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葛剑雄先生介绍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生于浙江湖州(原吴兴县)南浔镇.1981年11月获复旦大学历史硕士学位,1983年9月获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57年9月-1960年7月上海市长安中学初中,1960年9月-1964年7月上海市市北中学高中(其间病休1年半),1964年9月-1965年7月上海市教育学院师资培训(市北中学实习),1978年10月-1981年11月复旦大学历史系研究生,1982年3月-1983年9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在职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965年8月-1978年10月上海市闸北区古田中学工作,先后任英语、政治等课教师,团委书记
      1981年12月-目前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工作,1985年任副教授,1991年任教授,1993年任博士生导师,1996年任所长,1999年兼任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交流
      1985年7月-1986年6月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1991年5月-5月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客座教授
      1992年9月-10月日本茨城大学客座研究
      1997年11月-1998年4月日本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98年7月-10月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国际历史人口学委员会委员
      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
      中国史学会理事
      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
      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
      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历史地图集》编委兼编辑室主任
      《中华大典》常务编委兼《历史地理典》副主编

      荣誉奖励
      1977年由上海市政府授予“上海市教育战线先进工作者”
      1990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教委授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
      所著《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被中共中央委托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召开的“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理论讨论会”评为论文奖
      所著《中国移民史》(主编、第一二卷作者)于1997年获上海市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1999年被中宣部评为“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奖”
      所著《中国人口发展史》获首届“郭沫若史学奖”三等奖

      论文著作一览:

      1980年
      清初的全国地图测绘,《百科知识》1980年第10期

      1981年
      西汉人口考,《中国史研究》1981年第4期
      六朝人之所谓“北京”,《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982年
      谭其骧和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4期(署名葛周,部分内容由周振鹤补充修改)
      略论我国封建社会人口增长的不平衡性,《历史研究》1982年第6期,第10-19页
      秦汉的上计和上计吏,《中华文史论丛》1982年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
      西汉人对生态平衡的认识,《历史地理》第二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
      1982年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中国史年鉴》1982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

      1983年
      也谈辽后期辽都中京问题,《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一辑
      汉武帝时“户口减半”考实,《学术月刊》1983年第9期,第70-74页
      浅谈历史地理学,《夜读》1983年第4期,山西人民出版社,第34-35页
      编纂地方志应当重视地理,《中国地方志通讯》1983年第5期,第8-14页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我国历史地理研究新阶段,《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纪念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论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55-269页(执笔人,与谭其骧、邹逸麟合作)
      汉武帝徙民会稽说正误──兼论秦汉会稽丹阳地区的人口分布,《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2-159页
      东汉黄河流域森林破坏举例,《历史地理》第三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159页(署名一得)

      1984年
      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人口迁移,《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二辑
      我国历史地理和历史人口的几个问题,《人口理论和实践》(内部)1984年第1期,第49-61页

      1985年
      西汉关中的人口迁移,《文史集林》,《人文杂志丛刊》第4期,1985年,第262-319页
      谭其骧与工具书,《辞书研究》1985年第1期,上海辞书出版社,第133-139页
      我国部分省界形成的历史──政治因素举例,《地理知识》1985年第3期,第24-25页

      1986年
      著作
      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第1版,147千字
      文章
      关于我国古代人口调查的几个问题,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编:《历史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86年,第208-219页

      1987年
      耕耘历史地理园地五十年的结晶──读谭其骧《长水集》,《历史地理》第五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64-272页

      1988年
      从《禹贡》到《历史地理》,《光明日报》1988年6月29日第3版《史学》,署名一得。
      人口地理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两个问题(摘要),《人文地理》第三卷(1988年)第2期,第56页
      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沈一之主编:《理论纵横·社会文史篇》,河北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317-326页;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编:《第一次大潮》,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第272-282页

      1989年
      著作
      《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122千字,165页,ISBN 7-5383-0699-4、G.658;1989年12月第2次印刷
      翻译
      《1368-1953年中国人口研究》,(美)何炳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11月,281千字,392页,ISBN 7-5325-0567-7
      文章
      统一与分裂: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探索与争鸣》1989年第2期
      论新文化在中国传播的政治机制,《复旦学报》1989年第3期,第27-31页
      炎黄子孙不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同义词,《光明日报》1989年7月5日第3版《史学》
      中国历史地理学,《中国历史学四十年》,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年,第552-571页(执笔人,署名谭其骧、葛剑雄)

