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地理学知识萌芽很早,至春秋战国时代就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战国以后,逐渐形成传统的地理学,即“方舆之学”。明中叶以后,徐霞客等注重实地考察、探讨自然规律,开辟了中国地理学研究的新方向。不过,中国近代地理学是在西方近代地理学传入后才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地理学在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的产生和积累(远古~公元前3世纪)
中国古代的地理知识萌芽于远古时代,于春秋战国时期在地形、物候、水文、土壤地理、植物地理、地图和地理区划等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并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出现了不少精彩的论述。
中国原始氏族村落的遗址大多分布在河谷阶地,或依山傍水之处,如距今约六千年的西安半坡遗址就座落在渭河支流浐河阶地上,遗址建筑的门多向南开,表明已了解日照、风寒与方向有关。反映上古流传的一些认识的《尚书·尧典》中也有关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记述。
在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中国的汉字已基本成熟,地形、地物已有了文字的记述和图形的表示,地理知识开始得到迅速增长和积累。
因为天气情况与农业生产有密切关系,所以中国先民自古注意天气的变化。殷代已有逐日记载天气的纪录,如甲骨文中保存有殷代文丁六年(公元前1271)3月20~29日的天气记录。已经认识的天气情况有晴、阴、云、雨、雪、风、霾等多种,且对于风和雨已有强度和方向不同的认识,如“大雨”“小雨”“大风自北”等。
当时历法还不完备,为不误农时,较多利用物候知识。《诗经·幽风·七月》记有蟋蟀活动、蝉叫、稻熟、草木掉叶等全年物候现象;《夏小正》载有全年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全篇400多字,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物候专篇。
西周时召公曾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既然以“防川”来作比喻,可见对江河灾害的防御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春秋时,楚国在孙叔敖领导下,引期思水(今河南省固始县)“灌雩楼之野”;战国时,秦国蜀守李冰主持修筑都江堰。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表明当时已掌握了地形和水文特点,以及测量地势高低的方法。
在气候方面,《吕氏春秋》一书记载了自公元前722年直到公元前479年,这200多年间的水旱的情况,载有雨、雹、雷、霜、雪等灾害共13次,因旱求雨24次等。
在地形方面,《诗经》中已记有山、阜、丘、陵、穴、谷、岵、冈、原、隰等10多种陆地地貌类型,洲、兆、厂、滨、澳、渚、浒、浦等10多种流水地貌类型;《管子·地员》篇将丘陵分为15种类型,山地分为5种类型;《周易·谦卦·象辞》中提到“地道变盈而流谦”,说明已认识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之句,指出了地壳剧烈变化所产生的地形。
周朝已知道植物有旱生和水生之分,并了解不同的环境中生长着不同的植物种类,《诗经》中有“山有榛隰有苓”“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有乔松,隰有游龙”等记录。《管子·地员》篇有一段专叙山地植物的垂直分布,自高向下为落叶松、山柳、山杨、榆枢等植被。
春秋时代末期的《考工记》第一次提出中国植物分布以淮河为界的思想;《诗经》中记载的100多种动物已反映其地理分布的差异性。《考工记》中还提出了中国动物分布的地理界限,“鹳鹆(即八哥)不逾济(指济水),貉逾汶(今大汶水)则死,此地气然也”。
相传在夏代或更早就已有表示山川等内容的原始地图。《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洛阳选建城址时绘有地图献给成王;《周礼》记有掌管各种地图的职官、专用地图名称,以及某些地图的内容。如由“大司徒”掌管的“天下土地之图”,可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即可辨认九州范围的大小和“山林、川泽、丘陵、坟衍、原隰”的分布情形。
《管子·地图》更明确指出,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以了解“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韦之所茂,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可见,西周时代地图的应用已渐增多,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有一定水平,已按比例缩尺绘制地图。而测量的工具至少使用了水平仪、铅垂线、圆规和曲尺等。
《禹贡》是中国最早的区域地理著作,全篇1193字,由“九州”“导山”“导水”和“五服”等部分组成。《地员》是中国最早的综合自然地理著作,全篇2222字,综合地貌、土壤地理、植物地理等知识,较为系统和详细地把土地划分为五大类20多小类,形成了世界上第一个土地类型等级系统。它也是中国最早论述植物生态地理和土壤地理的专篇。
自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孟子·公孙丑下》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人定胜天的思想;《荀子·天论》主张“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即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努力掌握大自然的规律来改造地理环境。
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秦至清中叶,公元前3世纪末~公元19世纪中)
