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文献资料辑略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附录) 长城文献资料辑略

      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编

      说明

      为便于研究我国历史上的伟大建筑工程长城,我室特编这本《长城文献资料辑略》。资料来源主要是历代史籍的记述,前人的考证,以及现代学者的研究。

      我国文献中有关长城的资料纷杂繁多,这里辑录的仅属部分基本史料。

      末附国内外有关研究长城的文献目录。凡资料中已引用的,目录中不再重列。因为时间仓促,且限于国外书刊不足,所列目录亦不全面。

      本辑资料系我室唐晓峰同志负责选编。

      1979 2.

      一 战国长城

      1.齐长城

      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纪》(周威烈王十八年)王命韩景子赵烈子及我师伐齐,入长垣。

      《竹书纪年》卷下

      唯廿又囗祀,囗羌乍囗。囗辟韩宗囗迳征秦遐齐,入囗城。

      摘于囗氏编钟铭文,见徐中舒:《囗氏编钟图释

      (赵成侯)七年,侵齐,至长城。《正义》:齐长城,西头在齐州平阴县。《太山记》云:“太山西北有长城,缘河经太山千余里,琅玡入海。”

      《史记·赵世家

      (周显王十八年)齐筑防以为长城。

      《竹书纪年》

      梁惠王二十年,齐闵土筑防以为长城。

      《史记·苏秦列传·正义》引《竹书纪年》

      管子曰:“长城之阳,鲁也;长城之阴,齐也。”

      《管子

      昔者齐南破荆,中破宋,西服秦,北破燕,中使韩魏之君,地广而兵强,战胜攻取,诏令天下,济清河浊足以为限,长城巨坊足以为塞。

      《战国策·秦策

      有长城,至东海。

      《后汉书·郡国志》济北国卢具下

      平阴城南有长城,东至海,西至济,河道所由名防门,去平阴三里。

      《水经注》卷八

      汶水出朱虚县泰山,山上有长城,西接岱山,东连琅玡巨海,千有余里,盖田氏之所造也。

      《水经注》卷二十六

      长城西北起济州平阴县,缘河历太山北岗上,经济州、淄州,即西南衮州博城县北,东至密州琅玡台入海。

      《括地志》卷五

      故长城首起县北二十九里,齐湣王所筑。

      《元和郡县志》卷十,郓州平阴县条

      八十里(县治西南)曰太平山,上有长城岭。

      万历《安丘县志》卷三

      古长城在峨岭之巅,西绝孝水;跨凤凰岭团山迤南,入泰安莱芜界,东逾秋谷东阜而东,皆长城旧迹也。

      孙廷铨:《颜山杂记》卷三,《长城考

      长城在州东北一百二十里,俗名长城岭。

      嘉庆《莒州志》卷五

      又县南有古长城,战国时齐所置云。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淄川县条

      又长城岭在县北九十里,地势高爽,林木郁茂,盖战国时长城经其上,今訛为长春岭。

      《读史方舆纪要》卷三十一,莱芜县条

      长城岭俗呼大横岭,县西北六十里,即泰山冈阜,古长城所经。

      道光《泰安县志》卷三

      长城在治南八十里齐城等山,城因山为之,培高堑下,各有门阙邸阁,今不可见。

      道光《胶州志》卷三

      五道岭在城北十二里,南北径八里,南隶肥城,北隶长请,以长城为界。

      光绪《肥城县志》卷一

      长城在大岘山上,今犹宛宛山际,沿沟壑伏,沿崖阜起,西接博山之岳阳山凤凰岭,东随大弁山入安丘界。

      光绪《临朐县志》卷四

      长城,……在今县境者二十里,洪陵河西入莒州,昆山以东入诸城。

      光绪《日照县志》卷一

      齐长城东端,历铁橛山小珠山之阴,至于家河庄东入海。

      《山东省志

      齐城首起于古平阴之北境,即今肥城县西北六十余里古防门以西之地,由此东北行,入长清县之西南境……

      城自长清西南境东行,经五道岭……

      齐城又自五道岭东行,入长清县之东南境……

      齐城自长清之东南境,东北行入泰安县界,绕泰山西北麓之长城岭东行。

      齐城自泰山西北麓东行,历泰山之阴,历城县之南界。

      齐城自历城东南界之梯子山,沿莱芜章丘两县之交界,迤逦而东。

      齐城自章丘东南界之劈林尖山东南行,沿莱芜博山两县交界处,入博山县之西南境。复自博山县之西南境东北行,经县治南,复东南行。

      齐城自博山县之东南境,入沂水临朐两县交界地,曲折东行。……逾穆陵关,东行入安丘西南界之太平山。

      齐城又自安丘之太平山东行,入莒县之东北部。……南绝浯水,逾卧牛城,傍高华岭而入日照境也。

      齐城自莒入日照之北境,横贯而东,

      齐城又自日照昆山东入诸城南境,斜贯而东。

      齐城又自诸城之雷石山入胶州之西南境,横贯而东。

      “长城入海处,在小珠山东徐山之北,西南去琅玡台九十余里,去大珠山亦三十里。”

      《胶州志》(道光)卷三十八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2.楚长城

      襄公如楚,及汉……反及方城。

      《国语·鲁语

      遂南征,伐楚,济汝,逾方城,望汶山。

      《国语·齐语

      昔楚灵王不君,……不修方城之内,逾诸夏而图东国。

      《国语·吴语

      (楚)使庐戢黎侵庸,及庸(按:湖北竹山县为春秋庸地)滦城。

      《左传》卷十一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左传》

      叶,楚叶公邑,有长城,号曰方城。

      《汉书·地理志》南阳郡叶县条

      楚盛周衰,控霸南土,欲争强于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逼华夏,故号此城为万城,或作方字。

      《水经注》:卷二十一

      盛弘之云:“叶东界有故城,始犨县东,至瀙水,达比阳界,南北联联数百里,号为方城,一谓之长城公。”郦县有故城一面,未详里数,号为长城。即此城之西隅,其间相去六百里。北面虽无基筑,皆连山相接,而汉水流其南。故屈完答齐桓公云:“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水经注》卷三十一

      方城,房州竹山县东南四十一里,其山顶上平,四面险峻,山南有城,长十余里,名为方城,即此山也。

      《括地志》卷七

      故长城在邓州内乡县东七十五里,南入穰县,北连翼望山,无土之处累石为固。楚襄王控霸南土,争强中国,多筑列城于北方,以适(逼)华夏,号为方城。

      《括地志》卷七

      (越王曰“……则方城之外不南,……”。)

      方城山在许州叶县西南十八里。外谓许州、豫州等。言魏兵在大梁之下,楚方城之兵不得南伐越也。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正义》

      楚长城又名方城,但方城亦是山名,又是县名。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盖楚人于北边设险,必择山势之利于防守者,叶南既有此山,且当楚北通中原之要冲,故置关守于此。以山言之,则为方城山,以关守言之,则为方城塞。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庸之方城,僻处汉南,不通华夏,自楚视之,未足持为重险;且其地原非楚有,与时人所称楚方城者,于理未合。荆之方城,南临大江,亦非迫临华夏之比;且其建置年代,尚无定说,尤非时人称引所及。大抵时人所称楚方城者,不在汉南,乃在楚北。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综论楚之方城,其缘附之地,大抵西南自邓县之东北境起,沿今镇平县西境北行,入内乡县东北境。自此折向西北,逾湍河,经郦县故城北,达翼望山。复折向东行,沿伏牛山脉,经嵩县、内乡及鲁山、南召等县交会之地,而东至鲁山县之东南境。自此转向东南行,入叶与方城二县交界之地,先经黄城,后达于东。复自于东沿舞阳、方城两县交会之地而南,入泌阳中部之中阳山,即瀙水发源地。自此又转向西南,约经今泌阳治之西北境,入唐河县界。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就秦人侵楚之形势言之,楚之此一边城,必当建于怀襄之际也。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3.魏长城

      (周显王十年)龙贾师师筑长城于西边。

      《竹书纪年》卷下

      大王之(上永下土),……西有长城之界。

      《战国策·魏策

      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浴以北,有上郡。

      《史记·秦本纪

      (惠王)十九年,诸侯围我襄陵。筑长城,塞固阳。

      《史记·魏世家

      魏滨洛筑城,阻山带河,以保晋国。

      《盐铁论·险固篇

      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

      《后汉书·郡国志》

      济水又东南流入阳武县,历长城东南流。

      《水经注》卷七

      渭水又东迳长城北。长涧水注之,水南出大华之山,侧长城东,而北流注于渭水。《史记》秦孝公元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者也。

