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楚长城塞与方城山辩考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杨鲁奇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把攻伐扩张北顾中原继而称霸中原作为立国之本,以实现先王“观中国之政”的理想,楚长城便由此应运而生。在楚长城中作为防御体系的关隘城堡多得不胜枚举,但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方城塞。秦吕不韦《吕氏春秋》中记载:“山有九塞,大汾、冥厄、荆阮、方城、崤、井陉、令疵、句注、居庸”。其中就提到了方城塞。西汉淮南王刘安等编著的。《淮南子·地形训》也提到了九大关塞的方城塞 。三国时,韦昭在《国语注》中也指出:“方城,楚北之厄塞也”。南北朝时,北朝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左氵右无)水》中也提到了楚长城,点明其北段自今河南鲁山东南,循伏牛山余脉东下,经方城与叶县之间,向东南至今泌阳县境内南汝河。《辞海》对“方城”一种注解为:“春秋时楚国所筑长城,北起今河南方城北,南至今泌阳东北。战国时又展筑,自今方城北西向循伏牛山脉,折南循白河、湍河间分水岭至今邓州市北。楚恃以守卫其北境。《淮南子·地形训》列为九塞之一”(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 )。目前史学界公认的就是楚长城自今方城北至今泌阳东北这段长城是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伐申复又伐邓后开始修筑的,是楚长城中较为最早的一段。楚国以方城塞为端点逐步向东西拓筑,以致于到公元前656年,屈完对齐桓公称“楚方城以为城”,标志着整个楚长城防御体系的完善和成熟。在这段最早的楚长城中较为著名的关隘有今方城县独树大关口、今泌阳象河关两个方城塞遗址,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今方城独树大关口就是楚长城的方城塞,实不敢苟同,愚以为:古文献中多次提到楚长城的方城塞地望所在就是位于今泌阳县东北部的-象河关。
    一、山川地理    象河关就是方城塞
    象河关位于南阳盆地东缘、泌阳县东北部,西交方城,北邻舞钢(原属舞阳),伏牛山自西北入境后渐次低缓,在象河关自然凹陷成宽约 6000米的巨大山脉凹,之后与南来的桐柏山余脉相交,自然成为两大山系的天然分界线,南依(左水右亲)水(亦称沙河、南汝河,源于泌阳县境黄山口、象河关交界之韭菜皮诸山,在古代统称为中阳山,郭璞曰箴山,宋《太平寰宇记》曰慈丘山,或曰上界山。(左水右亲)水在元、明代称汝水。自北汝河堵塞改入沙颖河后,(左水右亲)水被视为汝水干流。(左水右亲)水自韭菜皮诸山发源,过象河关境流向东南,入板桥水库,出库后折向东北,经遂平、过汝南,至新蔡与洪河相汇入淮河),北有(左氵右无)水(郦道元在《水经注·(左氵右无)水》中说:“(左氵右无)水之左即黄诚山也,有溪水出黄诚山,东北经方城”。在象河关西南大寨子山与杨大顶山之间是(左氵右无)水发源地,也叫南冲寺河。位于象河关与舞钢市界碑之间的河叫界碑河,源于五峰山西簏上庄,流经郜家庄、刁庄至胡里岗西北出象河关界,至方城县小史店北与南冲寺河相汇称干江河即洪河,然后向东北过楚长城至舞阳,因在(左氵右无)水之北,故称舞阳。(左氵右无)水源之南有舞阴即今泌阳县羊册镇古城村)拱卫,是南阳盆地东出北进的天然门户。东汉张衡作《南都赋》以颂之“尔其地势,则武阙关其西,桐柏揭其东,流沧浪(汉水别称)而为隍,郭方城而为墉”。