      1990年
      文章
      中国历史疆域的再现,《读书》1990年第2期,第5-10页
      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新进展,《地理学报》第45卷第2期,1990年6月,第172-177页(执笔人,署名谭其骧、葛剑雄)
      历史人口资料三题,《中国地方志》1990年第2期,第38-43页
      司马迁,《中国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中国移民史发凡,《历史地理》第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再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和分裂,上海历史学会编《历史·国情·现代化》,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46-62页
      Historical Geography, Recent Development of Geography in China, Science Press, Beijing, 1990 (co-author)

      1991年
      著作
      中国人口发展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311千字,411页,ISBN 7-211-01676-0 K.102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11月,50千字,111页,ISBN 7-5030-0479-X G.15

      1992年
      著作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文库》,台湾锦绣出版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5月,281页;ISBN 957-9425-78-7
      文章
      秦汉时期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历史研究》1992年第4期,第47-61页
      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复旦学报》1992年第6期,第51-55页(转104页)
      论中国史上之户口──兼论准确使用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云南大学历史系编《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37-44页
      中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与文化传播──以魏晋南北朝为例,东南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东方文化》第二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225-232页

      1993年
      著作
      普天之下──统一分裂与中国政治,历史丛5──政治与社会系列,台湾万象图书股份有限公司,185页,ISBN 957-669-348-9
      简明中国移民史,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522千字,691页,ISBN 7-211-02213-2 K.167
      文章
      The Densely Populated Areas in Ancient China: Their Types and Effect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Megalopolis: Theo Barker and Anthony Sutcliffe edited: The Giant City in History, St. Martin’s Press, 1993
      历史人才分布研究中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缪进鸿主编,浙江大学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0页-34页。
      宋代人口新证,《历史研究》1993年第6期,第34-45页
      Migration of population and cultural dissemination during Qin and Han Period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Third Issue, Autumn 1993, pp 115-116
      永嘉丧乱后北方诸族的迁移,《庆祝王锺翰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08-323页

      1994年
      著作
      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中华文库》,三联书店,1994年10月,175千字,ISBN 7-108-00507-3/K.100
      文章
      六世纪前的南北大移民,《社会科学报》1994年1月20日,第8版《文苑荟萃》
      中国历史地理学──二千年常新的学科,《了望》1994年4期,了望周刊社,1994年1月24日,第22页23页
      古代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代领导》1994年1期,《现代领导》杂志社(上海),1994年1月25日,第30页-31页
      人口视野中的秦汉洛阳,《河洛史志》1994年1期,洛阳市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第7页-9页
      中国人口:历史的启示,《中国社会科学季刊》(香港)1994年第一卷(总第6期),邓正来主编,香港社会科学服务中心、中国社会科学研究所出版,1994年2月,第64页-68页
      天涯何处罗马城,《读书》1994年2期,三联书店,第144页-151页
      坚持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读《偃师县志》,《偃师县志评论集》,孙占奎主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4月,第32-38页
      移民、移民文化、上海文化,《上海文化》3期,徐俊西主编,1994年5月,第4页-11页
      科举、考试与人才,《人才管理》1994年3期,《人才管理》编辑部(呼和浩特),1994年5月,第18-20页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高教司组编,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5月,第一章,第16页-32页
      民工潮:历史视野中的启示,《东方》1994年3期,《东方》杂志社(北京),第52页-58页
      中国人口:21世纪的忧思和希望,《世纪》1994年3期,《世纪》杂志社(上海),1994年7月,第4页-5页
      要是世界上只有中文,《读书》1994年7期,三联书店,第130页-141页
      纳税人和纳税意识,《现代与传统》第4辑,何搏传主编,广州出版社,1994年7月,第88页-90页
      论秦汉统一的地理基础,《中国史研究》1994年第2期,第20-29页;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编《秦汉史论丛》第六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127-145页
      弘扬人文精神不能坐待市场经济,《探索与争鸣》1994年8期,《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1994年8月,第26页-27页
      通过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刻不容缓,《探索与争鸣》1994年9期,《探索与争鸣》杂志社(上海),1994年9月,第33页-34页
      历史的启示:中央集权下的中央与地方,《现代与传统》1994年第5辑,何搏传主编,广州出版社,1994年10月,第56页-63页
      大一统王朝划分政区的两难,《二十一世纪》1994年10月号,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第60页-66页
      应该重视历史人文地理的变迁,《光明日报》1994年10月24日第3版《史林》
      世界上不止有中文:《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与《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之对勘,《读书》1994年11期,三联书店,第101页-106页
      移民与中国的现代化,《文汇报》1994年12月18日第7版《学林》
      关于古代西南交通的几个问题,《中国西南的古代交通与文化》,四川大学历史系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页-13页
      中国传统的民族主义与开放观,《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集刊,刘青峰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21页-230页
      古都与移民,《中国古都研究》第九辑,中国古都学会、银川古都学会编,三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36-49页
      古都应分为不同等级,《河洛史志》1994年第4期,第2页
      中国史上的移民与地名(摘要),《中国地名考证文集》,广东地图出版社,1994年,第126-127页
      移民与秦文化,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论丛》编委会《秦文化论丛》第三辑,西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12月,第67-77页

