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文史馆馆员。
1940年出生,中国民主同盟成员,现任中国徐霞客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长城学会常委、理事。
于希贤教授长年从事中国古代地理学、城市规划、方志学及中国文化地理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1964年7月云南师范大学生物地理系毕业,1964—1974年在上海市长乐中学任教,1974—1978年在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任教,并研究云南农业地理及云南地震。1981年至今,任北京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1985—1990年,从事气候突变与环境突变的研究;1990—1991年,应莫斯科大学亚非学院邀请讲学;1995年,再次应莫斯科大学邀请讲学,得到俄罗斯科学院的推荐,在莫斯科和雅库茨克自治共和国两地,两次出席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大会”,并提交论文《孔子思想与文化多样性的和谐发展》。1998年,出任北京大学课题组组长,承担“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昆明旅游圈规划优化研究”。1999—2000年,在美国小石城阿克戴尔非亚大学进行三个月的学术交流,主讲“黄河与黄河文化”等。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任国际地理学会地理学思想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历史地理》杂志副主编等。于教授精于治学,潜心研究长城几十年,著述颇丰,国际交流成果斐然,是一位载誉国际的著名长城学学者。
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传统地理学》、《人类生存环境的沧海桑田》、《于希贤中国方志评论集》、《中国南方志学大纲》(台湾文史哲学出版社),《云南古长城考察纪》(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古代游记选》(云南人民出版社),《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科学普及出版社),《山河风情云南贵州卷》(台湾锦绣出版社),《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成吉思汗封赏长春真人之谜》(中国旅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