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镇长城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天镇古为代国地。赵襄子元年(公元前457年)杀代王取其国之后沦为赵之藩属,为赵国代郡地。据《史记、赵世家》:“孝成王十八年(公元前248年)延陵钧率师从相国信平君助魏攻燕,徐广曰:‘代郡有延陵县’”。而天镇北部新平正为古延陵县。

    至于长城修筑,赵武灵王时,深知难以与中原争遂,而“胡”地“似易开拓”,又因“秉简、襄之遗志,致力于北边之经营”,由此赵人的注意力由南转北,故赵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年)起,“辟地拓边”。“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⑦。按史书“代”即河北尉县一带,天镇为代之北边属“林胡”地域。今县北为阴山山脉,哪么长城经天镇而西去,  (今虽无遗存)是合乎情理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天镇仍为代郡延陵县,后废。关于长城修筑,在《史记·匈奴列传、蒙恬列传》等史籍中曾有记载。一般仍因赵规,并把部分燕、赵、秦等六国原有长城连接起来。有的被利用,有的被废异,或者另行修筑新的长城。天镇时为赵之北边,秦连长城是否与这里有关以及确切地点难以定论,有待于今后进一步考证。

    西汉时,由于和匈奴抗衡,使与匈奴对立局势最为显著,故汉代边塞之设置大都由此而起。早在秦时,匈奴退居于阴山之北。楚汉之际,中原纷乱,匈奴乘机南来,占据了大量土地。而天镇正处于雁门关外,,为“胡”人所占据。高后,文景之世,边警频传,烽火数起。武帝即位后“征代四夷,开地广境。北却匈奴,西逐诸羌”⑧。至于汉代长城修筑,主要在武帝以前。在天镇北部平远堡东1.5公里处,即与河北怀安县交界的一带就有一段早期长城遗迹和汉墓群⑨。该长城为南北向分布,土质较纯而硬呈碣色,夯层厚7—17厘米,夯窝呈圆形,布局甚密,直径约5厘米左右\深0.5厘米。在夯土层中及西侧遍布绳纹陶片及云纹瓦当等,推其时代为汉至北魏时期。此外,在前面说过的大营盘、平远堡北侧有一支早期长城痕迹,当地俗称“长城塄子”,其地段断断续续,高低不平,最高约4米。大部已夷为平地,但在数条纵向冲沟中视其断面,夯土层仍清晰可见。其内、外侧及夯土层中包含有很多粗绳纹陶片。夯土为深碣色,层厚7—15厘米;土质纯而硬,夯面平齐,夯打坚实,夯窝密布,其直径约4.3厘米左右;深0.2—0.5厘米。在大营盘村东头还横向排列有当地人称“头墩子”“二墩子”等几个墩台,残存高度约5米左右,从迹向观察,与该长城遗迹同处一条线上,同属一支。总之,从土质、土色、包含物分析,与附近的明代边墙在时代和构造上有很大区别,跟平远堡东侧的早期长城相比较也有差异,其时代相应早些。到了东汉,天镇为代郡当城县延陵乡。关于长城修筑据《后汉书,马援传》云:“明年(建武二十一年,即公元45年)秋,援乃将三千骑出高柳(今阳高),行雁门、代郡,上谷障塞” 雁门,代郡、上谷障率”者按张维华解释:“即指筑烽燧之谓”。当时为了防御匈奴、乌桓是有过修筑城障,在今新平堡西的马市口(俗称古城)就是一座汉代古城遗址,这里曾出土过东汉瓦当及大量汉代陶片,至今还可以看到城墙残迹和表露灰坑。另外,位于天镇县城西南的于八里村,也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