      1995年
      著作
      滔滔黄河,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ISBN7-5406-2820-0,12万字
      泱泱中华,沧桑神州──中国历史地理谈丛,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ISBN7-5406-2823-5,10万字
      文章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新民晚报》1995年1月15日第十版《夜光杯》
      浩劫中的忘我追求,纪念季龙(谭其骧)先师八十四周年诞辰,《社会科学报》(上海)1995年1月19日第4版副刊
      人口多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主要障碍吗,《探索与争鸣》1995年2期,《探索争鸣》杂志社(上海),1995年2月,第15页-17页
      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读书》1995年2期,三联书店,1994年2月,第137页-144页
      最忆康桥风雪时,《联合时报》1995年2月24日第3版《海风》
      人间几度凉热,《新民晚报》1995年3月3日第10版《夜光杯》
      皇帝为何寻访黄河源,《新民晚报》1995年3月18日第10版《夜光杯》
      对明代人口总数的新估计,《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1期,第33-44页(与曹树基合作,执笔人)
      环境保护要有基本的人道前提,《东方》1995年2期,第9-11页
      从未启用的首都──明中都,《新民晚报》1995年4月1日第10版《夜光杯》
      人类需要真正开放的时代,《中国研究》(日本)1995年4月号,第10-12页;《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9期,第18-20页
      关于西南早期文化的随想,《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1期,第43-47页
      苏北人与苏州人,《新民晚报》1995年4月21日第10版《夜光杯》
      论中国的大古都的等级及其量化分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1期,第67-75页
      人口与中国疆域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辑刊》,1995年夏季号,第126-134页
      福建早期移民史实辨正,《复旦学报》1995年第3期,第165-171页
      麻城孝感乡──湖广移民的根,《中国方域》1995年第3期,第26-27页。
      正确认识发展中的地区差距,《解放日报》1995年5月24日第11版《新论》
      江陵焚书一千四百四十周年祭,《读书》1995年第6期,三联书店,1995年6月,第3-13页
      纪念抗战胜利五十周年的反思,《中国研究》1995年第5期,第2-4页
      中国历史上的移民与地名,《中国方域》1995年第4期,第36-37页
      看得见的沦桑,《新民晚报》1995年7月17日第10版《夜光杯》
      社会发展发展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社会科学报》1995年8月3日,第3版
      悠悠长水,《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当蓝色沉入黑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3月,第7-17页
      正确认识国情,《浙江学刊》1995年第4期,第38-40页,转73页
      驿传制度与公费旅游,《新民晚报》1995年8月13日第10版《夜光杯》
      铁路与行政区驻地,《新民晚报》1995年8月29日第10版《夜光杯》
      天堑何曾限南北,《读书》1995年第8期,第61-65页
      长水琐忆,《文汇读书周报》1995年9月2日,第7版
      我们应有的反思,《东方》1995年第5期,第9-12页
      隋文帝的政策和燕荣的对策,《新民晚报》1995年10月4日第10版《夜光杯》
      台湾的本省人和外省人,《新民晚报》1995年10月18日第10版《夜光杯》
      清初的全国地图测绘,《新民晚报》1995年11月6日第10版《夜光杯》
      永恒的矛盾:追求和现实之间──读《后汉书·党锢传》,《探索与争鸣》1995年第10期,59-64页
      汉魏故事:禅让的真相,《书屋》1995年第2期,1995年11月,第18-25页
      十一世纪初的天书封禅运动,《读书》1995年第11期,1995年11月,第68-78页
      “皇粮”不保,腐败难除,《世纪》第15期,1995年11月-12月,第52页
      成功之后的落后,《新民晚报》1995年12月2日第10版《夜光杯》
      康熙皇帝为何不修长城,《新民晚报》1995年12月17日第10版《夜光杯》
      “文丈”之类的联想,《上海文化》1995年第6期,第94-95页
      从夏文化看中华文明多源、一元和多样的特点,《大禹论》,浙江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第57-62页

