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古代城市(城廓)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人文地理 2000年10月第5期 第15卷 包玉海 乌兰图雅

      提要:城市(城廓、古居民点)的出现与分布既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同时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城市(城廓)的分布严格受自然条件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改造环境能力的提高,城市(城廓)的分布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因素各地不尽相同。本文从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古长城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几方面分析了这些因素对内蒙古地区古代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

      战国时期,魏国势力最早进入今内蒙古地区,秦、赵、燕三国进一步向北扩展开拓领土,设立郡县,扩展至阴山以南、燕山以北地带。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华夏人及后来的汉族进入内蒙古地区后,随之也带来了城廓制度,在内蒙古境内大都分布在阴山以南地带。世代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的匈奴、鲜卑、乌桓、契丹、蒙古等北方游牧民族,建立起国家政权后,便在其境内筑起大大小小的城廓。北魏王朝、辽王朝及元王朝,其兴筑的城廓数量较少,但其分布范围不仅限于农业地区,在世代游牧生活的高纬度地区也筑起了城廓。

      城市(城廓、古居民点)的出现与分布既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古代,生产力水平较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强,城市(城廓)的分布严格受自然条件的控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适应、改造环境能力的提高,城廓(城市)的分布则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城市(城廓)分布的影响因素各地不尽相同,对内蒙古地区而言,自然环境、文化背景、古长城及社会历史条件等因素对古代城市(城廓)分布有很大的影响。

      (1)自然条件

      在内蒙古中南部的黄河流域一带和东部的西辽河流域一带,有着较为优越的自然环境,是我国北方古人类最早聚居生活的两大区域,有着较为发达的古代文化。其中,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文化分布广,而且延续时间较长,内蒙古地区最早出现围墙和城廓的原始文化,都是在这两大区域内1。

      地形和气候等是影响内蒙古古代城市(城廓)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地形可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稳定因素。它主要影响城市的空间分布。历代封建王朝所修建的城市(城廓)绝大多数都分布在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一线以南、以东地区。这一线成了城市(城廓)分布的天然屏障。广袤的内蒙古高原上只建过数量极少的城市(城廓)。

      在气候因素中气温和降水是制约城市(城廓)分布的主要因素。广袤的内蒙古高原由于气候寒冷、干旱,不利于城市(城廓)文明的发展。气温和降水波动大,它们是农牧业界限移动的主要自然驱动因子,因而也是影响城市(城廓)分布的主要因子。气候变暖,则农耕界线北移,人口也随着北迁,城廓分布范围也随之向北扩大;气候变冷,则农耕界线南移,人口也随之南迁,城廓分布范围也向南退缩。气候干旱期,城市分布区域及农牧业界限往往向南移动,气候湿润期向北移动。以鄂尔多斯高原为例,历史上发生过的多次农牧交错带变迁与降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2。气候湿润期间,该区变成农区,农业人口增加,城廓文明较发达;气候变干,该地区则变成游牧区。游牧民族很少筑城廓,从而导致该地区城市(城廓)文明的衰落。

      (2)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的差异使人类住所有了千差万别。历史上的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居住在穹庐(蒙古包)里;在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生活的鄂伦春等狩猎民族则居住在用桦树皮做的“仙仁柱”内;农耕文化较发达的汉族则过着定居生活。以游牧经济为支柱的北方游牧民族,由于长年“逐水草而居”,决定了他们居无定所,这种生活方式决定了他们几千年来未发展城市。游牧民族人畜并重,“逐水草迁徙,毋城廓常处耕田之业”。人与牲畜都是游离的,土地对它们没有多大的约束力,人畜不附着于土地。这样,人随牲畜到哪里,政治、经济和文化也到了哪里。畜牧业本身不曾给予城市以发展的机会,而且还把它看成一种负担、一种束缚、一种不必要的累赘。有些草原政治家还竭力反对建立城廓。拓拔郁律之妻王氏反对其子筑城廓,起宫室,她说:“国自上世,迁徙为业。今事难之后,基业未固。若城廓而居,一旦寇来,唯卒迁动。”①突厥名臣暾欲谷劝戒他的小主人毗伽可汗不要修筑城堡②。反对城市建设,反对商品交易,除了站在敌对观点出于政治需要外,文化的差异(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是主要原因之一。农业文明以定居为主要特色,历代中原王朝修筑长城以后,就在长城沿线屯田,并建城廓把守,使长城沿线成为城廓(城市)密集分布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魏书·平文皇后传。