      《水经注》卷十九

      渭水及东,沙渠水注之。水出南山北流,西北入长城。城自华山北达于河。

      《水经注》卷十九

      《括地志》云:“稒阳县,汉旧县也,在银州银城县界。”按: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至胜州固阳县为塞也。固阳有连山,东至黄河,西南至夏、会等州。

      《史记·正义》引

      魏长城在县(陕州硖石县)北二十二里,魏惠王十九年所筑,东南起崤山,西北至河,三十七里。

      《元和郡县志》卷六

      华州《禹贡》雍州之域,……春秋时为秦晋界邑。长城在州东七十二里,或说秦晋分境祠华岳,故筑此城。……按《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

      《元和郡县志》卷二

      《史记》云:“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今州(华州)东南三里魏长城是也。

      《太平寰宇记》卷二十九

      万里长城,恐非蒙恬所筑者,今澄似非其地,或是《史记》魏筑长城自郑滨洛而北以摈秦者。

      顺治《澄城县志·地理志

      长城:州西南四里,战国时秦魏分界处,《寰宇记》云秦蒙恬所筑,误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鄜州长城条

      又古长城在州四十五里,亦秦魏时分界处。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绥德州上郡城条

      《后汉书》:“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此韩之长城也。

      顾炎武:《日知录

      长城:秦孝公元年,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今县东北原阜崭绝处,疑即当时遗迹。

      嘉庆《洛川县志》卷二

      长城,州西南四里。按周显王时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则境内长城,魏长城也。

      道光《鄜州志

      《竹书》龙贾所筑之长城,即固阳长城也。若《郡国志》所云卷有长城经阳武到密者,自在其后。……《水经注》以此即龙贾所筑,而旧注从之,非是。

      程恩泽:《国策地名考》卷十

      古迹若长城,其遗迹在大荔境者:今县西北三十里高原后有长城村,村南里许,自原之半济原而南,有城址数十丈。又南有数丈,近高原村。又南有四五十丈,至原之前巅。在党川村西北,其东有沟,曰城墙沟,皆长城故址,尚确切可辨也。

      光绪《大荔县续志》卷四

      又据最近《采访录》载:包头县境内有古长城,东自什拉淖起,沿大青山及乌拉山之麓西行,至西山嘴而止,长凡二百六十余里,为土石所筑,高二三尺以至六尺不等,或断或续,尚多存在,而以什拉淖至城塔汗一段为较完整云。……土石长城遗迹正与《史记》“塞固阳”之文相合。

      《绥远通志稿·长城篇

      魏惠之际,华夏势力,尚未伸至套境,所谓魏北筑城达汉固阳者,其说必不确。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世称魏之长城有二:一在今河南境(“卷有长城”),……二为魏大河西境之长城。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兹据《郦注》,断言此段长城(卷长城),北起今原武西北,经阳武及中牟圃田之西,而南达郑县之东南界;再南则不可得而言矣。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道元述阳武长城故址,举《竹书》惠成十二年龙贾筑城西边之事为证,下文直接“自亥谷以南,郑所城矣”一语,推其意盖以阳武一带之长城,为龙费所筑,而亥谷以南则有郑所筑之一段,与之衔结,其文至为明显。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余意此段任城(卷长城)当为魏人所筑,其用意在于界边,亦在于防守;且草草修筑,非大规模之建修,当年能与其河西之长城等齐观也。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卷之长城,以战国时之形势论之,北起魏卷滨河之地,中统韩垣雍之外境,并经韩之管、魏之圃田之间,而南达华阳以北魏之边地。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至于澄城县以北之长城,错综复杂,先后建置颇不易考。考始皇而前上郡之地,其为秦所筑者,有张仪之塞,有秦昭之城,始皇即位而后,又有蒙恬所筑;而魏之所筑,又其外焉者也。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4.燕长城

      (张仪说燕昭王)今大王不事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大王之有也。(《史记·正义》“(易水、长城)

      并在易州界。”)

      《史记·张仪列传

      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

      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高祖)使樊哙击燕。燕王绾悉将其宫人家属骑数千居长城下候伺。

      《史记·卢绾列传

      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易水及东,历燕之长城,又东逐渐离城南。……易水又东流,届迳长城西。……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

      《水经注》卷十一

      滱水又东北迳阿陵县故城东。……滱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

      《水经注》卷十一

      (沮阳以北长城)即马邑长城,亦名燕长城,在沩州北,今是。

      《史记·正义》

      (长城)在州西南。《水经注》:“易水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

      《读史方舆纪要》易州长城条

      (长城)在县东北,俗以为秦将蒙恬所筑,误也,盖战国时燕赵分界处。今有长城口。

      《读史方舆纪要》保定安肃县长城条

      长城在县西北,自县境入安肃县界,绵延断续,势如冈阜,或以为古人隄。

      《读史方舆纪要》安州新安县

      长城,在州西南四十里外,自安肃境接,……北达牛金门,蜿蜒西北入山。里人传言为宋辽界城。

      乾隆《易州志》卷九古迹条

      案造阳地,当在上谷最北,即前文所云“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者也。据后文,则造阳之北凡九百里,后世如开平州、兴州等之地,疑即古之造阳。

      《史记会注考证》引齐召南语

      《汉书·匈奴传》:“燕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师古曰:“造阳地名,在上谷界。”

      今宣化郡北古长城遗址,《正义》乃谓马邑长城。马邑在朔方,绾为燕王,封燕、胡地境固不得至朔方也。

      《史记会注考证》引沈涛语

      燕筑北长城,不在燕王喜时,就在孝王末年,可以概知。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燕之长城,首起于今河北易县西北太行山下,经易县之南境,进入今徐水县之西南境与东北境。复由徐水县之东北境,进入今新安县之西北境。再由此而东北行,进入今文安县境。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燕北界之长城,约而论之,西起于今宣化及张家口之北,东北行,经围场之北,东行,经赤峰之北,又东行,入敖汉旗境。再东行,跨今辽宁省北部,东南行,而至今辽阳以东之地。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5.赵长城

      (赵肃侯)十七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正义》:刘伯庄云:“盖从云中以北至代。”按:赵长城从蔚州北西至岚州北,尽赵界。又疑此长城在潭(漳)水之北,赵南界。

      《史记·赵世家》

      (武灵王十九年)召楼缓谋曰:“我先王因世之变,以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

      《史记·赵世家》

      而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正义》:《括地志》云:“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案《水经》云白道长城北山上有长垣,若颓毁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盖赵武灵王所筑也。”

      《史记·匈奴列传》

      河水又屈而东流,为北河,……东迳高阙南。《史记》赵武灵王既袭胡服,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山下有长城。长城之际,连山刺天,其山中断,两岸双阙,善能云举,望若阙焉,即状表目,故有高阙之名也。

      芒干水又西南迳白道南谷口,有城在右,萦带长城,背山面泽,谓之白道城。白城北出有高陂,谓之白道岭。……顾瞻左右山椒之上,有垣若颓基焉,沿溪亘岭,东西无极,疑赵武灵王之所筑也。

      《水经注》卷三

      赵武灵王长城,在朔州善阳县北。

      《括地志》卷三

      朔方临戎县北有连山,险于长城,其山中断,两峰俱峻,土俗名为高阙也。

      《史记·正义》

      余尝至雁门,抵岢石,见诸山多有劚削之处,迤逦而来,隐见不常。大约自雁门抵应州,至蔚东山三涧口,诸处亦然。问之父老,则曰:古长城迹也。……及读史显王二十六年,有赵肃侯筑长城事,乃悟。盖是时三胡并强,楼烦未斥,赵之守境,东为蔚、应,西则雁门,故赵肃侯特筑之。则父老所谓长城者,乃肃侯之城,非始皇之城也。

      《蔚州志》卷四,古迹条引明尹耕《九宫私记

      古长城:在宁武县东南楼子山上,有古长城遗迹。《府志》:“明正德中,兵备张凤羾立石山下,曰紫塞长城,或疑为六国时所筑之旧。”