      1996年
      著作
      生生不息的中国人,历史爱好者丛书,广东人民出版社、华夏出版社,1996年7月,ISBN7-218-02172-7,10万字
      往事和近事,读书文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年11月,ISBN7-108-00869-6,181千字
      中国统一与中国分裂(《普天之下》韩文译本,韩国新书苑出版,1996年
      文章
      最早的“南水北调”设想,《新民晚报》1996年1月5日第14版《夜光杯》
      可怕的浮想──答黄裳先生,《文汇报》1996年1月18日第8版《笔会》
      大名府与北京,《新民晚报》1996年1月20日第14版《夜光杯》
      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社会公正的基础,《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1期,第11-13页
      科举制度·考试与人才,《浙江人事》,1996年第1期,第32-33页
      古人何时过年,《新民晚报》1996年2月6日第14版《夜光杯》
      建议将每年春节的时间固定于立春,上海市经济社会综合研究中心《经济社会综合通讯》试刊号第2期6-7页
      换个日子过年,《南方周末》1996年2月16日第2版《时事纵横》
      两件有关《海瑞罢官》的小事,《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2月17日第3版
      谭其骧传和日记选(选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1期,第9-28页
      是历史学家的责任吗?,《中国青年报》1996年2月7日第2版
      超越死亡,《文汇报》1996年2月27日第8版笔会
      也谈古代户口簿,《新民晚报》1996年3月3日第14版《夜光杯》
      西陵岂能再属皇家,《世纪》17期,1996年3-4月,第46页
      从《长水集续编》看谭其骧先生晚年的杰出贡献,《学术月刊》1996年第3期,第3-9页
      宋朝人一家几口,《新民晚报》1996年3月29日第14版《夜光杯》
      开放观念与世界新文明,《现代与传统》1996年第1辑,第27-32页;《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10月,第75-82页
      江南何时变天堂,《新民晚报》1996年4月22日第14版《夜光杯》
      民族主义是救中国的灵丹?《亚洲周刊》(香港)1996年4月22日
      往事和近事,《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5月第6版
      虎父犬子,皇帝自当别论,《新民晚报》1996年5月6日第14版《夜光杯》
      昔日雄风怎么再振,《人民日报华东版》1996年5月16日《流水音》
      盖世英雄还是千古罪人:元(拓跋)宏及其迁都和汉化,《读书》1996年第5期,第29-37页
      谭其骧传和日记选(选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2期,第113-134
      信息时代和语言学习,《中学生知识报》(初二版),第1版
      汉姓与汉人,《新民晚报》1996年5月29日第14版《夜光杯》
      古人并非多子多福,《新民晚报》1996年6月18日第14版《夜光杯》
      历史资源有多大价值,《环球企业家》1996年第3期,第26-27页
      《长水集续集》编后,《历史地理》第1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66-179页
      清乾隆年间尹壮图上疏事件始末,《探索与争鸣》1996年第7期,第43-46页
      古地名“嵒”的考据与存疑问答(覆《中国方域》编辑部及顾雪枫先生),《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第1页
      古来北京知多少,《中国方域》1996年第4期,第6-8页
      谭其骧传和日记选(选载),《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3期,第111-132页
      我有一本《水》,《新民晚报》1996年8月22日第14版《夜光杯》
      二千多年前的“生态学”,《新民晚报》1996年9月12日第14版《夜光杯》
      五台三憾,《中国方域》1996年第5期,第34-35页
      货殖何罪,《读书》1996年第9期,第113-122页
      《使琉球录》与钓鱼岛的归属,《新民晚报》1996年10月1日第14版《夜光杯》
      会海一勺,《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10月19日第三版
      中国的人口与疆域的变迁,《史念海先生八十寿辰学术文集》,陕西师大出版社,1996年,第309-323页
      失之交臂──东汉甘英出使罗马帝国,《新民晚报》1996年10月22日第14版《夜光杯》
      同行人,《文汇报》1996年11月17日第3版笔会
      如何说不?用什么说不?《复旦学问报》1996年11月15日第2版
      来自历史的梦,汪澜等主编《世纪之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5月,第10-14页
      研究中国历史地理必读的十部书,福州晚报,1996年11月3日,第6版
      吴哥古迹的最早记载,《新民晚报》1996年11月13日,第14版《夜光杯》
      会海一勺,文汇读书周报,1996年11月23日,第3版
      谭其骧传和日记选,史学理论研究,1996年第4期,第124-143页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中国方域》1996年第6期,第39-41页
      科举、考试与人才,《人才与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第二届中国东南地区人才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第263-265页
      城市和市,《新民晚报》1996年12月6日,第14版《夜光杯》
      厚葬与毁林,《新民晚报》1996年12月22日,第14版《夜光杯》
      对秦朝人口的新估计(摘要),《秦陵秦俑研究动态》1996年第4期,第34-35页

