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山岭-古北口长城寻访记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序:河北省境内的长城,绵延曲折的修经秦皇岛、唐山、承德、张家口四市,有山海关、冷口、喜峰口、黄崖关(天津开发)、司马台(北京密云开发)、金山岭、张家口等重要关口。因河北省环保京城,地势重要,所以途经河北省的长城修建的十分仔细、坚固,上述所举关口,均为长城建筑之精华。因此河北省境内的长城在长城考察研究、旅游开发方面都具有极高的价值。笔者作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对长城一往情深,多年来利用业余时间对长城尤其是河北省境内的部分长城徒步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今将访寻长城的一则日记献给读者,恳请同仁指正。 
        2003年2月3日(大年正月初三),为了我那不尽的长城之梦,为了培养我10岁儿子文博对万里长城的兴趣和爱好,增加他有关长城以及中国历史的知识,锻炼他的体力 与毅力,我与儿子于十一时登上了金山岭长城。我们没有向东去游览修复的段落,而折向西方,沿着被日寇炮火以及自然和人为等因素而损坏严重的残长城一路寻访而去。 
        走过金山岭修复后的短短一段,呈现在眼前的保存比较完整的长城,大概就是1984年金山岭长城未修复前的状态,虽然1933年的长城抗战对之有所毁坏,但因这里不是主战场,因而敌楼都较完整,大部分的砖垛口都还保存完整。沿着这样的城墙走了约四十分钟,远远的看见一个身背行囊的踏访者在吃力的往城墙上爬,但因其行囊太重,一直到我们走到他的上方城墙他也没有爬上城墙。在我和儿子的帮助下,他终于爬了上来,经攀谈我们才知道,他是2日从北京乘车来到古北口,下午登墙东行,已在敌楼中住了一夜,而我们眼前的长城已是被古北口五里驮驻军圈定的军事禁区的边界了。军事禁区不敢擅闯,我们也只有在此与这位偶遇而道合的朋友作别,爬下高高的城墙,钻入一人高的荆棘丛中,趟着尺厚的阴坡积雪艰难的沿长城向前行进。热爱长城、访过长城的人对此险途恐已不足奇,但对于我十岁的儿子来讲就是考验了。在我的鼓励之下,儿子背紧行囊,一手攀住荆丛,一手拄着我给他准备的木棍,沿着我踏出的足迹一步一步艰难的向前行进,嘴里还不停的叮嘱到:“爸爸小心!爸爸注意……”看到儿子的表现让我激动不已,这不正是我想要的吗!-在艰难困苦中磨练自己的意志与毅力;在生活中学会理解和关心他人。我此时内心深感安慰:新年此行的目的达到一半了。 
        沿着积雪覆盖的阴坡我们艰难的爬行了一个多小时,在绕路的时候我们意外的发现了一座古烽火台,它的东部已经坍塌,而西部的虎皮石墙还完好的保存着,从西面看,这座烽火台当初应在十米的高度以上。这座烽火台位于滦平县巴克什营镇麻地村南,距长城约二百米的一个山包上,它所对应的长城是一处小山涧,当初应是过水口兼口内外的通道,因被驻军用水泥墙堵死,已无法细查。继续前行到麻地村一个因山坡低缓而修建的体积巨大而外型威武的敌楼前,我们看到此楼迎面的东北角处的箭窗已被人为的凿大,一个小碉堡赫然的立在那里。在这里我们终于见到了一名部队的哨兵,我们才明白那个小碉堡原来是部队的哨所。从军事上讲,这倒是古代国防与现代国防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军人对古代国防设施的再利用;但是从文物保护的角度看,这分明是一种无知的野蛮。我的心在痛! 
        在哨兵的好意指引下,我们下了山,顺着一条山沟继续前行,在这条狭窄的山沟里我们发现了两处被人遗弃的院落,我和儿子痛心的看到,这两处院落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建筑材料都是来自于对面山上的长城,就连院墙的墙头,都是用城墙垛口上的三角砖拼对而成。爬上军事禁区西界的山坡,我们又看到,被“小片开荒”的土地坝界,也都是用长城上的砖垒成(这样的坝界在长城沿线,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你都可以看见)。难怪有在2002年参加由中国长城学会组织的长城考察万里行活动的专家痛心的感慨:人为的毁坏是长城毁失的第一杀手!