      《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四十七宁武

      案战国时赵所筑长城,初不始于武灵王,当赵肃侯时,已尝于北界起长城,特尔时尚未辟地至云中九原,故所筑仅限于古武州塞。

      《绥远通志稿》六迹门·长城条

      战国赵长城在今归绥县北,沿大青山自绥东起迤逦西行,至乌喇特旗之狼山口为止,遗迹颇有可寻者,惟甚少耳。

      《绥远通志稿》

      顾亭林《日知录》以为此城(赵肃侯城)在漳水之北。今河北磁县及河南临漳县间,皆有遗址。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一(长城)在赵中部,《史记·正义》赵长城从蔚州西北至岚州。《畿辅志》以此城为即今宣府南边故址。今存东自蔚县蜚狐口,南至涞源西析,迳灵丘、浑源诸县,又西历平型、北楼、宁武、雁门、偏头诸关以至河曲之长城,是其遗址。经元魏及明代重筑,称为内边长城。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此城(肃侯北城)当东起今河北涞源北界蔚县南界之飞狐口以东之地,西行,入今山西灵丘县北境,复西行,入山西繁峙之北界。

      复自今山西繁峙之北境,至今山西代县西北之雁门,即古之句注。又由此转向西南行,入今山西宁武县之东南境,至于自宁武至大河之一段,抑至今兴县即古合河县境为止,抑经今静乐、岚县,而至今离石县境为止,则未敢定。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赵(肃侯)长城所经之地,以意度之,其西首当起武安故城南太行山下,缘漳而东南行,约至番吾之西南,逾滏而东,经武城梁期之南,复缘漳东北行,约经裴氏故城之南,而东抵于漳。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代北有塞,既可求之古书,……则武灵之长城,殆或起于今河北涿鹿蔚县之间而西及原阳之境乎?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且武灵言先王长南藩之地,属阻漳滏之险,立长城,其意固在防魏。内黄与邺,为魏在漳南重要之地,肃侯欲围克之,以断其东侵之路,亦属自然之势。既不能克,则缘漳滏筑长城以障之。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6.中山长城

      (赵成侯)六年,中山筑长城。代魏,败淥泽,围魏惠王。

      《史记·赵世家》

      此城(中山长城)盖北起泰巇山,迳长城岭,纵贯恒山,并太行而南下,凡龙泉倒马井陉娘子固关皆属之。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至于此长城(中山长城)所在之地,后世舆地之书,未有记载,不敢遽断。以意度之,当在今新乐县境。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7.秦长城

      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

      《史记·匈奴列传》

      (冒顿)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侵燕、代)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那、肤施,遂侵燕、代。

      《史记·匈奴列传》

      (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

      《史记·匈奴列传》

      川水(高平川水)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高平县)北一十五里。……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里长城西山中。

      《水经注》卷二

      兰州,《禹贡》雍州之域,古西羌地,秦并天下,为陇西郡。……及秦既并天下,筑长城以界之,众羌不复南渡。

      《太平寰宇记》陇右道兰州条

      秦长城在通远城北一里。

      《太平寰宇记》关西道庆州禾蟠县条

      古长城亦在州西北,相传即秦所筑。

      《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固原州下石城条

      按《史记·卫青传》有榆溪旧塞,汉称旧塞,盖以别于蒙恬城之新塞。榆溪云者,当即今陕北之榆林镇。秦时上郡治绥州,榆林地当其北,昭王所筑,或即在此,为明代陕北边墙始基。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达岷县后,叩城址,无能举着。检康熙《州志》,古迹类中虽亦记及,而未能实指其地,疑已毁坏净尽矣。

      顾颉刚:《浪口村笔记》秦长城条

      大抵始皇时新起之塞,以滨河之地为主,其他各地,均因旧筑而缮治者也。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顾氏《笔记》(《浪口村笔记》)亦载临洮城东三十里外,有长城坡,谓即秦长城之遗址。又载渭源城北十里外山中,亦有秦长城遗址,城基宽约三丈余,高有至二、三丈者,亦有仅存二、三足者,版筑遗痕,历历在目。此亦昭王筑之于先,始皇缮之于后者。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又今兰州市内,尚存有秦长城遗址数处,亦见顾氏《笔记》。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余意此处(黄河西岸)古长城之遗址,颇为复杂,有昭王以前堑洛而守之塞,大抵在洛之西。有魏滨洛所筑之长城,大抵在洛之东。亦有最后蒙恬所筑之塞,大抵在今绥德之地。昭王时于此所筑之长城,当是因素之旧塞,又因魏之所筑而成之者也。至于以后蒙恬所筑,又因昭王所筑而重建之者。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秦昭王时所筑之长城,其所在方位,大体可寻出矣。首起于今甘肃岷县之西南,北行,经临洮渭源之境,直达皋兰。再由皋兰东行,越陇山,入固原县境。复东北行,入合水县与环县之境。自此再东北行,入今陕西之鄜县境,再东北,经延安县,而入绥德县境。再东行,达于黄河西岸而止。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二、秦汉长城

      1.秦长城

      秦已并天下,乃使豪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亵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迤蛇而北。

      《史记·蒙恬列传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豪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三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又渡河据阳山北假中。

      《史记·匈奴列传》

      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

      《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令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起自临洮,至于碣石。

      《水经注》卷三

      秦陇西郡临洮县,即今岷州城,本秦长城,首起岷州西十二里,延袤万余里,东入辽水。

      《括地志》卷八

      始皇筑长城东至辽水,西南至海(之上)。

      《史记·蒙恬列传·正义

      昔秦人筑城于武周塞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矣。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以筑城,乃不崩,遂名马邑。

      《史记·高祖本纪

      汉肥如县有碣石山,碣然而立在海旁,故名之。晋《太康地志》同。秦筑长城所起自碣石在今高丽旧界,非此碣石也。

      《通典》卷一七八

      秦筑长城,起所自碣石,在今高丽界。

      《通鉴地理志今释

      古长城:厅治北察哈尔界有古城址。相传秦蒙恬筑,土色皆紫,故曰紫塞。……秦并天下,使蒙恬北筑长城,起临洮至江东,延袤万余里;是长城始于战国,而亘万里以为限者,特因其旧而增拓之。……大率秦起洎北魏旧迹,俱在明边垣之外,……

      《大同府志》丰镇厅

      襄平即秦之辽东郡治,在今奉天辽阳县北七十里;是则秦长城在襄平以西,必依燕城之旧,襄平以东,才为秦所新筑。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合而论之,其(秦)最北界之长城,悉因燕赵之旧,西起高阙,东至乐浪造阳,与燕旧时之长城相接,再东,则因燕长城之旧,而东达辽阳之东。……

      至其内边,在西北上部者有二:一为自今兰州东至包头,沿河而置之一边;一为因秦昭王时之长城而缮治者,起自今甘肃之岷县,东至今陕西绥德之东北达于黄河。……

      其北部之内边,则在山西朔县一带之地,其东亦或与赵肃侯在雁门与飞狐一带所建之长城相接。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2.汉长城

      二年,……于是置陇西、北地、上郡、渭南、河上、中地郡;关外置河南郡。更立韩太尉信为韩王。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缮治河上塞。

      《史记·高祖本纪》

      其明年(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击胡之楼烦、白羊王于河南,得胡首虏数千,牛羊百余万。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

      《史记·匈奴列传》

      而汉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

      《史记·大宛列传

      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余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因举兵威以困乌孙、大宛之属。还,封破奴为浞野侯。王恢数使,为楼兰所苦,言天子,天子发兵令恢佐破奴击破之,封恢为浩侯。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

      《史记·大宛列传》

      而汉发使十余辈至宛西诸外国,求奇物,因风览以伐宛之威德。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盐水,往往有亭。

      《史记·大宛列传》

      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使强弩都尉路博德筑居延泽上。

      《史记·匈奴列传》

      汉兴至于孝武,事征四夷,广威德,而张骞始开西域之迹。其后骠骑将军击破匈奴右地,降浑邪、休屠王,遂空其地,始筑令居以西,初置酒泉郡,后稍发徒民充实之,分置武威、张掖、敦煌,列四郡,据两关焉。

      《汉书·西域传

      是时汉东拔濊貉、朝鲜以为郡,而西置酒泉郡以隔绝胡与羌通之路。又西通月氏、大夏,以翁主妻乌孙王,以分匈奴西方之援国。又北益广田至眩雷为塞,(服虔曰:眩雷,地在乌孙北也……)而匈奴终不敢以为言。

      《汉书·匈奴传》

      郎中侯应习边事,以为不可许。上问状,应曰:“周秦以来,匈奴暴桀,寇侵边境,汉兴,尤被其害。臣闻北边塞至辽东,外有阴山,东西千余里,草木茂盛,多禽兽,本冒顿单于依阻其中,治作弓矢,来出为寇,是其苑囿也。至孝武世,出师征伐,斥夺此地,攘之于幕北。建塞徼,起亭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

