧龙亭”。另有一石碑,上刻“皇露遗风”四字。相传清康熙帝北巡回京,微服私访,途经大境门,时值夜半,更深人静,唐熙命随从叫门。城上士卒严守“夜关不能开放”的原则,拒不开门,康熙无奈,只好露宿在门外山脚下。次日,康熙帝进关,重赏守关将士。后人在此建亭立碑,以示纪念。历史上大境门不仅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道,而且是蒙汉两族人民的贸易通道,对促进边疆与内地的友好往来,发挥过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