    北魏初,建都平城(大同),天镇地属畿内,与平城相距甚近,为重要戍守地。当时在这里曾设琦城,和堆城,石虎城、三会城,比那州城、罗亭,三会亭,托台亭(在一些史籍中记载道武帝置广牧县,实其地不在天镇)关于北魏长城修筑,“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丙戍(六月)发司、幽,定,冀四州。十万人筑畿上塞围,起上谷西至于河,广袤皆千里⑩”;天镇正处在“畿上塞围”之北边。又(泰常八年,即公元423年)  “正月,丙辰,……蠕蠕犯塞。二月戍辰,筑长城于长川之南,起自亦城,西至五原,延袤二千余里,备置戍卫”11寿鹏飞在《历代长城考》中,对北魏修筑长城有过这样叙述:  “畿上塞围”者,魏初都大同,大同之北泰常八年之筑,此城更包大同之南,为畿辅固本之计”。又王国良的《中国长城沿革考》考证:“这次所筑长城(泰常八年),可以断定东起于今察哈尔赤城县,西亘历东洋河之南,山西北边,直达今陕西神木无疑”。哪么,在天镇北端新平应该有北魏长城之筑。自北魏孝文帝太和中迁都洛阳后,最初改置恒州,旷废为塞外地,周齐之间突厥势力渐强,“凭陵屡及焉”(《方与纪要》)。所以北齐修筑长城极为重要。天保三年曾起城立戍,而后在天保六年(555年),修筑长城更具规模,“发夫一百八十万人筑长城,自幽州北夏口至恒州九百余里。关于此次修筑,王国良认为⑩:“这长城就是北魏泰常八年所筑东起赤城,西达五原的长城东段",他认为: (北齐长城) “从今山西离石县西北黄栌岭起(北齐西汾)北到朔县西废武州界之社于戍,折而向东,斜经大同西北之总秦戍,再向东行。入河北省界,至赤城……。”在乾隆十八年本《天镇县志》中也记载有:“迹在宣德兴和西即天成也”。由此看来,天镇在北齐时虽无建置,但修筑长城是经过这里的。

    唐代因与突厥连年争战,曾置天成军。唐初“亦被其患,后建军屯,以藩卫河东”⑩但无在此修筑长城之说。石晋时,天镇归其地于契丹,一度为云中县地。辽置天成县,属大同府,金改为天城县,仍属大同府;元初为宣德府天城县,中统三年(1262)改属兴和路。自五代至辽,金、元天镇为契丹、女真,蒙古所统治地区。特别是辽、金时,宋朝的统治一直没能达到这里。因此,自唐以后一直没有在这里修筑过长城。

    到了明代,实施卫所制,大修长城及沿边诸堡。洪武二十六年(1392)筑天城卫兼镇虏卫,属山西行都指挥使司,清军入关后,合二卫为一,改名为天镇卫,雍正三年(1725)改为天镇县。关于明代设卫修边,据《边防考》:((大同川原平衍,三面临边,多大举之冠,明初封代藩于此(代王朱桂),置大同五卫、阳和五卫、东胜五卫各五千六百人,以屯戍边。.又设大边,二边为汉捍蔽”  (阳和五卫即阳和、高山,天城,镇虏,蔚州,称大同迤东五卫)。自设天镇卫后,明朝又设山西烟墩,东路就是从天镇起。  “又设九边……,东起镇口台。西到偏关⑩”。镇口台,即今天镇新平堡东侧河北怀安县境北部,关于长城修筑:“正统二年(1437)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宣行事。……明年……(魏源)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⑩又在嘉靖年间(总督翁万达)  “屡疏请修筑边墙,议自大同东路阳和口至宣府西阳河,须帑银二十万,帝已许之,兵部挠其议,以大同旧有二边,不当复于边墙内筑墙。帝不听。乃自大同东路天城,阳和,开山口诸处为墙百二十八里,堡七,墩台百五十四”。“因十条上之,帝悉报许。乃请帑银六十万两,修大同西路,宣府东路边墙,凡八百里”。⑩

    在明代,由于鞑靼瓦刺蒙古族连年侵扰,屡次进犯,而天镇“卫当东路最冲”⑩为外族必窥之地,明王朝为了加强边防戍守,特别是“土木堡之变”“隆庆议和后,修筑边墙,加强戍守极为重要。在上述翁万达疏请修边,于嘉靖二十五年宣、大两府共筑长城(见第二部分“长城筑造与地形选择”中已详述)颇具规模。今存明边主要是此次所修。

    清军入关后,虽统一局面。无须边军撩望,但仍按旧制“令边军边民于农隙之时计工分段,通力合修”⑩,并且在一些关口置马市,关税等贸易经营,但其增修,加固增墩、设堡主要在是明代完成的。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