      《汉书·匈奴传》

      及武帝征伐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乃渡河、湟,筑令居塞;

      《后汉书·西羌传

      初开河西,列置四郡(酒泉、武威、张掖、敦煌),通道玉门,隔绝羌胡,使南北不得交关。于是障塞亭燧出长城外数千里。

      时先零羌与封养牢姐种解仇结盟,与匈奴通,合兵十余万,共攻令居,安故,遂围枹罕。汉遣将军李息、郎中令徐自为将兵十万人击平之。始置护羌校尉,持节统领焉。羌乃去湟中,依西海、盐池左右。汉遂因山为塞,阿西地空,稍徙人以实之。

      《后汉书·西羌传》

      武帝使伏波将军路博德筑遮虏障于居延城。

      《汉书·地理志》张掖郡居延县注

      《地理志》云:“五原郡固阳县北出石门障,得光禄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头曼城,又西北得虖河城,又西北得宿虏城。”按:即筑城鄣列亭至庐朐也。

      《史记·匈奴列传》

      (建武)“十二年,遣谒者段忠将众郡弛刑配茂,镇守北边,因发边卒筑亭候,修烽火。”

      《后汉书·杜茂传

      (建武十三年)“是时,卢芳与匈奴、乌桓连兵,寇盗尤数,缘边愁苦。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余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

      《后汉书·王霸传

      (建武十四年)“屯常山、中山以备北边,并领建义大将军朱祐营。又代骠骑大将军杜茂缮治障塞,自西河至渭桥,河上至安邑,太原至井陉,中山至邺,皆筑堡壁,起烽燧,十里一候。”

      《后汉书·马成传

      秦汉的长城,据记载上说,却不全是城垣,有若干的地方,却是木栅。

      ……木栅:又称做虎落或疆落。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

      近世考古者,或言自白龙堆蒲昌海而西,在库鲁克塔格山之南麓,发现汉时亭障遗址,绵延达百余里,是汉在西域通路上,亦筑有防塞。

      张维华:《中国长城建置考》

      三 南北朝、隋长城

      1.北魏长城

      (泰常八年)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戊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赤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

      《魏书·太宗纪

      (太平真君七年)丙戌,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

      《魏书·世祖纪

      (梁大同九年东魏)丞相欢筑长城于肆州北山,西自马陵,东至土墱,四十日罢。

      《资治通鉴》卷158

      其曰“畿上塞围”者,魏初都大同,大同之北已有泰常八年之筑,此城更包大同之南,为畿辅固本之计。今存内长城,明称内边者是也。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泰常八年长城)今存独石口至清水营大边。盖其东段又西则明时失地,不加修葺,余迹多湮。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今赤城县东、西、北三面,都有长城环绕。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易知录》说:“五原,塞名,在今陕西神木境,”当有所据;今从其说。那么,这次所筑长城(泰常八年长城),可以断定东起于今察哈尔赤城县。西亘历东洋河之南,山西北边,直达今陕西东北神木县无疑。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2.北齐长城

      (天保三年)十月乙未,仍起长城,北至杜于戍,四百余里,立三十六戍。

      《北齐书·文宣帝纪

      是年(天保六年),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纲鉴易知录》注:“夏口即下口,居庸关下口,在今北京市昌平区居庸关上。恒州治秀容城,在今山西忻定县西北。”)

      《北齐书·文宣帝纪》

      (天保六年三月)发寡妇以配军士筑长城。……是岁……诏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西至恒州,九百余里。

      《北史·齐本纪

      是年(天保八年)于长城内筑重城,自库洛拔而东至于坞纥戍,凡四百余里。

      《北齐书·文宣帝纪》

      (河清二年)三月乙丑,诏司生斛律光督五营军士筑戍于轵关。

      《北齐书·武成帝纪

      (天统元年)羡以虏属犯边塞,自库推戍东拒于海,二千余里,其间凡有险要,或斩山筑城,断谷起嶂,并置立戍逻五十余所。

      《北史·斛律羡传

      (天保三年)冬,十月,齐主自晋阳如离石,自黄栌岭起长城,北至社平戍,四百余里,置三十六戍。(注:此长城盖起于唐石州,北抵武州之境。……按《斛律金传》:黄栌岭在乌突戍东。)

      《资治通鉴》卷164

      齐(河清二年)诏司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

      《资治通鉴》卷169

      (天保三年)“先是,自西河总秦戍筑长城,东至海,前后所筑,东四凡三千余里;六十里一戍;其要害,置州镇凡二十五所。”

      ……总之,我们可以概括地说:从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起(北齐西汾)。北到朔县西废武州界之社平戍,折而向东,斜经大同西北之总秦戍,再向东行,入河北省界,至赤城,转而向南,至居庸关东,又转向东,而达渤海北岸山海关,纵横三千余里的大长城,曾经北齐修筑或增筑,秦汉旧城,又换一副面目了。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按:这长城(北齐天保六年长城),就是北魏泰常八年所筑“东起赤城,西达五原”的长城东段。

      王国良:《中国长城沿革考》

      3.北周长城

      (大象元年)突厥寇并州,……六月,……

      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

      《周书·宣帝纪

      (大象元年)突厥寇周并州。六月,周发山东诸民修长城。(注:修齐所筑长城也。齐筑长城,见百六十六卷梁敬帝太平元年。)

      《资治通鉴》卷173

      4.隋长城

      (陈太建十三年四月)隋主召汾州刺史韦冲为兼散骑常侍。时发稽胡筑长城,汾州胡千余人,在涂亡叛。帝召冲问计,对曰:“夷狄之性,易为反覆,皆由牧宰不称之所致。

      臣请以理绥静,可不劳兵而定。”帝然之,命冲绥怀叛者,月余皆至,并赴长城之役。

      《资治通鉴》卷175

      会营州刺史高宝宁作乱,沙钵略与之合军,攻陷临渝镇。上敕缘边修堡障,峻长城,以备之。

      《隋书·突厥列传

      (隋开皇五年)隋主使司农少卿崔仲方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以遏胡寇。

      《资治通鉴》卷176

      (开皇六年二月)丁亥,发丁男十一万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帝纪第一

      (陈至德四年二月)丁亥,隋复令崔仲方发丁十五万,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数十城。

      《资治通鉴》卷176

      (开皇七年二月)发丁男十万余修筑长城,二旬而罢。

      《隋书》帝纪第一

      (大业三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汉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一旬而罢。

      《隋书》帝纪第三

      (大业四年)秋七月辛巳,发丁男二十余万筑长城,自榆谷而东。

      《隋书》帝纪第三

      志云:州北又有长城,隋置。《隋书》:开皇三年,遣崔仲方于朔方、灵武筑长城,东距河,西至绥州,绵历七百里。此其故址云。

      《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七,陕西绥德州上郡城条

      四 金壕堑

      (大定)五年正月……已卯,诏泰州、临潢接境设边堡七十,驻兵万三千。

      《金史》本纪第六

      边堡,大定二十一年三月,世宗以东北路招讨司十九堡在泰州之境,及临潢路旧设二十四堡障参差不齐,遣大理司直蒲察张家奴等往视其处置。于是东北自达里带石堡子至鹤五河地分,临潢路自鹤五河堡子至撒里乃,皆取直列置堡戍。评事移剌敏言:“东北及临潢所置,土塉樵绝,当今所徙之民姑逐水草以居,分遣丁壮营毕,开壕堑以备边。”上令无水草地官为建屋,及临潢路诸堡皆以放良人戍守。省议:“临潢路二十四堡,堡置户三十,共为七百二十,若营建毕,官给一岁之食。”上以年饥权寝,姑令开壕为备。四月,遣吏部郎中奚胡失海经画壕堑,旋为沙雪堙塞,不足为御。乃言:“可筑二百五十堡,堡日用工三百,计一月可毕,粮亦足备,可为边防久计。泰州九堡、临潢五堡之地斥卤,官可为屋外,自撒里乃以西十九堡,旧戍军舍少,可令大盐泺官木三万余,与直东堡近岭求本,每家官为构室一椽以处之。”