      ②旧唐书·突厥传。

      (3)社会历史条件

      游牧民族在其势力较强时,在内蒙古地区也曾修建过数量极少几座城市(城廓)。所建立的城市一般修筑于纬度较高地区。农耕民族(汉族)所建立的城市一般都位于内蒙古靠近南部(长城以南)地区。当南方农耕民族势力较强时,在内蒙古境内所建的城市数量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如西汉时期的城市分布范围可达西至阿拉善居延海、北至黄河以北地区;相反,当南方农耕民族(军事)势力较弱时,在内蒙古境内所建的城市数量少且分布范围较小,如宋代在内蒙古境内只在鄂尔多斯东南部长城以南的地区建有一座小城市。北方游牧民族在整个中国取得统治地位后,在全国各地修筑城市,其中当然包括内蒙古地区,如元朝和清朝。这时期不存在与南方农耕民族对峙的局面,城市的地理分布很少受社会因素的影响,而主要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不管任何朝代,由于高纬度地区(如呼伦贝尔)和西部阿拉善地区生存环境恶劣,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历代统治者所建的城市数量均相当少。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政治环境对城市分布的影响比较大。如清朝为了抵御沙俄入侵,在呼伦贝尔地区设置了许多卡伦,这些卡伦后来有不少发展成为城市。清末在内蒙古地区设置大量府、州、厅、县,与清廷为了减轻内地人口压力和抵御沙俄侵略的“移民实边”政策有关。

      (4)长城与古代城市(城廓)分布的关系

      长城是古代一种用于军事防御的建筑工程。在我国历史上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曾修筑过长城。其中横亘我国北部的秦、汉、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因其长度都在万里以上,故被称作万里长城。

      数千年来,内蒙古地区随着民族的不断变迁和统治集团的不断更替,各民族统治者之间以及他们与中原王朝曾经存在过纷争和战乱。内蒙古的长城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修筑的。在这里包括西周和战国时期共有十三个诸侯国和王朝修筑过长城。内蒙古长城的修筑对于遏止当时这一地区战争的扩大和保护当时各族人民(主要是修筑长城的民族)的财产和安全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实际上,万里长城是一条土地利用界限(农牧业界线、城廓分布界线),也是重要的文化界限,又是无霜期与雨量有明显差别的过渡带。它控制着城廓的空间分布。北方游牧民族与南方农耕民族分庭抗礼时期,长城严格控制着城市(城廓)分布格局。南北统一时,长城对城廓的分布基本不起什么作用。从秦汉到明代,历代中原王朝在内蒙古境内所修建的城市几乎全部分布在当时朝代所修筑的长城以南(长城沿线)。战国时期燕国的延陵、平刚、新惠古城和沙巴营子等古城均分布在燕长城以南;赵国的云中城、九原城均分布在赵长城以南;秦朝在内蒙古境内所建的城市均分布在秦长城以南(图1);汉代在内蒙古境内所建的城市均分布在汉长城(居延塞、光禄塞、鸡鹿塞)以南、以东地区。其他中原王朝所建的城市分布均有类似情况。北方游牧民族所建的城市(城廓)分布与中原王朝有所不同。北方游牧民族世代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少建城廓。他们所建的为数不多的城廓一般分布在较高纬度地区。如辽代的通化州位于今呼盟陈巴尔虎旗境内;元代的黑山头古城和辉河古城位于呼盟境内的高纬度地区。

      图1 内蒙古地区秦汉时期城址分布示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李逸友:内蒙古历史名城(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

      2.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北京师范大学环科所。中国北方资源开发与环境研究(M)。海洋出版社,1992。

      3.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

      4.陶克涛:毡乡春秋──匈奴篇(M)。人民出版社,1987。

      7.高旺:内蒙古长城史话(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

      8.潭祺骧:中国历史地图集(z),(1—8)册。

      9.邢莉著:游牧文化(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

      10.内蒙古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内蒙古大事记(M)。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