南阳盆地地处鄂、豫、陕三省交通孔道,先秦时期便是争夺中原、出击三秦,南征荆蛮的交兵之地,它南蔽荆襄,西通武关,北有伏牛山以扼控汝洛,东有桐柏山作“宛东屏障”,东北有伏牛、桐柏自然构成“淮西门户”。内有“天降大狐”山(张衡《南都赋》)之比水(今泌阳河、西流入汉水)、湍水冲积的沃野,西周时为申、吕、蓼、唐之地,富庶无比,自然成为楚国北扩以观中国之政的根据地,因此,公元前688年冬,楚、巴伐申(在南阳市北),取道于邓,楚文王伐申归,又伐邓。灭申之年,吕(位于申西边)和缯(位于申之东北)同时被楚文王兼并,楚国势力达到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接合部的凹口,凹口之北原为姬姓小国应的疆域,应在周平王年间被郑庄公占据。楚文王为了巩固已取得的成果,防御郑国南下,更是为了积蓄力量伺机进犯中原,威慑诸侯,就在伏牛山脉与桐柏山脉结合的凹口筑起一座著名的方城塞-“泻关”,后改称象河关。
    象河关在春秋时被称作象禾,这个天然的山脉凹口,是南阳盆地北出东进的孔道,又有夏路过境,北通禹、叶之地,东出方城可接汝颖平原,方城之外可达申、息、陈、蔡等地,以当时春秋时期生产力水平,甲车是战争的主要武器,楚国只有在象禾筑方城设关隘才可以扩张北上,甲车进退有余,此地适合大部队运动。据明、清《泌阳县志》记载,象禾故城南北4500米,东西3000米,北城有敌台、跑马台,依次向南又置三关。这里东为桐柏山脉之五峰山,西为伏牛山脉之关山,两山之间有城垣遗址,状若土陵,将山口东西封锁,伸展到五峰 山与关山山巅,土陵基座宽约12米,上宽8米,残垣高1--3米,长5000米,夯土层厚15厘米左右,夯窝8--9厘米。北城五里堡,原有一座大型土夯建筑,即北关城的敌台或障台,人称大冢,许一泌路拓宽取土时被夷为平地,另在(左水右亲)水左岸五峰山与关山之间还存在六个高5米的高台,夯土建筑,传为烽火台,沿线出土有箭镞等物。此关虽是建在山脉凹口之中,但因前恃(左氵右无)水堑濠,背依(左水右亲)水为天险,又屯以重兵,依山傍河规模宠大,故此关有“泻关”之说。当地世传伍子胥白马白发就是过泻关弃楚奔吴,又有“白马关”之说。公元前678年楚文王伐郑“封畛于汝”,使楚口拥有方城塞以外的大片疆土,其范围限定在汝水以南,以北为郑国版图,在方城塞一泻关以北汝水以南有叶邑、城父邑、?咭亍⒍?不羹等以卫方城,而叶邑在今河南叶县旧县乡,正当泻关之外口。后至唐末,李希烈兵屯象禾,因获大象以为祥瑞,乃改称象河关。唐初始置巡检司,元、明、清袭之。
    二、文献实考   象河关就是方城塞
    明、清《泌阳县志》载:春秋时泻关为申(今南阳市北)到蔡(今上蔡县西南)必经之地,又是古夏路隘口,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又重新修筑此古道。《鄂君启车节》中说:鄂群之时,楚已迁都寿春(今安微寿县)这个新都仍以郢相称,鄂君赴郢,并非越过黾塞 (因此路险狭行程艰难),而是溯汉水上行,自鄂(今湖北鄂城)乘船到方城(今河南叶县西南保安)改乘四经方城县独树大关口、象禾泻关(即出方城之外)、?w焚(今河南遂平城关)、繁阳关(今河南新蔡县城北)入安微省至郢 ,当时,象禾古道还是第一条免税商运古道。司马迁曾说:“南阳有夏路之便,由申(河南南阳市北)经方城塞 (指象禾泻关)南通华夏诸国”。《战国纵横家书二十四》中也说:在楚国,从南阳东出伏牛山隘口,有一条通向中原的大道,叫做“夏路”,这个隘口当是指泻关山脉凹口而言。北魏郦道元注《水经》(原著东汉郭璞撰),记载了一千多条水道所经地区的山川、城邑、关津等地理情况,建置沿革、人物、基至神话传说等,在此书里多处都有楚长城的记载,据明、清《泌阳县志》载:郦道元,后魏延昌四年(公元515年)守东荆州(州治?a阳即今泌阳县)。郦氏的记载较为可信,郦氏在《水经注·(左氵右无)水》中引用南朝宋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呦囟?,至(左水右亲)水(今泌阳象河关南汝水),达比阳界(比阳即今泌阳),南北连绵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这里郦氏指出了在比阳界(左水右亲)水有方城遗存,点明了方城塞的位置。
