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谦 像
一、于谦的家世和成年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于谦生在浙江钱塘县的太平里。他的先世的原籍是河南考城。曾祖名九思,迁居杭州。祖父名文,在洪武初年做过明朝的兵部主事,后调任工部主事。主事是正六品的中央官员,职位可以说相当显要。他父亲名仁,字彦昭,为人正直,没有做官。母亲刘氏。于谦出生时,他祖父告老家居,他父亲已经年过三十了。我们从于仁的墓表[1]中,得知于谦只有一弟(名泰)、一妹。
永乐元年(1403年),于谦六岁,聪明伶俐,体貌丰健,家长送他到外塾去读书。在这垂髫的童年,已经显露出勤恳好学和随机应变的机智。他不断地读书、写字、作诗、学习。
永乐十年(1412年)于谦十五岁时,被录取为钱塘县儒学生员(秀才)。当时他的文学才华,很负声誉,频邀乡党亲族的器重;但于谦在学习诗词、制策以外,更留心古人行事大节。他家里从他祖父时就收藏有文天祥画像,于谦仰慕文天祥的为人,撰写了赞词,悬置在自己的座旁。赞词是这样的:“呜呼文山!遭宋之季,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陵谷变迁,世殊事异,坐卧小阁,困于羁繫。正色直辞,久而愈厉,难欺者心,可畏者天。[ 上宓下冉 ]正儿死,弗苟而全,南向再拜,含笑九泉。孤忠大节,万古修传,我瞻遗像,清风懔然。”[2]
我们从这篇题词,就可以看出于谦在少年时期的志愿和抱负,他不肯自限于做一个文弱书生。他对文天祥忠烈事迹的景仰,更反映了他对元朝统治者的吞灭南宋,从历史上意识到亡国的伤痛。虽然在明朝当时,是“世殊事异”了,但于谦觉得仍是要提高警惕,保持着民族的尊严,永远不容忍在遭受异族的统治和侮辱。
于谦考中秀才以后,十六岁读书于吴山三茅观,同学有高孟升等。于谦天分很高,喜读先秦两汉的书籍和苏东坡的文章,更究心古今治乱兴亡的道理,特选录唐陆贽的奏疏,手钞成册,朝夕披阅,“慨然有天下己任之志”。十七岁时,应乡试不第,仍就读于吴山三茅观。这时于谦潜心求学,努力读书,“濡首下帷,足不越户”,非常用功。后来他写诗回忆:“我昔少年时,垂髫发如漆。锐意取功名,辛苦事纸笔。”(“忆老婢”)可见,为了取得功名,创立绩业,于谦少年时是刻苦学习的。这时,于谦写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现了他为了功业,不惜牺牲自己。“石灰吟”里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所居的吴山,就是历史上所载金朝暴君完颜亮幻想着吞灭南宋“会当立马吴山第一峰”的吴山。杭州风景甲天下,吴山又是杭州风景的佳胜处。它在杭州府城南,峰峦高耸,林壑优胜:左临钱塘,轻帆出远海,万方可通;右瞰西湖,烟霞映长日,景华多变;南望秦望山,是秦皇岛登临的旧地;北眺杭州城,城周三十五公里,井邑浩荡,是当日东南最富庶的大都市。杭州城北,大运河,贯通江淮,越过黄河,直接幽燕京都。在吴山读书,真能够俯仰古今,开拓心胸。相传于谦读书处,还有东郭后圃显真道院中的于公搂,[3]搂中曾藏有于谦的金冠玉带。又城内太平里的普宁寺,寺中有牡丹花一丛,相传为于谦所手植,诗人每多凭吊,如姚椿的“已叹楼台辞旧主,只流富贵付空王。”等诗句。[4]足证伟大爱国者的遗迹,后人是珍重的。
另有一段故事,于谦在十八岁时,同许多生员随督学佥事官到文庙行祭礼。因督学佥事官平日恣行威福,督责诸生,过于严厉,所以当隆重的典礼正在进行,生员们借故争吵起来。群情激动,嚷喊拥挤之下,督学忽然间堕落到学宫前泮池里去了。生员们都惊慌走避,于谦独自前往急救了落水的督学。督学一时气懵了,抓住于谦,要归罪于他。于谦慢慢地说:“和你争吵的全走开了,我是见你快要淹死才救起你的。现在你不责难和你争吵的,反而要归罪不曾和你争吵的,可以这样办吗?你更进一步要加罪来援救你的人,这是什么道理呢?”督学听了,只好罢休。[5]于谦在弱冠以前就这样勇健明干,因而名闻乡里。
于谦做秀才时,娴习礼仪,态度严肃,作风亢直,不肯屈节去谄媚逢迎有权势的人,因而引起巡按御史的不满。御史借着视察钱塘县儒学的时候,特指定于谦,要他讲书,想乘机挑剔一番。但于谦从容不迫地向各官员拱揖,请他们一齐跪在讲案前面。御史说:“讲案前没有跪礼。”于谦说:“今天所讲的是高皇帝大诰三篇,我不敢不跪,各位官员都应该跪下。”御史同各位官员无言对答,只得跪在讲案前;于谦乃将大诰反复地推论,讲解得很明白,听者都恭恭敬敬地跪着。从这里可以看出于谦的机智和不畏权贵。
永乐十五年(1417年),于谦二十岁时,以第一名考取了钱塘县廩生。第二年他和翰林董锈的女儿结了婚。从于谦的文集里,可以看出,董氏是勤俭持家的主妇,她习女红,奉舅姑,而且能读诗书、作文词。永乐十七年(1419年)于谦亲自到山东去拜省他岳父。据说这位“翰林董公,以直言忤时贵,降官济南教授。”[6]于谦所到的山东一带的农村,相当残破荒凉。原来在建文元年(1399年),发生了明朝皇室的内战“靖难之役”,战祸延续三年之久,山东一带的农村受兵祸最重。永乐年间又连年发动对外战争,征调民役,每次都要几十万人,尤其在北方,徭怡最为苛重。当时明廷又准备迁都北京,所以年年有大批粮饷物资必需紧急北运。永乐九年(1411年)春,明朝命漕运总督宋礼征发山东及徐州、应天、镇江等地民夫三十万人,在二十天内重新疏浚了元朝所开的会通河,整顿了贯通南北的主要干路──运河。运河上拖挽漕船的劳役中最艰苦的路程是在山东。虽有运粮官军十二万人参加,但随后官军多所调遣,漕运完全落在人民身上。另外,山东沿海又增加防倭军事的征调。加以永乐十三、四年山东、河南等地又连年水旱成灾,所以农民生活困苦,负担是很重的。于谦在永乐十七年(1419年)初次离开了家乡,第一次踏到灾祸频仍、科徭繁重的山东地方。他路过滕县的时候,曾和县令许某谈论过人民流亡、社会不安的情况,次年二月,明朝第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山东蒲台县,在女英雄唐赛儿的领导下,攻破了益都、莒、即墨等县,远近震动,虽然不久被统治阶级用强力镇压下去,但人民对敲骨吸髓的剥削已不能忍受,用实际革命的行动,提出了警告。于谦既然亲身到过当时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的山东地带,目击农民的流亡和困苦的生活;接着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也深刻地教育了于谦。这对于以后于谦在政治活动中,比较注意农民疾苦,主张改良的政治,都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