      1997年
      著作
      《中国移民史》第一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304千字,ISBN7-211-02930-7/K·211
      《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459千字,ISBN7-211-02930-7/K·212
      《中国历代疆域的变迁》,商务印书馆,1997年,ISBN7-100-02425-0/G·337,80千
      《天地玄黄──葛剑雄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85千,ISBN7-213-01530-3/G·380
      《泱泱汉风》,长春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172千,ISBN7-80604-552-X/K·30
      《悠悠长水──谭其骧前传》,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年第1版,280千字,ISBN7-5617-1680-X/K·143
      文章
      不是算术,《书屋》1997年第1期,第59-60页
      一场改变世界文化史的战争,《新民晚报》1997年1月16日,第14版《夜光杯》
      会海一勺,《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1月11日第4版,1月18日第3版,2月8日第4版,4月12日第4版,4月19日第3版
      移民:城市发展的基本动力,《往事和近事》摘录,《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1月17日第16版
      牛奶浴·金椅子·高消费,《竞争与谋略》1997年第1期,第16-17页
      “传记”还是“神话”──评傅朗云《史坛怪杰何光岳》,《中华读书报》1997年1月22日第9版
      永嘉乱后汉人对河西的迁移及其文化意义,武汉大学中国三至九世纪研究所编《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究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783-795页
      谭其骧传和日记选,《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1期,第129-147页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连载之二),《中国方域》1997年第1期,第34-36页
      何必都办大学,《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2月20日,第11版
      也谈黄浦,《新民晚报》1997年2月24日,第14版《夜光杯》
      愿《水》长流,《新民晚报》1997年3月6日,第14版《夜光杯》
      在美国买汽车保险,《太平洋保险报》,1997年3月15日副刊
      麻城孝感乡──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一,《寻根》1997年第1期,第21-23页
      鄱阳湖曾是大平原,《新民晚报》1997年3月22日第14版《夜光杯》
      重庆的来历,《新民晚报》1997年3月27日第14版《夜光杯》
      语言:凭什么各领风骚,《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3期,第27-28页
      黟县西递村解决了旅游业一对矛盾:古民居中住和游,《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4月3日第11版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连载之三),《中国方域》1977年第2期,第34-37页
      咱也跨它一回“世纪”好不好,《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4期,第41-42页
      图理琛与土尔扈特人的回归,《新民晚报》1997年4月17日,第14版《夜光杯》
      上海还需要移民吗?《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4期,第31-32页
      《谭其骧日记选》之六,《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第2期,第137-143页
      电脑与简体字,《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5月8日第10版
      为什么要研究移民史,《今晚报》1997年5月6日第6版《日知录》
      根在麻城孝感乡──且说四川大移民的一个古老话题,《四川日报》1997年5月9日第5版《天府周末》特刊
      江西瓦屑坝──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二,曹树基、葛剑雄,《寻根》1997年第2期,第20-21页
      关于《历史时期渤海湾西岸的大海侵》的一桩公案,《中国史研究动态》1997年第3期,第24-26页
      历史、文化与旅游──正确处理几种关系,《蒲圻三国赤壁文化论文集》(内部发行),第123-128页
      世界的世纪──走出“文明冲突论”的怪圈,《大学生》1997年第4期,第28-19页
      踏尽崎岖路自通──中国移民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报》1997年5月29日,第4版
      永恒的追求:真实的历史,载萧黎主编《我的史学观》,广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6月,第307-320页
      谭其骧先生与《中国移民史》,《中华读书报》1997年6月11日,第5版
      不必一味追求高学位,《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6月12日,第11版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连载之四),《中国方域》1997年第3期,第33-35页
      “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探索与争鸣》1997年第6期,第20页
      苏北的苏州移民──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三,《寻根》1977年第3期,第19-20页
      “七七再思”,《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7期,第20-21页
      研究中国移民史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浙江社会科学》1997年第4期,第82-91页
      并非教育的教育问题,《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7月17日,第11版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连载之五),《中国方域》1997年第4期,第38-40页
      对《“双屿”考略》和《南诏小国城池多》二文的意见,《中国方域》1977年第4期,第41页
      感受活博物馆,《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7月24日第11版
      耕读与农桑(署名伊德),《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7月24日第11版
      石库门,留得住吗?《文汇报》1997年7月24日,第8版
      巴和蜀,《新民晚报》1997年7月25日第14版《夜光杯》
      会海一勺·一种心态,《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7月26日第4版
      会海一勺·太太的座位,《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8月2日第4版
      儒冠不误身──秦汉之际的儒生与刘邦,《东方文化》1997年第4期,第33-38页
      会海一勺·文件难题,《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8月9日第4版
      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一项建议,《新民晚报》1997年8月12日第12版《夜光杯》
      旅游公害:搭卖、强卖和骗卖,《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8月14日第11版
      探险原非百姓事,《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8月21日第11版
      致一群年轻的教师,《文汇报》1997年8月21日第12版《笔会》
      介绍《明清徽商和淮扬社会》,《中华读书报》1997年8月27日第11版
      借书发挥,《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9月1日第6版
      运河难过山东,《新民晚报》1997年9月1日第12版《夜光杯》
      “世界名人”的困惑,《文汇报》1977年9月1日第12版《笔会》
      为毛泽东注释“大字本”,《文汇读书周报》1997年9月6日第12版
      真假古董各尽其用,《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9月11日第11版
      不能无忧,不必过虑:我看21世纪的自然环境,《中华读书报》1997年9月17日第9版
      大学生当自立,《人民日报》华东版1997年9月18日第11版
      南雄珠玑巷──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四,《寻根》1997年第4期,第22-23页
      让历史经验成为大众的财富──《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启示录》,《中华读书报》1997年9月24日,第9版《好书俱乐部》
      《千古一村──流坑历史文化的考察》,同上第11版《好书告诉你》
      我的书和书房,《书屋》1997年第5期,第30-32页
      历史上的黄河断流,《新民晚报》1997年10月3日第12版《夜光杯》
      看王莽,《读书》1997年第10期,第48-57页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连载之六),《中国方域》1997年第5期,第36-38页
      堂吉诃德与风车之战,《中国经济时报》1997年10月10日,第7版《城市周刊》
      山东枣林庄----中国历史上和移民发源地之五,《寻根》1997年第5期,第20-21页
      我看东西方文化,《天津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第41-45页
      病室忆旧,《文汇报》1997年11月2日,第3版《笔会》
      电脑会导致书法灭绝吗?《人民日报》1997年11月6日,第11版《流水音》
      拒绝捷径,《文汇报》1997年11月9日,第4版《笔会》
      古代中国与邻国关系考略,《人民政协报》1997年11月17日第3版《学术家园》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七,《中国方域》1997年第6期,第4-6页
      家谱: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和局限,《历史教学问题》1997年第6期,第3-6页;上海图书馆《理论学术年刊》(《图书馆杂志》1997年增刊),第235-242页
      说实话容易吗,《华人文化世界》1997年第10-11期,第77-78页
      中美中国古代史研究交流的若干问题,载《中美文化的互动与关联》,刘海平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32-136页
      洪洞大槐树——中国历史上的移民发源地之六,(安介生、葛剑雄),《寻根》1997年第8期,第13-15页
      张之《安阳考释》序,载张之《安阳考释》,新华出版社,1997年