      《金史》志第五

      (大定二十一年)四月……增筑泰州、临潢府等路边堡及屋宇。

      《金史》本纪第八

      大定二十八年命规措界壕于唐、邓间。

      《金史》志第六

      (明昌)三年……四月……戊午,诏集百官议北边开壕事。……五月……癸酉,罢北边开壕之役。

      《金史》本纪第九

      时议北讨,襄奏遣同判大睦亲府事宗浩出军泰州,又请左丞衡于抚州行枢密院,出军西北路以邀阻轐,而自帅兵出临潢。上从其策,赐内库物即军中用之。其后斜出部族诣抚州降,上专使问襄,襄以为受之便。赐宝剑,诏度宜穷讨。乃令士自赍粮以省輓运,进屯于沔移剌烈、乌满扫等山以逼之。

      因请就用步卒穿壕筑障,起临潢左界北京路以为阻塞。言者多异同,诏间方略。襄曰:“今兹之费虽百万贯,然功一成则边防固而戍兵可减半,岁省三百万贯,且宽民转输之力,实为永利。”诏可。襄亲督视之,军民并役,又募饥民以佣即事,五旬而毕。于是西北、西南路亦治塞如所请。无何,泰州军与敌接战,宗浩督其后,杀获过半,诸部相率送款,襄纳之。自是北陲遂定。

      《金史》列传第三十二

      时惩北边不宁,议筑壕垒以备守戍,廷臣多异同。平章政事张万公力言其不可,宗浩独谓便,乃命宗浩行省事,以督其役。功毕,上赐诏褒赍甚厚。

      《金史》列传第三十一

      明昌末,修北边壕堑,立堡塞,……。

      《金史》列传第三十九

      会韩国大长公主薨,揆来赴,上谕之曰:“北边之事,非卿不能办。”乃赐战马二,即日遣还。揆沿徼筑垒穿堑,连亘九百里,营栅相望,烽候相应,人得恣田牧,北边遂宁。

      《金史》列传第三十一

      初,大定间修筑西北屯戍,西自坦舌,东至胡烈么,儿六百里。中间堡障,工役促迫,虽有墙隍,无女墙副堤。思忠增缮,用工七十五万,止用屯戍军卒,役不及民。上嘉其劳,踢诏奖谕曰:“直乾之维,搤边之要,正资守备,以靖翰藩,垣垒弗完,营屯未固。卿督兹事役,唯用戍兵,民不知劳,时非淹久,已臻休华,仍底工坚。赖尔忠勤,办兹心画,有嘉乃力,式副予怀,”

      《金史》列传第三十一

      (承安五年)九月……尚书省奏:“西北路招讨使独吉思忠言,各路边堡墙隍,西自坦舌,东至胡烈么,几六百里,向以起筑忽遽,并无女墙副堤。近令修完,计工七十五万,止役戍军,未尝动民,今已毕功。”上赐诏奖谕。

      《金史》本纪第十一

      是时(承安五年),大筑界墙,被行户工部牒主役事。

      《金史》列传第三十八

      初,明昌间,有司建议,自西南、西北路,沿临潢达泰州,并筑壕堑以备大兵,役者三万人,连年未就。御史台言:“所开旋为风沙所平,无益于御侮,而徒劳民。”上因旱灾,问万公所由致。万公对以“劳民之久,恐伤和气,宜从御史台所言,罢之为便”。

      后丞相襄师还,卒为开筑,民甚苦之。

      《金史》列传第三十三

      金之壤地封疆,东极吉里迷兀的改诸野人之境,北自蒲与路之北三千余里,火鲁火疃谋克地为边,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逾黄河,复西历葭州及米脂寨,出临洮府、会州、积石之外,与生羌地相错。

      《金史》志第五

      金源堀起东北,奄有中国北部,……时有边患,乃于漠南大筑长城。……一曰明昌新城,西起静州,东迄混同江畔。据《察哈尔乡土志》谓秦城在阴山之北,燕赵长城,今所存者断续不一。金元之际,兀术筑长城,由归化城西北,东迳察哈尔牧场,又东由热河以达黑龙江省西境之布特哈依布齐地方。今在多伦县境者,有边墙底,在张北者,有北壕堑、南壕堑、二道壕堑、三道壕堑,皆其遗址。……自木兰又东而北,迳赤峰县,至内蒙古敖汉阿鲁科尔沁旗等地。凡此诸旗,金时设临潢府,……自临潢府又东而北,入黑龙江省境,傍索伦山脉,迳今布西甘南两县地。《黑龙江省志》载,此城自布西县又东,迳扎赍特蒙旗至今泰来县境而止。……一曰明昌旧城,在新城之北,《黑龙江省志》载,呼伦县北二百二十里,根河之南,有城东端起乌兰哈达之北,西行百三十里,沿海拉图山脉,迳博克多博喀伦,北折而西,沿额尔古纳河岸,又百又十里,至煖水泉河而尽。又西则是否接线临潢,所未详矣。

      寿鹏飞:《历代长城考》

      金东北路之界壕,殆沿兴安岭置之,西南至桂勒尔河北源之鹤五河堡子处,与临潢路界壕接。……

      大定中临潢边堡,自鹤五河至撒里乃,凡五堡,自撒里乃以西,凡十九堡。……此路界壕直至庆州……自是迤而西南,至达里泊南之胡烈么,与西北路界壕接。……

      桓抚昌三州以北之界壕,并西北路之界壕也。……西北路界壕,西起坦舌,东讫胡烈么。……胡烈么,屠氏(屠敬山)以为即章宗纪承安三年斜出等请开币场于辖里袅之辖里袅,而未能实指其地。……今多伦诺尔东北,达里泊之南,有一泊名活来库勒,盖即金之辖里尼要也。自此西南之界壕,元人并有记述。其在桓州北者,王恽《中堂事记》:……在抚州北者,则《长春真人西游记》述之。……至昌州北之界壕,则《张德辉纪行》记之。……

      西南路界壕之与西北相接者,实为净州。孟珙《蒙鞑备录》云:章宗筑新长城,在净州之北。……《备录》谓新长城在净州之北,以唐占乣人守之,即《元史》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传所谓金源氏堑山为界以限南北,阿剌兀思剔吉忽里以一军守其冲要者也。……

      《地理志》记金之封域云,右旋入泰州婆卢火所浚界壕,而西经临潢、金山,跨庆、桓、抚、昌、净州之北,出天山外,包东胜,接西夏,云云。殆可谓兼为界壕写照也。

      王国维:《观堂集林》“金界壕考”

      五 明长城

      洪武三年冬,……云龙上言:“北平边塞,东自永平、蓟州,西至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坐岭,隘口九,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紫荆关及芦花山岭尤要害,宜设千户守御所。”又言:“前补伍操练。”俱从之。

      《明史》列传第十八

      (洪武六年)山西都卫于雁门关、太和岭并武、朔诸山谷间,凡七十三隘,俱设戍兵。

      《明史》志第六十七

      (洪武)九年敕燕山前、后等十一卫,分兵守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百九十六处,参用南北军上。

      《明史》志第六十七

      (洪武)二十五年,又筑东胜城于河(州)

      东受降城之东,设十六卫,与大同相望。自辽以西,数千里声势联络。

      《明史》志第六十七

      正统初,昭以宁夏孤悬河外,东抵绥德二千里,旷远难守,请于花马池筑哨马营,增设烽堠,直接哈剌兀速之境。边备大固。

      《明史》列传第六十二

      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明年,……(魏源)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

      《明史》列传第四十八

      毛里孩扰边,命复(王复)出视陕西边备。自延绥抵甘肃,相度形势,上言:“延绥东起黄河岸,西至定边营,接宁夏花马池,索纡二千余里。险隘俱在内地,而境外乃无屏障,止凭墩堡以守。军反居内,民顾居外。敌一入境,官军未行,民遭掠已尽矣。又西南抵庆阳,相去五百余里,烽火不接,寇至,民犹不知。其迤北墩堠,率皆旷远,非御边长策,请移府谷、响水等十九堡,置近边要地。而自安边营接庆阳。自定边营接环州,每二十里筑墩台一,计凡三十有四。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

      其经略宁夏,则言:“中路灵州以南,本无亭燧。东西二路,营堡辽绝,声闻不属,致敌每深入。亦请建置墩台如延绥,计为台五十有八。”

      其经略甘肃,则言:“永昌、西宁、镇番、庄浪俱有险可守。惟凉州四际平旷,敌最易入。又水草便利,辄经年宿留,远调援军,兵疲锐挫,急何能济。请于甘州五卫内,各分一千户所,置凉州中卫,给之印信。其五所军伍,则于五卫内余丁选补。且耕且练,斯战守有资,兵威自振。”又言:“洪武间建东胜卫,其西路直达宁夏,皆列烽堠。自永乐初,北寇远遁,因移军延绥,弃河不守。诚使兵强粮足,仍准祖制,据守黄河,万全计也,今河套未靖,岂能遽复,然亦宜因时损益。延绥将校视他镇为少,调遣不足,请增置参将二人,统军九千,使驻要地,互相援接,实今日急务。”奏上,皆从之。