中国自秦汉以后,基本上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统一国家,经济也基本是持续发展的,这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汉书·地理志》等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地理学的形成。
在以后近2000年中,中国传统地理学主要在疆域地理志、记述和考察国内与域外地理、地图、方志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同时,由于传统地理学的束缚,中国地理学长期停滞在描述的阶段,缺乏理论概括。
战国之后,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经过积累,成为中国传统地理学,即明清时所谓的“方舆之学”。“地理”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候。《周易·蘩辞》有“仰以观于天文,府以察于地理”之句。唐代孔颖达解释说“天有悬象而成文章,故称文也;地有山川原隰各有条理,故称理也”。西汉《淮南子·泰族训》明确阐述了研究地理的目的,即根据不同地理环境从事生产,以解决穿衣吃饭问题。
在东汉以前,有两部著名的区域地理名著问世《尚书·禹贡》和《山海经》。《山海经》中地理价值最大的是《山经》部分,其写作时代是汉代之前。它对黄河和长江流域及其以外广大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山”为纲进行了综合性记述。
《山经》总共记载447座山,先按方位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东山经五大区,每一区又分成若干山系,每一山系都以方向道里把一个个山岳连接起来,对每一山岳都记述位置、水系、天然动植物和矿产资源。
《禹贡》和《山经》都是地理著作,但都未以“地理”命名,且体例也不相同。及至东汉班固著《汉书》,才出现了第一篇以“地理”命名的篇章,即“地理志”。它的出现标志中国传统地理学开始形成。
《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疆域地理志,它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和第三部分基本上是转录前人的著作;最重要的是第二部分,这部分以疆域政区为主体,记述103郡(国)和郡所辖的1587县的建置沿革,以及户口、山川、物产和名胜等情况。这部以疆域政区的建置沿革为主的“地理志”,与以“陵陆水泽”或“山川原隰”为主的《禹贡》《山经》的侧重点已不相同。
中国古代地图学是建立在平面制图的基础上的,自战国到西晋是中国地图学理论的建树时期。已发现这一时期的地图有出自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墓的《兆域图》、出自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的绘在木板上的战国末期地图,和出自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的地形图、驻军图等。在马王堆出土的地形图上,看到深水(今潇水)及其支流的水道大部分已接近于现在的地图。
西晋裴秀根据前人的实践总结出绘制地图的六项原则,即“制图六体”:分率(比例尺)、准望(方向)、道里(人行路径)、高下(高取下)、方邪(方取斜)和迂直(迂取直)。这六项原则是中国最早的制图理论,直到清初都为中国制图学者所遵循。
约在三国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专记水道的著作—《水经》,它继承和发展了《禹贡》的“导水”记载,由《禹贡》所记35条河流增加为137条,大大丰富了中国水系分布的知识,不过内容过于简略。北魏郦道元为了弥补前人的不足,把实地考察所得和前人著作中的大量有关记载汇集起来,完成了名著《水经注》。它记述的河流水道共计1252条,对每条河流的源流、脉络和所流经地区的地理情况及其历史事迹,都作了尽量详细的叙述,至今还有参考价值。
西汉王朝曾经多次派张骞等人出使西域。张骞和他的副使分别到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乌孙、安息和身毒等地。《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就是根据张骞等人提供的材料写成的,它们是最早记载中亚和西南亚的地理专篇,对西域各国的人口、兵力、风俗、物产、城镇交通、水文、气候以及相互间的距离等都有所介绍。
东晋僧人法显于隆安三年(399)从长安出发,西行越葱岭,再南下到印度,在印度居住多年,然后取道海路经师子国(今斯里兰卡)、苏门答腊回国。《法显传》描述了他所到地区的地理情况,是中国古代关于中亚、印度、南亚的第一部旅行记。
东汉初年,光武帝“始诏南阳,撰作风俗”,这是中国官修方志的最早记载,并出现了已知最早的志书《南阳风俗传》。历史上保存下来的最早以“志”命名的志书,为晋代的《华阳国志》,以地记为主。
在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隋、唐、宋、元、明和清初时期,中国传统地理学在实地考察、地图、方志和沿革地理方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明代中叶以后,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中国古代地理学在研究方法和内容上出现了新的气象。
唐代颜真卿任抚州刺史时,在今江西省南城县的麻姑山顶上发现螺蚌壳化石,科学的认识到这就是沧桑变化的遗迹。北宋沈括在1074年进行察访时,见到太行山麓有“螺蚌壳及石子如鸟卵者”,于是断定此处是“昔之海滨”。他还进一步指出,太行山以东的大陆是由来自黄土高原的河流携带的泥沙沉积而成,对华北平原的形成做出了最早的科学解释。
唐僧玄奘继法显等人之后,于贞观元年从长安出发,西行到印度,遍游印度各地,17年后返回长安。他的著作《大唐西域记》对当时中亚和南亚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地形、气候物产、交通道路、城邑关防、风土习俗、文化政治等情况和特点都有记述。
永乐三年(1405)以后,郑和等人七次出使西洋(今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北印度洋及其沿岸地区)。他们从江苏太仓出发,向南航行访问南洋群岛诸国,再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访问印度、阿拉伯和东非等地。在《郑和航海图》上绘有从长江口出发至非洲东岸沿途观测到的海岸线、港湾、山脉、岛屿、沙洲、浅滩、珊瑚礁以及所测海洋的深度等,并留下了郑和等人横渡印度洋的宝贵记录。
