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报道称,万里长城正在遭受着来自自然和人为的双重摧残,除了八达岭、山海关之类的知名地方,许多野居的长城荒芜残败,无人管理,甚至被偷盗。
文章援引了2012年国家文物局的调查数据,数据显示,长城墙体保存状况总体堪忧,较好的比例只有不足10%,一般的只有约20%,消失的比例为30%。而早在2003年,长城已经登上全球100处最濒危遗址名单。
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杨阳说,“长城是我们最重要的历史古迹之一,千年的风霜没有摧毁它,绵延的战火没有摧毁它,却在和平的年代里被毁坏,殊为可惜,也不该如此”。
被和平破坏
数千年的中国文明,留下了无数的历史文物和古迹,而在所有历史的印记中,长城无疑是最重要的一个,在地理上,它蜿蜒万里,在历史中,它绵延千年,不仅矗立在中国的大地上,也矗立在中国人的文明史中。
长城并不是那么容易破坏的,但偏偏就被破坏了,杨阳说,“长城修建的很多,在古代很长的时间里,它是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分界线,也是长城内农业文明长期抵御北方游牧文明南下入侵的见证。早期的长城从战国开始修建,最初是各个诸侯国各自修建,后来秦朝将各国长城连接起来,就成了万里长城。不过早期的长城基本上已经消失了,今天人们看到了,大多都是明长城,一般以青砖为材料,容易保存,不易破坏,明长城经历过许多次战火,包括现代战争的洗礼,但都破坏不大,多数保留了下来。可惜的是,这些岁月和战火没有摧毁的长城,却在现在的和平时代大规模地毁坏了”。
现代化的发展本身在不断地摧毁着许多传统的遗留,但长城显然不在此列,杨阳说,“长城位于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上,大多建立在崇山峻岭之上,和现代的城市化建设没有什么冲突,不妨碍城市的扩大,甚至也不妨碍现代道路的建设,不存在被破坏的客观原因,但依旧被破坏了,这是尤为可惜的”。
破坏的原因,还在于文物保护的无力,杨阳说,“一方面文物保护机构缺乏保护意识,长城经过的很多地区都是不发达地区,如果能够开发出来,变成旅游资源,对于地方来说其实是有好处的,但各地的不作为,导致长城年久失修,自然坍塌,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当地的民众也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如果有一种有文化情怀的乡土意识,能够意识到,我们就住在长城脚下,这是我们独特的家园,就应该明白,破坏长城其实也是在破坏自己的家园,我想许多偷盗之类的就不会发生了,毕竟偷几块砖也不值什么钱”。
以维护之名去破坏更不可取
缺乏保护意识是一方面,放任不管,任其风化只是一种表现,还有另外一种表现,即以维护的态度去破坏,有时候,这比放任不管更值得警惕。
杨阳说,“有些经济发达的地方,他们确实会维修、维护文物古迹,但是他们缺乏文物维护的正确观念,不是去向专业人士咨询保护的方法,也不去请有资质的施工单位施工,而是干脆把旧的推倒,在废墟上面建一些全新的仿古建筑,这种仿古式的重建,其实也是对文物古迹的破坏。人们去看长城,看的是历史的沧桑,岁月的悠远,而不是去看一些假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