      1998年
      著作
      《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商务印书馆,1998年12月,ISBN7-100-02548-6/G2·352,76千字
      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1月第1版,ISBN7-5426-1127-5 C·9,120千
      泱泱汉风:汉朝兴衰启示录,台湾年轮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8年6月初版,ISBN 957-98350-2-0
      看得见的沧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8月第1版,ISBN 7-5320-5331-0/G·5773,205千
      文章
      时钟,凝固在那个时刻,《文汇报》1998年2月1日第4版《笔会》
      谭其骧与郭沫若的三次文字缘,《东方文化》1998年第1期,第46-54;《社科信息集萃》1998年第5期,第39-43页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八,《中国方域》1998年第1期,第38-40页
      乱世的两难选择——冯道其人其事,《另一种散文》,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23-134页
      为什么要研究移民史,《博导晚谈录》,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5-127页
      人类能奈地震何,《中华读书报》1998年2月18日,第4版
      是学术创新,还是低水平的资料编纂?——评杨子慧主编《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葛剑雄、曹树基,《历史研究》1998年第1期,第154-166页
      金印与铜镜,《新民晚报》1998年3月2日,第28版《夜光杯》
      历史的责任,《中华读书报》1998年3月18日,第5版《每周了望》
      意译还是音译,《人民日报》1998年4月2日,第15版《流水音》
      何必将《四库全书》制成光盘,《中华读书报》1998年4月15日,第2版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九,〈中国方域〉1998年第2期,第31-33页
      就事论事与不就事论事——我看《怀柔远人》之争,《二十一世纪》1998年四月号,第135-139页
      向冯英子先生请教一点方法,《方法》1998年第4期,第36-37页
      石库门,留得住吗?《面对永恒》(笔会文粹,1997),文汇出版社,1998年,第329-333页;《上海五十年文学创作丛书·散文卷二》,巴金主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第1045-1049页
      谭其骧与郭沫若的学术论争,《中华读书报》1998年5月20日,第11版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十,《中国方域》,1998年第3期,第32-34页
      政治与历史——《中国历史地图集》出版波折,《粤港信息报》1998年5月17日《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理论篇》(下)
      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吗?《南方周末》1998年5月29日,第19版
      书评何必匿名,《中华读书报》1998年7月8日,第3版《家园》;《齐鲁晚报》1998年8月25日,第14版《读书》
      全社会的负担,《南方周末》1998年7月10日,第18版
      记住辉煌,记住耻辱,《了望》1998年第33期《2000年倒计时500天专辑》,第29页
      谭其骧先生的分省建议及其现实意义,《中国方域》1998年第4期,第2-5页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十一,《中国方域》1998年第4期,第38-40页
      西服之累,《人民日报》华东版1998年8月20日,第15版《流水音》
      邂逅霍金,《文汇报》1998年8月26日,第7版《笔会》;《作家文摘》1998年9月16日,第10版《域外采风》
      愿剑桥不受爆炸威胁,《文汇报》1998年8月31日,第8版《笔会》
      先“小同”如何,《文汇报》1998年9月2日,第8版《笔会》
      处处有芳草,《文汇报》1998年9月13日,第4版《笔会》;《鄂州日报》1999年5月2日
      更应为人类着想,《文汇报》1998年9月16日,第8版《笔会》
      消夏琐话,《文汇报》1998年9月20日,第8版《笔会》
      人的力量,《文汇报》1998年9月22日,第8版《笔会》
      旅游地图缺门,《人民日报》华东版1998年9月24日,第15版《旅游纵横谈》
      还是公私分明,《文汇报》1998年10月11日,第4版《笔会》
      有人则名,《文汇报》1998年10月18日,第4版《笔会》
      寻访李约瑟,《文汇报》1998年10月26日,第8版《笔会》
      感觉古格——阿里考察记之十二,《中国方域》1998年第5期,第37-39页
      感受时空,《文汇报》1998年11月1日,第6版《笔会》
      伊利教堂与外国月亮,《文汇报》1998年11月29日,第4版《笔会》
      英国人的拿来主义——布雷顿皇家行宫随感,《文汇报》1998年12月10日,第8版《笔会》
      关于秦代人口的新估计,《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00-205页
      特殊年代的全国人大,《文汇读书周报》1998年12月12日,第8版
      古代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海新书报》1998年12月13日,摘自《看得见的沧桑》
      郭沫若和谭其骧,《反思郭沫若》,丁东编,作家出版社,1998年12月第一版,第70-79页
      迎接长江文明的第三次崛起,《华夏纵横》1998年第三四期合刊,第100-103页