        当我们重新攀上军事禁区之外的长城的时候,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建筑奇特的敌楼,它的西北部已塌毁,只有东部和西南向的墙还在那里坚固的挺立着。从内部的建筑遗迹看,此楼分为三层,第三层为与其它敌楼一样的露天带垛口的防守层,一、二层四面各有三个箭窗,因此被当地人称为二十四眼楼。此楼地势高耸,东接金山,西与古北口卧虎山长城遥遥相望,可见其地位之重要,难怪修建得如此之高大独特,就连现在的驻军也在已塌毁的楼北角修建了一个坚固的碉堡。此敌楼之独特建筑在我所踏访过的敌楼中独一无二。 
        站在高耸的二十四眼楼向西望去,已被古北口镇开发的蟠龙山长城已无一处能看到两侧的防护垛口,一路残破的扎向远方闪着粼粼亮光的潮河。二十四眼楼,分明成了此段长城保护状态的分界线。回首东方,却要感谢司马台山势的险峻,感谢金山岭的地处荒僻,感谢驻军对长城的封闭,才使得我们能真正领悟长城的原始与雄奇。在蟠龙山段,我们看到了络绎的游人在这因战争和人为而严重破坏得已弱不禁风的残垣上恣意践踏,绊脚的城砖被一脚踢向山沟;前人耗尽血汗夯实而如今因墙砖坍塌而裸露的黄土,成为今日游人测试武功的试验品……管理者呢?他们在山下忙着收钱!在此我想引用中国长城学会董耀会秘书和吉人副秘书长的话来告诫蟠龙山及其他长城旅游开发者-“长城旅游开发的势头越来越热,似乎谁都有权力有资格开发长城。特别是农村乡镇文物意识极差,以为开发长城就可以赚钱,这种‘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开发方式,若不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规划,肯定会对长城造成极其严重的破坏后果”(董耀会);“在长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问题上,保护是第一位的,没有保护就谈不上开发和利用,离开保护的乱开发就是对长城的破坏”(吉人) 
        登上蟠龙山段长城的制高点-将军楼,据考证此楼是当初的军事指挥机关,楼呈正方形,高10米,四边各宽10.10米,东西各有三个箭窗,南北各有四个箭窗,东、西、南、北面各有一个门。在长城敌楼中,此楼墩实独特,虽经受了抗日战争的猛烈炮火,如今仍很坚固。遗址可见:内部完好,中部有一被损过半的灶或炕的遗迹;中部的穹顶呈圆锥形塌毁;沿东门内侧的砖梯登上楼顶,可见顶部的垛口已完全被当初的炮火击毁,除中部已塌毁的直径约一米的圆孔外,楼顶的圆拱均已裸露在外。站在这历史的标界处,我的身旁仿佛涌起战争的硝烟,耳边仿佛传来号角的高鸣。远者不可寻,而在著名的长城抗战中敌我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就是将军楼。国民党一一二师六三五团团长白玉麟在率第一营增援将军楼的战斗中英勇牺牲。作为长城战线制高点的将军楼被日军不惜代价的夺占后,著名的爱国将领、国民党十七军二十五师师长关麟征亲率部队拼死争夺,光荣负伤。战略要地将军楼的失守,成为古北口保卫战的转折点,1933年3月12日,在敌人飞机、坦克和重炮的有力配合之下,装备精良的日军西羲一第八师团和骑兵第三旅团经过连续几天猛攻,终于迫使装备简陋,孤军奋战的二十五师在使敌人付出伤亡两千多人的代价后退出古北口。古北口之战的失利告诉我们,长城已不能成为现代战争的防御屏障,尖端的科技,优良的武器装备等才是现代国防的“长城”。 
        长城抗战,成为其发挥防御外族入侵作用的最后一次辉煌。 
        在长城以北的山冈沟谷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附属长城的防御设施:三座烽火台、挡马墙和“斩龙口”。 
        烽火台除前文记述的那座外,在二十四眼楼以北约两公里的一座地势相对最高的山头上,有一座已完全塌毁的锥状烽火台遗址;与之遥遥相对的是滦平县巴克什营镇南山顶部的烽火台,巴克什营镇地处东、北两条通往北京城的要道交汇处(今101国道与京承公路的交汇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据考证此台为最初燕国所设置的墩台,到明朝修建古北口段长城时对此墩台又重新加以修缮。因其地处河畔高高的峭壁之上,不易攀登,所以至今保存完好。由此台发出的烽火信号,向正南可至二十四眼楼和将军楼段,向西南可通过潮河西岸的几座烽火台一直传到古北口大关和卧虎山长城。此烽火台是我们至今可以考证到的位于战略要地古北口关以北最远端的烽火台,可以想象,在兵戈不断的历史长河中,此烽火台发挥了怎样重要的作用。
