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国长城
  • 时间:2009-12-24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战国时期的长城是诸侯国家互防长城,规模较小,互不连贯。
        ①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据史料推测,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地处楚国都城的西北和东北面,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②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③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④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⑤韩国长城。韩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⑥秦国长城。秦自商鞅变法以后,在七国中政治和军事上占据优势,但秦北方的游牧民族东胡和楼烦,经常南下骚扰 ,因而秦在其北部边界修起长城作为防御。其位置,自今甘肃岷县(临洮)起,沿六盘山北走,止于黄河边。
        ⑦燕国长城。燕为防止北方东胡、林胡、楼烦等小国的侵扰和防备南方齐国的报复,修筑了北长城和易水长城两道长城。公元前290年,燕国沿燕山山脉修筑了北长城。约自今河北张家口东北,渡辽河到达古襄平(今辽阳)。这是战国时最后出现的一条长城。易水长城是对易水的堤防进行扩建而筑成的,用来防齐、赵,保卫燕国下都——易水城。大致自今河北易县的西南,达于文安之南。
        ⑧赵国长城。赵筑有南、北两道长城 。其中南长城又称漳滏长城,在赵国南境。主要为御魏而建 。漳、滏两水在今河北临漳、磁县境内,可见这段长城在漳水北岸,临漳、磁县一带。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