      1999年
      著作
      葛剑雄自选集,广西师大出版社,1999年1月第一版,283千字,ISBN7-5633-2774-6/K2·116
      走近太阳——阿里考察记,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6月第1版第1次印刷,115千字,ISBN7-80627-443-X/1·147
      碎石集,学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00千字,ISBN7-80060-632-5
      行路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228千字,ISNB7-5328-2673-2/G·2459
      求索时空,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227千字,ISBN 7-5306-2814-3
      人口与中国的现代化(1850年以来),葛剑雄、侯杨方、张根福著,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1版,17.4万字,ISBN 7-80616-777-3/C·25
      文章
      “青井阁”中好读书,《文汇报》1999年1月2日,第9版《笔会》
      大笨钟下,《文汇报》1999年1月30日,第9版《笔会》
      永远的庞培,《万象》第1卷第2期,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
      问讯处,多功能,《人民日报》华东版1999年2月11日,第15版
      不应只是禁用,《南方周末》1999年2月12日,第14版《百姓茶坊》
      名城乐水,《文汇报》1999年2月14日,第8版《笔会》
      “高桌”与师道,《文汇报》1999年2月17日,第3版《笔会》
      读书的“名堂”,《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2月20日,第8版《书缘》
      包罗万象的海,《文汇报》1999年3月6日,第6版《书缘》
      暖冬古已有之,《新民晚报》1999年3月7日,第12版《夜光杯》
      从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学——国学的推陈与出新,《人民政协报》1999年3月24日,第4版
      “退田还湖”不能一刀切,《新民晚报》1999年3月25日,第20版《夜光杯》
      不方便的“方便”,《文汇报》1999年3月28日,第7版《笔会》
      二千多年前的大尘爆记录,《新民晚报》1999年3月30日
      市制改革不能割断历史,《中国方域》1999年第2期,第8-11页
      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代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中华读书报》1999年4月7日,第5版《每周瞭望》
      厚葬毁林又一例,《新民晚报》1999年4月11日,第12版《夜光杯》
      毋忘遇罗克,《博览群书》1999年第4期,第24-25页
      世风,《文汇报》1999年4月25日,第7版《笔会》
      以防灾求无灾,《新民周刊》第19期,1999年5月10-16日,第5页
      也说保护名人故居,《人民日报》华东版,1999年5月12日,第15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统一分裂与中国历史余论,《学说中国》,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第81-118页
      威尼斯,我没有失望,《万象》第1卷第4期,第117-127页,1999年5月
      从服装开始的改革,《读书》1999年第6期,第82-89页
      “百年一遇”的误解,《新民晚报》1999年6月26日,第20版《夜光杯》
      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第4期,第58-60页
      《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纪实》,《北京日报》1999年7月21日,第12版《理论周刊·读书》
      “老年大学”应正名,《文汇报》1999年7月21日,第1版《虚实谈》
      《县域论》序,张春根《县域论》,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9月
      青春无奈,《我的中学时代》,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
      《文汇报》1999年9月17日
      时间和空间之间的求索,《开放时代》1999年10月号,第76-80页
      铺路的碎石,《文汇读书周报》1999年10月9日第6版
      关键在人自己,《中华家庭电脑活叶文选》1999年第20期,中国民航出版社,1999年
      一些推断,尚待完善,《寻根》1999年第4期,第37页
      谭其骧的《长水粹编》,《光明日报》1999年10月29日第7版《史林》
      在历史与社会中认识家谱,王鹤鸣等主编《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2-48页
      创建包容世界文化的博物馆,《文汇报》1999年11月17日,第1版《虚实谈》
      留学不可盲目,《人民日报》华东版1999年11月18日,第15版
      谭其骧对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贡献,吴传钧、施雅风主编《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125-129
      《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吴传钧、施雅风主编《中国地理学90年发展回忆录》,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387-390页
      Book Review: Sediments of Time: Environment and Society in Chinese History, Historical Geography, Vol. 25 No.3, 1999
      黄河之水何处来,《南方周末》1999年12月17日,第13版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人口问题的回顾,武克全主编《现代化扩展中的世界与中国》,学林出版社,1999年12月,第351-354页
      《我们这一千年·人口》,《南方周末》1999年12月29日,第34版