    史学界非常注重的是位于方城县独树黄家(外门里外)被称为“大关口”的关塞是什么呢?据史料记载,大关口原属缯地应是“缯关”,由缘于以“方城”为山名而释于其是方城塞,概均源于对《左传·僖公四年》所载屈完“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的一种理解,其实缯关只能是位于楚长城连线上的偏关,其虽处于控扼南阳申地和位于方城的缯国经?咭?(今鲁山张官营乡前城),应都(今平顶山新华区薛庄乡南)、梁(今汝州西)、霍(今汝州西南)、通往东周都城洛阳的“夏路”古道,但远远没有泻关通达方城之外申、息、陈、蔡之便,所以大关口不是方城塞。大关口与泻关两关相距近四十公里,由沿方城同向之夏路相连。从大关口现场踏勘来看,与泻关形制规模都无可比拟。大关口西侧,为伏牛山脉东簏的对门山、旗杆山、香布袋山;东侧为黄石山西簏的北岭关、尖山、雷鼓台。两侧山峰夹峙,其中一道中通,形成关口。关口两侧的山坡上分别筑有土、石城垣。城垣分为南北两道。西侧的北垣从黄家(外门里外)后山向西400米直抵对门山,沿对门山北坡至旗杆山,再至香布袋山北侧。南垣由黄家(外门里外)村南西上,由香布袋山东岭转向山的北侧,与北垣合,直上香布袋山腰。关口两侧的南北城垣东西对照 ,交汇于黄家(外门里外)村外的古道上,呈东西长方形,长1419米,南垣与北垣相距250米-380米。城垣残高1-3米,有处只剩垣基。城垣之上遗有很多类似马面、敌楼形状的土包与方形的长宽各12米的石砌敌台。( 尚景熙《楚方城及其与楚国的军事关系》)。
    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从形制规模,大关口与泻关虽然同是方城塞,大关口作为泻关的偏关较为可信,泻关方城塞才是在许多古文献典籍中提到的楚长城要塞。
    三、佐证方城山    象河关就是方城塞 
    楚长城的建筑原则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有土用土,无土用石,《括地志》称楚长城“无土之处,垒石为固“是与现实遗迹相吻合的。泌阳境内的楚长城遗迹,因多数城段沿山而建,石城墙占绝大多数,而且全部为干垒石建筑,只有在象河关北关城遗址为土筑城基,明、清《泌阳县志》即言“楚在此筑方城以拒中原”,横亘在泌阳境内的伏牛山余脉一直到桐柏山脉均有垒石方城分布,故也有方城山之说。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杜佑所撰《通典》“淮安郡 (唐时改唐州)比阳(今泌阳),方城山自比阳相比连百里,号曰方城亦曰长城”,又说“淮安郡(唐州)方城,有方城山,一名黄诚山”。这里实指当楚长城自(左水右亲)水入境沿桐柏山逶迤而南,城在山上,故亦称方城山。唐柳宗元诗《平淮夷雅方城》中:“方城,山名,在唐州(今泌阳县),元和十一年,以李?逦?唐邓随节度使,与无济战,数有功,明年冬,?宄舜笱?,夜弛蔡城,破其门,取元济以献。”李?逖┮谷氩讨荩?是在唐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廷李?逦?唐、邓、随节度使,命唐州(比阳)刺使李进城为先锋,于是年十月由唐州发兵万人讨伐吴元济。李?宸直?两路入蔡,其中李进城率军沿?a水东出方城山、邓庄铺、竹沟、确山进攻,占据马鞍山。李?逯骶?则经慈丘(亦叫重丘)出方城山行至吴塞 (今泌阳县沙河店北古城),生擒吴元济守将吴秀林,后命其作向导,雪夜行军,乘敌不备,一举攻破蔡州,活捉了呈元济。除此之外,宋《太平寰宇记》曰:叶县南有方城山,亦名黄诚山。宋《元丰九域志》曰:“唐州淮安郡 (比阳今泌阳)方城,有方城山”。“汝州临汝郡叶,有方城山”。明《嘉靖南阳府志》曰:“裕州,方城山在州东北五十里”。《辞海》中:“①方城,山名,在河南中南部。②方城山在湖北竹山东南,山顶平坦,四面险固。古时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方城。”所以,因楚长城多建山上,故称方城山实是泛指,凡山筑有方城或列城者皆可称方城山。