    挡马墙,是在城墙下较平缓的山坡和山坳处,削直山坡而垒起的一人多高的石墙,其作用是阻止敌方骑兵快速的冲到城墙下而发起进攻。遗迹最完整的要数金山岭长城登城处和库房楼下方的山坳处。 
        “斩龙口”的称谓,来自于古北口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当年刘伯温来到古北口,当他登上蟠龙山古长城的时候,看到数条山脉龙腾般聚向长城,精通阴阳风水的刘伯温看出这是几条腾起的龙要奔向京城与大明皇帝争夺帝位,于是指挥千军万马在古北口与这几条龙展开了一场昏天暗地的厮杀,终于趁它们劳累喘息的时候,刘伯温用皇帝的尚方宝剑斩断了它们的“龙脉”,使它们臣服于长城之北。其实所谓的“斩龙口”与挡马墙一样,都属于长城以外的辅助防御设施,是把长城以北奔向长城的山脊挖断,以阻止敌人沿山脊向长城发起进攻。我们注意到,挡马墙和“斩龙口”都在长城以外的“一箭之地”处,当敌人被挡马墙和“斩龙口”所阻挡而艰难攀爬的时候,正是长城守军从容消灭敌人的大好时机。 
        望见古北口镇的时候,在长城内侧的石崖上我们发现了一个直径约30厘米、深约40厘米的石臼,(石臼下面的山谷因之被当地人称为“石盆峪 ”)其作用主要是驻守长城的将士用来舂米,一说还可用来积攒雨水供将士饮用,对于供水困难的山脊长城将士来讲,此说法也有一定的道理。 
        在北齐长城所在的阴山与蟠龙山交汇处,明长城与北齐长城分道扬镳,沿着低矮的山冈一路扎向今关口方向。站在这交分点上,可以见到已塌毁的北齐石砌长城沉默在萧风衰草之中,使人深深感受到历史更迭与交汇的现实与真实。在时任蓟镇总兵的戚继光主修古北口长城时,今古北口镇和潮河西部已是人口密集,口内外商业活动频繁的边关要镇了,如果再循原北口的方向修筑长城,外族来侵,繁华的新北口镇和今河西就会被抛弃在防线以外,必遭其杀掠(已有史为鉴)。所以戚继光在北齐长城以北的这道低矮山冈上就地取材,内夯黄土,外砌坚砖,一直把长城修到潮河岸边的大关。同时在内利用北齐长城的一些段落重修北口城,使之成为长城古北口关的第二道防线,形成了“双边紧守、双关锁钥”的独特关口样式 。遗憾的是这段长城因地势较低,而又当要冲,在长城抗战中被日寇炮火严重毁坏,加之周围居民的肆意挖取,至今已成为卧虎山-望京楼段长城中最为残破的一段。 
        17:30,我们终于来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古北口关门。古北口,是华北平原通往塞外草原的重要通道,地理位置相当重要。历史上主要经金、北齐和明的修缮,最后的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主修下最终定型。在潮河东岸,紧接蟠龙山最西端敌楼的是建有高大厚实关城的铁门关,这是潮河陆路通往关内外的必经之路;自铁门关向南的潮河东岸,修筑约150米的城墙,其终点处建一敌楼与西岸的姊妹楼(两楼相连的独特建筑形式)遥遥相对,其间便是著名的古北口水上长城(水门关)了。值得一提的是,在潮河东岸的铁门关和西岸的姊妹楼北面,各有一条很深的山谷,在这两条山谷的北面山脊上,分别修建了约500米的城墙(也称“城须”),第条“城须”上各有三个敌楼。两条“城须”与长城主体似连非连,建筑美上东西对称,防御功能上与长城主体紧密呼应,实为长城一绝,令人叹为观止!只可惜,如今水下长城早已被洪水冲得踪迹皆无;铁门关也被侵华日军因修建铁路而拆毁,东面“城须”损毁严重,上面的敌楼已不见踪迹…… 
        在夕阳的映照下,潮河彼岸的卧虎山长城更显雄伟。作为“南控幽燕,北捍朔漠”的战略要地古北口,曾以其国防建筑的辉煌迎送了多民族的千军万马,阅历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无数变迁;今天,历尽风雨的长城要塞在落日的余晖中默默的注视着承载现代文明的车水马龙破关而去。潮河脉脉,关山依旧。祖国的统一与富强,民族的团结与融合早已使长城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使得我们这些寻访者只能抚墙沉思,徒生一些历史兴亡之感罢了。但走过长城这条贯穿中国历史的主线,读过长城这部记载中国历史的宏篇巨著,你一定会牢牢把住民族灵魂的脉搏,真正感悟到长城精神的实质。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