      2000年
      著作
      《悠悠长水:谭其骧后传》,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2月,ISBN7-5617-2133-1/K·173,350千字
      文章
      操场还是菜市场,《文汇报》2000年1月30日,第1版《虚实谈》
      夏侯胜与汉武帝“庙乐”之争,《万象》第2卷第1期,2000年1月
      新世纪·新时代·新希望,《中国评论》月刊,2000年1月号,第83-84页
      双重身份的祸福,《学术界》2000年第1期,第201-203页
      建立学术规范和开展学术批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第1期,第65-66页
      屡减不减的再度审视,《新民周刊》,2000年第9期,第11页
      人文教育在当代大学生中的位置(笔谈),《东方文化》2000年第1期,第18页
      中国人能养活自己吗?《学术界》2000年第2期,第178-180页
      从西欧看到的希望,《半岛都市报》2000年2月29日,第13版;看到希望,《质量时报》2000年4月25日第4版
      我心目中的历史小说——评钱宁《秦相李斯》,《文汇报》2000年3月6日《笔会》
      暖冬不暖,《质量时报》2000年3月28日,第4版
      香花楼子的神话与北宋的覆灭,《万象》第二卷第3期,2000年3月,第1-5页
      同是盛世亡国君:李煜与钱俶,《万象》第二卷第4期,2000年4月,第150-158页,《东方文化》2000年第2期,第97-101页
      里根访问复旦(选自《谭其骧后传》),《上海新书报》2000年4月9日,A版3
      世纪之辨何须多,《质量时报》2000年4月11日第4版
      中国学术规范的传统与前景,《文学报》2000年5月11日,第2版
      上海要有国际化的问讯中心,《文汇报》2000年5月14日,第1版
      城市史还是地区史,《旅行者》2000年第2期,上海文化出版社,第56页
      抗旱要讲究水成本,《南方周末》2000年6月9日,第13版
      我对学术批评的态度——答《中国历史人口统计资料研究》编委会(全文),《学术界》,2000年第3期,第153-159页
      读《长江读书奖》工作室《郑重声明》,《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5日第4版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