      《明史》列传第六十五

      内地患稍息,子俊得一意兴役。东起清水营,西抵花马池,延袤千七百七十里,凿崖筑墙,掘堑其下,连比不绝。每二三里置敌台崖砦备巡警。又于崖砦空处筑短墙,横一斜二如箕状,以瞭敌避射。凡筑城堡十一,边墩十五,小墩七十八、崖砦八百十九,役军四万人,不三月而成。墙内之地悉分屯垦,岁得粮六万石有奇。

      《明史》列传第六十六

      鹏乃浚壕筑垣,修边墙三百九十余里,增新墩二百九十二,护墩堡一十四,建营舍一千五百间,……

      《明史》列传第九十二

      (翁万达)屡疏请修筑边墙,议自大同东路阳和口至宣府西阳河,须帑银二十九万。

      帝已许之,兵部挠其议,以大同旧有二边,不当复于边内筑墙。帝不听。乃自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宣府西路西阳河、洗马林、张家口诸处为墙六十四里,敌台十。

      斩崖削坡五十里。工五十余日成。

      《明史》列传第八十六

      会宣、大、山西镇巡官议上边防修守事宜,……

      因条十事上之,帝悉报许。乃请帑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

      《明史》列传第八十六

      先是翁万达之总督宣、大也,筹边事甚悉。……乃请修筑宣、大边墙千余里,烽堠三百六十三所。后以通市故,不复防,遂半为敌毁。至是,兵部请敕边将修补。科臣又言,垣上宜筑高台,建庐以栖火器。从之。

      《明史》志第六十七

      继鲁抗章争,言:“紫荆、居庸、山海诸关,东枕溟渤;雁门、宁武、偏头诸关,西据黄河。天设重险,以藩卫国家,岂可聚师旷野,洞开重门以延敌。夫紫荆诸关之拱护京师,与雁门诸关之屏蔽全晋,一也。今议者不撤紫荆以并守置府,岂可独撤雁门以并守大同耶?况自偏头、宁武、雁门东抵平刑关为山西长边,自右卫双沟墩至东阳河、镇口台为大同长边,自丫角山至双沟百四十里为大同紧边,自丫角山至老牛湾百四十里为山西紧边,论长边则大同为急,山西差缓,论紧边则均为最急。此皆密迩河套,譬之门阖。山西守左,大同守右。山西并力守左尚不能支,又安能分力以守大同之右。近年寇不敢犯山西内郡者,以三关备严故也。

      使三关将士远离堡戍,欲其不侵犯难矣。全师在外,强寇内侵,即紫荆、倒马诸关不将徒守哉!”

      《明史》列传第九十二

      (贾应春)在镇数载,筑边垣万一千八百余丈,以花马池闲田二万顷给军屯垦,边人赖之。

      《明史》列传第九十

      自嘉靖以来,边墙虽修,墩台未建。继光巡行塞上,议建敌台。略言:“蓟镇边垣,延袤二千里,一瑕则百坚皆瑕。比来岁修岁圮,徒劳无益。请跨墙为台,睥睨四达。台高五丈,虚中为三层,台宿百人,铠仗糗粮具备。令戍卒画地受工,先建千二百座。……”督抚上其议,许之。

      《明史》列传第一百

      孙丕扬,……万历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诸府。以严为治,属吏皆惴惴。按行关隘,增置敌楼三百余所,筑边墙万余丈。

      《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

      ……故终明之世,边防甚重。东起鸭绿,西抵嘉峪,绵亘万里,分地守御。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而太原总兵治偏头,三边制府驻固原,亦称二镇,是为九边。

      《明史》志第六十七

      (清康熙)三十九年,湖广总督郭琇上疏言:“辰州西南一带,惟藉镇筸一协兵威弹压。其地上接贵州铜仁,地广五百余里,险隘四十余处,明时沿边筑墙三百八十里,分防官军七千八百人,边民犹受其患。……今协兵一千六百名,康熙二十三年裁去五百名,仅一千一百名,分防麻阳县、镇溪所,大小扩汛八十余处。历任督抚提镇诸臣,止议以永顺、保靖二土司分寨抚管。土司相距颇遥,且兵非经制,止可偶供征调,未便使其永远抚管。……”(《湖南通志》引清奏案)

      谢仲华:《湖西土司辑略

      明代为了防备蒙古兀良哈部和女真各部的侵扰,在辽东,除“领之以指挥,戌之以卫所,控扼两关,屏蔽三卫”(《明史·地理志》)以外,还沿边修筑了长达一千七百六十余里的边墙,谓之辽东边墙,以保卫东北边疆的安全。

      辽东边墙西接长城,以今绥中县铁场堡为起点,一路向东北伸延,经兴城、锦西到义县的清河门,即东向穿北镇至黑山的白土厂门。再转向东南,经台安、盘山,由三汊河南过辽河入海城。再沿辽河东岸北上,经辽阳、沈阳、铁岭到开原东北之威远堡。然后折而南,过铁岭东境直达抚顺。到抚顺后转向东南,经本溪清河城、咸厂,及西南至凤城后,复向东南伸展,直达安东市东鸭绿江上之九连城。这样迂回曲折,略呈一个“凹”字形。当时沿边设边堡九十八座,墩台八百四十九个。沿边墩台障塞操守,共有官军九万五千三百六十九人,大的边堡每堡多至五、六百人,小的每堡也有四、五十人。

      辽东边墙可分为辽河流域边墙、辽西边墙、辽东上部边墙三大段。其修筑时期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辽东流域边墙,即从北镇到开原的这一段,为永乐年间所筑(一说始筑于正统二年)。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载:“成化二十年(1484年),边将邓钰言,永乐时,筑边墙于辽河,内自广宁,东抵开元,七百余里。若就辽河迤西,径抵广宁,不过四百里。以七百里边堑堡寨,移守四百里,若遇入寇,应接甚易。”就是指辽河流域边墙而说的。这段边墙沿辽河东西两岸建造,呈“凵”字形,中间丢下了辽河套一大片土地,容易给敌人以伺隙寇边之机,所以邓钰有此议。

      后来,李善、龚用卿等亦持此议,但遭到不少人反对,没有行得通。

      辽西边墙,即从山海关外铁场堡到北镇的这一段,兴修于1442年(明正统七年)。

      这一年,明王朝命王翱提督辽东军务。翱荐毕恭为流官指挥佥事。毕恭“图上方略,开设迤西边堡墙壕,增置烽堠,兵威大振”(《全辽志·宦业志》)。王翱又“躬出巡边,自山海关直抵开原,高墙垣,深沟堑,五里为堡,十里为屯,烽燧斥堠,珠连壁贯”(《皇明从信录》卷十八)。这样,在王翰、毕恭的共同策划下,不但增筑了辽西边墙,“践山因河,编木为垣”(《全辽志·边防志》),还对原有的辽河流域边墙进行了加固工程。

      《全辽志》所谓“久之,乃易以版筑,而墩台城堡,稍稍添置”,当系王翱在任十年之内陆续兴办,而不是一下子就趋于完备的。

      辽东上部边墙,即开原至鸭绿江的一段,修筑于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原来,在1467年(明成化三年)明军大败建州女真李满住之后,明朝即已着手经营东部边防。

      首先是辽阳副总兵韩斌“建东州、马根单、清河、咸场、叆阳、凤凰、汤站、镇东、镇夷、草河十堡拒守,相属千里”(《全辽志·韩斌传》)。1469年(明成化五年),都指挥使周俊义“开拓柴河抵蒲河里六十余里,改设镇北、清阳二堡。柴河堡增立烽堠,疏挑河道,边人得安”(《辽东志·周俊传》)。到了1479年(明成化十五年)才“修筑东路自开原抵鸭绿江边墙”(《明宪宗实录》)。1481年(明成化十七年),为便于朝鲜国使往还,筑凤凰、镇东、镇夷二堡城。至此,整个辽东边墙就全部完成了。

      这三段边墙修成之后,明朝历代都曾重修,增设城堡墩台,到1537年(明嘉靖十六年)重修《辽东志》时,在《辽东河东地方总图》和《辽东河西地方总图》上,不但画出了边墙,还逐一绘上了边堡,标明各堡名称;《兵食志》中又详细记载了沿边城堡墩台兵马。万历年间,张学颜、李成梁等又建起了宽甸六堡(详见《宽甸六堡古城遗址》),是明朝对辽东边地的最后一次经营。