唐代地图学家贾耽绘的《海内华夷图》,“广三丈,纵三丈三尺”,该图在中国地图史上开创了以朱、墨两色分注古今地名的先例,此法一直为后人所沿用。宋代沈括绘有《天下州郡图》,南宋黄裳绘有《地理图》,还有刘豫阜昌七年在石版上所刻的不同方向的《华夷图》和《禹迹图》。《禹迹图》上有画方,“每方折地百里”。元代朱思本绘的《舆地图》长宽各七尺,亦有画方。此法在明、清两代绘制的舆图上也常见,画方遂为中国传统地图的特色。
明代中叶以后,由于资本主义萌芽,一些学者从事地理学研究,敢于突破旧的束缚,重视“经世致用”,自觉深入实际考察研究,使中国地理学前进了一大步,萌发出中国地理学实地考察、研究自然规律的新方向。主要代表人物是徐霞客、顾炎武、孙兰和刘献廷。
明代徐霞客从21岁开始出游,30多年的旅行考察取得许多居于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就。如他在《溯江纪源》中,以清晰的实测概念为基础,提出“计其吐纳,江倍于河”的论断,在世界上第一次比较了长江和黄河的流域面积。
明末清初,顾炎武严厉地抨击地理学研究中不务实际的空谈和议论,主张“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并撰有《天下郡国利病书》和《肇域志》等。
孙兰在《柳庭舆地偶说》中、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都指出过去的地理著作多停留在“记其事”的阶段,而缺少成因方面的探讨,主张要研究“天地之故”,即大自然的规律;要“说其所以然,又说其所当然”。孙兰在论述地形变化,刘献廷在观察物候方面,都有精辟的分析。
从明万历到清乾隆的约200年间,是西方地理知识开始传入中国的时期。在16世纪,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以及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和麦哲伦环球航行等的推动,欧洲人的地理视野和知识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他们对于地球形状、海陆分布以及世界地理的认识在当时都是最先进的。
在欧洲殖民扩张的背景下,不少传教士来到中国,随之将先进的地理知识也传到了中国。影响较大的有意大利的利玛窦、艾儒略,比利时的南怀仁,法国的白晋、雷孝思、杜德美和蒋友仁等。
利玛窦于1582年到达中国,1610年在中国北京去世。他先后编绘出《坤舆万国全图》和《两仪玄览图》等,将西方的地圆说、地图投影和测量经纬度的方法以及关于五大洲的知识传入中国。
康熙四十七年至五十七年(1708~1718),康熙皇帝任命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率领中国测绘人员完成《皇舆全览图》的测绘工作。他们完成的全国性的三角测量,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规定每200里合地球经线一度,海里1800尺,即每尺长度等于经线的百分之一秒,这种以地球的形体来定尺度的方法在世界上是最早的;他们还发现经线一度的长距不等。
乾隆二十五至三十五年间(1760~1770)蒋友仁等利用了中国学者明安图、何国宗等在新疆测量的成果和已有的地图、资料,编绘成(乾隆内府舆图》。蒋友仁在他编绘的《坤舆全图》上介绍了哥白尼的地动学说。
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清末以来,19世纪中至今)
鸦片战争(1840~1842)之后,中国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富国强兵的呼声日益高涨,出现了魏源的《海国图志》和徐继曹的《瀛环志略》。在洋务运动期间(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国除兴办一些工厂企业外,还编译出版一些科学技术书刊,传播了西方先进的地理学知识。
1897年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留学生班,地理课是所要讲授的课程之一。任教于上海南洋公学的张相文,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编著中国最早的地理教科书《初等地理教科书》和《中等本国地理教科书》,光绪三十四年(1908)又编出中国最早的自然地理学教科学《地文学》,为培养地理人才和促进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
光绪二十二年(1896)邹代钧在湖北武昌创办舆地学会,学会译绘中外地图七百多幅,推动了中国近代地图学的发展。
宣统元年(1909),张相文、白雅雨等人发起成立中国地学会,它是中国地理学会的前身。地学会创办的《地理杂志》于1910年问世,所载论著以地理学方面的最多。中国地学会和《地学杂志》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萌芽时期最重要的组织和文献。
1920年以后,一些高等学校先后创设地理系或地学系,如南京的东南大学地理系、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清华大学地理系、中山大学地理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地理系等。由竺可桢、翁文灏等讲授地理学课程,培养了中国第一批近代地理学家。
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成果有:竺可桢的《远东台风的新分类》、《中国气候区域论》、《东南季风与中国之雨量》,翁文灏的《中国山脉考》,丁文江、翁文灏、曾世英的《中华民国新地图》,张其昀的《本国地理》,胡焕庸的《中国人口之分布》、《中国之农业区域》,王庸的《中国地理学史》,李旭旦的《白龙江中游人生地理观察》,任美锷的《建设地理新论》,林超等的《嘉陵江流域地理考察报告》和谭其骧的《秦郡新考》等。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是中国近代地理学获得较大发展,并向现代地理学迈进的时期。有的学者认为50~70年代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发展时期,70年代末至80年代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开始时期。这几十年里,中国地理学在地理教育和机构、地理考察、地理研究方面都有长足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