    四、纵横捭阖    象河关就是方城塞
    南阳盆地在成为楚国强大的根据地之后,国力日盛,加上环山(伏牛山、桐柏山系)筑城(即方城山)以屏蔽,楚长城构筑成楚国北部的坚固门户,从春秋早期到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的韩、魏“南袭楚、至于邓”(《左传》僖公二十八年)的三百七十余年间,中原诸侯均以方城塞侵楚,但始终未能越过方城。如公元前656年的齐楚召陵之盟。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4年),“晋阳处父伐楚以救江,门于方城,遇息公子朱而还”(《左传》文公三年)。周简王元年(公元前585年)“晋栾书救郑”(《左传》襄公十六年),旋即撤军。战国前期,韩、魏曾军于方城之外,也未能攻入方城。楚国用兵中原的路线就是沿夏路出方城塞,向北经汾(河南襄城东北汾陈集)、陉(河南新郑西南陉山)之塞,可达中原腹地,向东沿(左水右亲)水可至汝颖平原、淮河流域。楚国甲车首次冲出方城塞,是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伐蔡灭息,饮马淮河。楚国向淮河流域,虽然可以自楚郢取道汉水、直辕(即武胜关、亦叫澧山关、武阳关),但路途遥远,行程艰难,远不如兵出方城之内。楚灵王伐吴,围徐(江苏泗洪南),就是先“会兵于申”,师出方城塞,沿淮水的汝清(河南淮滨)东上,因而,楚国灭黄、江、弦等国,应都是沿(左水右亲)水出方城塞向东出师的。楚怀王执政前期,楚国进入一个强盛时代。至楚怀王后期,由于楚在与秦及中原诸国的战争 中接连败北,丧师辱国,继丹阳之战、蓝田之战之后,国力损伤益重。中原诸侯攻入方城,是在周郝王三年(公元前312年)。秦、楚大战蓝田,韩、魏趁楚为秦兵所困,“乃南袭楚,至于邓”(《史记·楚世家》)这次韩、魏袭楚,并非强攻方城,而是由今陕西的商县、洛南南下,经武关进入南阳盆地的。故《史记·韩世家》中说“与秦共攻楚,败楚将屈丐,斩道八万于丹阳”,韩国攻入南阳盆地,战领了穰(今邓州市)宛(今南阳市),方城之内大部分为韩所有。楚怀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01年)“秦使将芈戎攻楚,取新市(今湖北京山东北)。齐使章子,魏使公孙喜,韩使鸢共攻楚方城(即攻打方城塞 ),取唐昧”(《史记·楚本记》),齐、韩、魏联军“夹?a(?a水,今泌阳河)而军”(明清《泌阳县志》),此役史称“垂沙之役”(垂沙即长沙、垂涉、重丘,今泌阳县付庄乡古城)或称“重丘之役”。是役,楚军被杀2万,楚将唐昧(有的史书作唐蔑)战死,联军一直打到(左水右亲)水,陷方城塞泻关,取重丘而去,韩、魏攻取宛(今河南南阳)、叶(今河南叶县西南)以北的大片领土,至此,方城塞退出历史舞台。楚国兵败重丘之后,国势积弱,形势日渐恶化,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以致又引发庄跷领导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庄跷把楚国统治打得“分而为之四”(《荀子·议兵》),并一举攻下郢都,自此,楚国一厥不振,终被秦所灭。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