      边墙的建筑结构因地而异,大体可分为土墙、石墙、石垛墙、山险墙、劈山墙、柞木墙、木板墙七种。

      土墙:均版筑,很厚,主要分布在辽河沿边一带。北镇县东北有的土墙高及一丈二尺。土墙里外各掘有土壕一道。

      石墙:利用自然地形用石块在上面造短墙。锦州虹螺山和凤凰城附近边墙多是这种建筑。

      石垛墙:是用石块垒砌的高墙。

      劈山墙:利用险峻山脉,随山顺势加以人工努凿成墙。这种边墙在开原东北和本溪县清河城附近较多。

      山险墙:利用大山脉的险阻嶂壁为墙。

      兴城西北一带多这种边墙。

      柞木墙:编柞木为墙,形同栅栏。清河城附近的太子河谷边都有这种墙。

      木板墙:用木板作障塞,清河城外有这种边墙。

      在明代,边墙、边堡要经常修筑,一方面是“任事者躁率苟且,……速成之功,随手倾圮,杵声未绝,半成蚁蛭矣。糜朝廷千万之资,而不能遗辽人一日之安”(李辅:《条陈辽东八事疏》)。另一方面又是官府征发民力,征用民财,弄得民不勘命。尹耕有《修边谣》诗,反映了当时人民的痛苦和怨恨,其诗云:“去年修边君莫喜,血作边墙墙下水,今年修边君莫忧,石作边墙墙上头。边墙上头多冻雀,侵晓霜明星渐落。人生谁不念妻孥,畏此营门双画月!”

      辽宁省博物馆:《辽宁史迹资料》(初稿)“明辽东边墙”,1962年1月

      六 长城配置

      《说文》:“燧,塞上亭守烽火者。”《段注》:“此云塞上亭守烽火者,谓边塞上守烽火之亭。”

      许慎:《说文》段注

      烽见敌则举,燧有难则焚,烽主昼,燧主夜。

      《史记·索隐》引《纂要

      昼曰燃燧,以望火烟,夜半燧以望火光也。烽,土橹也,燧,炬火也,皆山上安之,有寇则举之。

      《史记·正义》

      唐法,凡边城候望,每三十里置一烽,需在山岭高陵处。若有山冈隔绝,地形不便,则不设里数。要三烽燧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围筑城障。

      曾公亮:《武经总要

      经曰:明烽燧于高山四望险绝处置,无山亦于平地高逈处置。下筑羊马城,高下任便,常以三五为准,台高五丈,下阔三丈,上阔一丈。形圆,上盖圆屋覆之。屋径阔一丈六尺,一面跳出三尺,以板为之,上覆下栈。屋上置灶三所,台下亦置三所,并以石灰饰其表里。复置紫笼三所,流火绳三条。在台侧上下,用软梯,上收下垂。四壁开孔望贼及安置火简。置旗一面、鼓一面、弩两张、炮石、垒木、停水瓮、乾粮、生粮、麻緼、火钻、火箭、蒿艾、狼粪、牛粪。每夜平安举一火,闻警举二火,见烟尘举三火,见贼烧柴笼。如早夜平安,火不举,即烽子为贼提。一烽六人,五人烽子递知更刻,观望动静。一人烽卒知文书符牒传递。

      《太白阴经》卷五烽燧台篇第四十六

      堠烽解: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

      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每墩设军五名,计减滥设墩军不下数千,省费不赀。墩之相去惟以视见听闻为准,不相间断。近台者听守台百总调度,不近台者听信地百总调度。烽号赏罚立为哨守条约,分给官军习学遵行。……凡遇敌马所向之处,该数举烽左右分传。计蓟镇边墙延袤曲折二千余里,不过三个时辰可遍各路兵马,见烽即行收拾器械,或应速发,或应候报,或应赴边者,分投趋赴战守。全镇边墙一体警备,军士乘墙昼夜罔懈,御备既速,驰援不误。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据《说文》的解释燧是塞上的亭,所以燧是各种亭中的一种,亦即燧可以称亭,亭却不能都称做燧。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载《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十九本

      城旁有土墩,对有铜矢镞及烽火遗屑,似为烽火遗迹,每十里必有一墩,每三十里必有一堡,可容数十人,似为当时戍兵守望之所,每百里必有一小城圈。

      黄文弼:《蒙古、新疆两地考古经过

      烽燧:吴县五峰山曾发现有六个土墩,其中一个土墩的西侧有石室,室门高2.3米,底宽1.43米,室墓平面长7.2米,最宽处为1.66米。这种遗址可能是战国时代的烽燧。

      《考古教材》36页,文物出版社

      鄣,山中小城。

      《史记·正义》引顾胤语

      师古曰:“汉制,每塞要处别筑为城,置入镇守,谓之候城,此即障也。”

      《汉书·武帝本纪》注

      鄣,谓塞上要险之处,别筑为城,因置吏士而为鄣蔽以捍寇也。

      《汉书·张汤传》颜师古注

      鄣的建筑和城的建筑有一个很大的区别,便是城的建筑大小并不一律,形式也不一致;障的建筑却大小形式都是一样的。这是因为城内容纳的居民,多寡不能一致,障却是只容纳吏士,并无居民,所以可以作一致的设计了。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史记·李广传》:“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索隐》:“案许慎、淮南所云,斥,度也,候,视也,望也。”

      《史记·索隐》

      起塞以来百有余年,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岩石,木柴僵落,溪谷水门,稍稍平之,卒徒筑治,功费久远,不可胜计。

      《汉书·匈奴传》

      蒙恬为秦侵胡,辟(地)数千里,以河为境,累石为城,树榆为塞,匈奴不敢饮马于河。

      《汉书·韩安国传》引王恢语

      可见(西汉侯应)所说的塞,是包含几种因素,第一是土垣,第二是因山岩石,第三是木柴僵落,第四是溪谷水门。这四种显示着四种的地形,也就有四种的做法。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水门便是开闭的水关,在沟渠中用来节制水量,在要塞地区便来防备敌人侵袭了。

      (同上)

      《汉书·佞幸邓通传》注:“人有告通盗出徼外铸钱,”注:“徼犹塞也,东北谓之塞,西南谓之徼。塞者,以障塞为名。徼者,取徼遮之义也,徼音工钓反。”补注:王先谦曰:“通鉴胡注:‘匈奴传,侯应上议曰,孝武攘匈奴于幕北,建塞徼起亭燧,是北方之塞亦曰徼也。朝鲜传曰,朝鲜属辽东外徼,是东方之塞亦曰徼也。’”

      (同上)

      《汉书·晁错传》:“要害之处,通川之道,调立城邑,毋下千家,为中周虎落。”郑氏曰:“虎落者,外蕃也,若今时竹虎也。”

      苏林曰:“作虎落于塞要下,以沙布其表,旦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一名天田。”师古曰:“苏说非也。虎落者,以竹篾相连遮落之也。”

      《汉书·晁错传》

      方诗铭先生曾说过,落应当为篱落之落,那就疆落应当为疆土的篱落。《汉书·晃错传》:“为中周虎落,”注:“郑氏曰,虎落者,外蕃也,若今时竹落也。”所以疆落亦即虎落。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汉代北边的防御线,共计有下列的几种工事:

      (1)城垣:

      甲、大的城圈:郡城和县城,因为要住许多的人民。

      乙、小的城圈:叫做障,在障里面住着候官或障尉。

      丙、长城:这不是一个城圈而是一条城垣的防线。

      丁、坞:城是比较厚的墙壁,坞却是一个比较薄的墙壁。在汉代的边塞上我们已经发现的,凡障或烽台的外面,大都又围了一层较薄的坞。

      (2)其他工事:

      甲、木栅:又称做虎落或疆落。

      乙、天田:这是木栅以外的工事,将沙子敷在地面上,来看敌人的足迹。

      (3)工事中交通的关口。关,这是在有都尉地方才设置,由都尉来管理的。

      其次和工事有相关的便是烽台了。烽台古汉代称做燧,也称做亭。有时也亭和燧并称,称做“亭燧”。现在检讨亭燧的所在地方,共有下列的几种:

      (1)单独的烽台,四边毫无倚赖,有时外边还有“坞”墙。

      (2)和长城联络在一块的烽台。

      (3)和城或障相距不远,作成城或障外的烽围台。

      (4)几个烽台互为觭角的烽台。

      劳榦:《释汉代之亭障与烽燧》

      敌台解

      先年边城低薄倾圮,间有砖石小台,与墙各峙,势不相救。军事暴立暑雨霜雪之下,无所藉庇。军火器具如临时起发则运送不前,如收贮墙上则无可藏处。敌势众大,乘高四射,夺卒难立,一堵攻溃,相望奔走,大势突入,莫之能御。今建空心敌台,尽将通人马冲处堵塞。其制:高三四丈不等,周围阔十二丈,有十七八丈不等者。凡冲处,数十步或一百步一台,缓处或百四五十步,或二百余步不等者为一台。两台相应,左右相救,骑墙而立。造台法:下筑基与边墙平,外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内出五尺有余。中层空豁,四面箭窗。上层建楼橹,环以垛口,内卫战卒,下发火炮,外击敌人。敌矢不能及,敌骑不敢近。每台百总一名,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两旁主客军士三五十名不等。……五台一把总,十台一千总,节节而制之。

      戚继光:《练兵实纪杂集》

      七 长城研究参考文献目录

      《华夷图》    金代碑刻(拓本参见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

      《七国考》    熏说

      《纪行》     张德辉

      《北边事迹》   王琼

      《塞语》     尹耕

      《皇明九边考》  魏焕

      《京东考古录》  顾炎武

      《天下郡国利病书》顾炎武

      《秦边纪略》《塞北纪程》   马思哈

      《流沙坠简》   王国维

      《通州长城考》  刘锡信

      《潞城考古录》卷上《长城考》    张相文

      《南国丛稿》《居延汉简考释》 劳榦

      《史林杂识》 顾颉刚

      《罗布淖尔考古记》 黄文弼

      《国史旧闻》 陈登原

      《长城史话》 罗哲文 中华书局

      《居延汉简甲编》 考古研究所

      《武威汉简》 甘肃省博物馆 考古研究所

      《内蒙古文物古迹简述》 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室

      《明边墙证古》 苏莘 《地学杂志》 1915年6:3

      《吾国长城之历史》 复忱 《天津益世报》 学术周刊1929年6月10日

      《北边长城考》 徐琚青 《史学年报》1929年7月1:1

      《明辽东边墙与清之柳条边》 刘选民 《大公报史地周刊》 109 1930年10月30日

      《中国长城考略》 张倬贤 《女师学院季刊》 3:1、2 1935年1月

      《古长城之来源与史略》 张虎峰 《学术季刊》1:4 1935年2月

      《齐长城考》 张继华 《大公报史地周刊》49 1935年8月23日

      《万里长城》 朱维明 《中学生》54 1935年

      《长城关堡录》 张鸿翔 《地学杂志》 1936年

      《周秦时代中国经营东北考略》 冯家升 《禹贡》2:11

      《明代边墙沿革考略》 李漱芳 《禹贡》5:1 1936年

      《明代之辽东边墙》 潘承彬 《禹贡》6:3、4

      《燕秦西汉与东北》 王伊同 《禹贡》7:5

      《齐长城起源考》 张维华 《禹贡》7:1、2、3

      《魏长城考》 张维华 《禹贡》7:6、7

      《赵长城考》 张维华 《禹贡》7:8、9

      《楚方城考》 张维华 《齐大季刊》6期

      《长城与边墙》 孟世杰 《新苗》3期 1936年6月

      《明代蓟昌边墙之建置》 杨淑英 《大公报史地周刊》96 1936年7月31日

      《历代兴筑长城之始末》 李有力 《长城季刊》2:2 1936年10月

      《秦始皇与长城》 疑 《北平晨报艺圃》10 1936年11月2——4日

      《闲话长城》 耐山 《天津益世报·说苑》1937年3月23日——4月1日

      《从汉简所见之边郡制度》 劳榦 《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八本二分 1939年

      《烽燧考》 贺昌群 《国立北京大学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乙编上1940年1月

      《赤峰附近新发现之汉前土城址与古长城》 佟柱臣  《历史与考古》沈阳博物馆 1946年10月

      《金临潢路界壕边堡》 李文信 《辽海引年集》1949年

      《现在的长城是何时建造的?古长城的遗迹在今何处?》 黎国彬 《历史教学》1952.1

      《河西考古杂记》 阎文儒 《文物参考资料》 1953.12

      《现在长城的内城一段是何时修造的?》 张怀礼 《新史学通讯》1954.7

      《古长城和今长城究竟有什么不同?古长城是否还在?秦始皇所筑的是什么长城?》 琰生 《历史教学》1955.10

      《万里长城修建的沿革》 朱偰 《历史教学》1955.12

      《考古学上汉代及汉代以前的东北疆域·古长城址》 佟柱臣 《考古学报》 1956.1

      《谈万里长城》 俞同奎 《文物参考资料》1956.6

      《明代疆域图所标示的边墙,是否长城的延长,为什么叫边墙?》 朱偰 《历史教学》 1956.8

      《古长城遗址的新发现》 《文物参考资料》 1956.11

      《梁惠王西河长城考》 张筱衡 《人文杂志》1958.6

      《金东北路界壕边堡调查》 黑龙江省博物馆 《考古》1961.5

      《居庸关云台》 罗哲文 《人民日报》1961年11月5日

      《居延汉简概述》 陈直 《历史教学》1962.4

      《西汉屯戍研究》 陈直 《两汉经济史料论丛

      《万里长城》 陕西名胜古迹编辑组 《陕西日报》1962年6月15日

      《汉简考述》 陈梦家 《考古学报》 1963.1

      《古塞春秋——谈谈宁县境内的长城》 朱浩 《宁夏日报》1963年2月5日

      《“边墙”小考》 一兵 《内蒙古日报》1963年8月16日

      《玉门关外有人家》 常书鸿 《光明日报》1963年9月14日

      《临洮秦长城、敦煌玉门关、酒泉嘉峪关勘查记》 罗哲文 《文物》1964年6月

      《玉门关与玉门县》 陈梦家 《考古》1965年9月

      《乌兰布和沙漠的考古发现和地理环境的变迁》 侯仁之 俞伟超 《考古》1973年2月

      《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 史念海 《陕西师大学报》1975年3月

      《内蒙古西北部秦汉长城调查记》 唐晓峰 《文物》1977年5月

      《万里长城——山海关、居庸关云台和八达岭、嘉峪关》罗哲文《文物》1977年8月

      《居延考古发掘的新收获》徐苹芳《文物》 1978年1月

      《黄河中游战国及秦长城遗迹的探索》史念海《陕西师大学报》1978年2月

      《吉林省西南部的燕秦汉文化》李殿福《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3月

      《黑龙江历史考古述论》(上)孙秀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1月

      《黑龙江历史考古述论》(下)孙秀仁《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2月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上)李文信《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1月

      《中国北部长城沿革考》(下)李文信《社会科学辑刊》1979年2月

      《秦长城东部の位置し:つき》松井等《历史地理》一三,三 明治四十二年

      《秦长城东端及王险考》稻叶岩吉《史学杂志》二一,二 明治四十三年

      《万里の长城》石田干之助《教育画报》三,一 大正五年

      《长城筑造的民族心理学的考察》那波利贞《支那学》三,一 大正十一年

      《长城の起源》市村瓚次郎《支那史研究》昭和十年

      《燕の长城考》村田治郎《满蒙》一七五,昭和十一年

      《万里の长城》植村清二《辽的长城》岛田正郎《骏公史学》4,1954年

      《居庸关》第一卷村田次郎1957年

      《斯坦因西域考古记》向达译

      《The Great Wall of China》 W.E.Gell, 1909.

      《Along and Across the Great Wall of China》Clapp,E.G.

      《Geographi-cal Review》lx,1920

      《The Great Wall of China》Hayes, L.N.1937.

      《The Gobi Desert》Cable, M.& French,F.1942

      《The Long Old Road in China》Warner,Longdon.1927.

      《science Outpost》Needham, Joseph & Needham,Dorothy M.1948

      《Studies in Frontier History》Lattimore.O.1962.

      《中国科学技术史》 李约瑟著

      《The Great Wall of China》R.Silverberg.1965.

      《Archaeological Researches in the Edsen-Gol Region Inner Mongolia》1956—1958.

      《有关长城的传说和中国民俗学的体裁问题》 勃·勒·里甫金,莫斯科 1961年。

      《中国的长城》 N.C瓦西里耶夫《历史问题》 1971. 1

      *前面资料部分已引用过的文献,目录中不再列出。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