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穿越沧桑说边墙 ——武威长城之文化记忆
  • 时间:2014-7-29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横穿中国北方的崇山峻岭,是人类建筑史上罕见的军事防御工程,它以悠久的历史、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在中国历史上,长城不仅是规模宏大的军事防御体系,更是人类和平与文明的见证。绵延十万余里的万里长城,不仅反映了当时华夏文明的总体水平,也承载着中华民族追求和平的厚重记忆。长城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在我国长城分布地区,经过岁月的沉淀,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带,在保障各自文化一脉相承的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复合体的长城,几千年来始终是保障各民族友好往来的载体。

        穿越沧桑说边墙

        ——武威长城之文化记忆

        长城,秦称长城,汉称塞垣,明时称边墙。时至今日,武威百姓仍称长城为边墙。现在的古浪县北边,仍有一段长城称之为“胡家边”,当地就有“胡家边乡”。秦朝的长城并未筑至河西,但至今广为流传的民谣“秦始皇吃了烟,错打了胡家边”,即印证了边墙作为长城的俗称由来已久。

        武威是甘肃当之无愧的边墙大市,汉、明边墙覆盖全市一区三县,汉边墙长约376.8华里,占全省汉边墙3252华里的11.6%,明边墙长约862.5华里,为全省明边墙3476.6华里的24.8%

        盛夏时节,伫立在武威边墙之上,极目远望,感慨万千。武威边墙穿越历史沧桑,留下珍贵记忆。虽然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的悲壮征程已经在历史的烟尘中远去,但“万里长城永不倒”的民族情怀却延续至今,长城精神构筑孕育的独特文化形态,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葡萄酒城”积淀了丰厚底蕴,为做厚做实武威长城文化丰度增添了别样光彩。

        打造河西走廊文化生态区,武威的长城文化特色明显,地位突出。令人欣喜的是,进入“十三板块”的武威文物保护、大遗址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城乡文化一体发展、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等方面工作已全面展开。

        武威长城之古今变迁

        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举,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汉辟河西四郡后,汉武帝为保住河西,切断匈奴与羌族的联系,保证“丝绸之路”畅通,即开始修筑万里长城。

        汉、明长城可谓河西走廊的一大奇观。

        武威是西汉四郡中最东端的一个郡,是河西走廊的东大门,汉代长城和明代长城皆由武威东面和北面穿过。

        在武威境内沿沙漠边缘而筑的汉长城,东与古浪县境内圆墩子滩汉长城相接,沿红水河岸向西至九墩滩,总计100多公里,其中长城乡月城墩一段保存良好,残高6米,基宽2.5米,20余座烽燧现仍清晰可见。

        虽然明廷于洪武初年便开始经营武威地区的军事防务,但大规模地在这一带修筑长城,则是在明中、后期的嘉靖、隆庆、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朝廷为了巩固和加强军事战略要地武威,防御元朝残余势力的进攻,又在汉长城的基础上增修了百余里坚固的“边墙”,现在武威境内明长城大部分保存完好,境内长城约63公里。

        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改雍州为凉州,之后的历朝各代不同时期多沿用凉州之称。凉州素有“河西大都会”之称誉,系“扼塞险要”的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汉明两代都有在武威筑塞修边的历史过程。

        早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两次会师陇右,击败匈奴,“战取燕脂、祁连”,始设武威、酒泉二郡,下令修筑了自令居(永登)经武威至酒泉的边墙。武威地段的边墙,由永登武胜驿村入界,大体为东南——西北走向,在天祝藏族自治县境内99.4华里,古浪县137.7华里,凉州区110.3华里,民勤县29.4华里。汉边在武威按墙体和壕沟(壕堑)两种形式修筑,其中墙体约131.4华里,壕沟约245.4华里。汉边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绝大部分已经消失,但遗址尚存。

        汉唐之际,武威是河西地区军政要地和经济、文化中心,是我国西北地区仅次于长安城的最大古城。唐朝时,为对付吐番和突厥,在河西地区设立了河西节度使,其治所就在今天的武威。武威城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东段的武威绿洲之上,其西南为祁连山地,东北部长城以外是腾格里沙漠的一部分。流经武威境内的石羊河水系诸河发源于祁连山,主要靠祁连山雪水和部分雨水补给,是武威绿洲耕地灌溉的主要水源。武威南部和西部的草场也十分丰茂,自古即为难得的天然牧场。

        明朝修筑边墙的时间最长,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的276年里,明廷几乎没有停止过对边墙的修筑。其前期主要是在历代关塞的基础上连接维护和增建,中叶实施以守为主的“高筑墙”防御战略,逐渐修筑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起鸭绿江(丹东虎山)经武威腹地、西到嘉峪关的万里长城,后期防御重心东移,对边墙进行重建和改建。

        纵览武威明边,天祝境内一条,古浪境内三条,凉州区两条,民勤县两条。古浪境内除“旧边”和“新边”两条外,另有一条叫“胡家边”的边墙,筑于明正德年间,是当时朱元璋第十四子肃王朱愥为保其王府周边的食禄地而筑。西起自古浪大河东岸的方墩,与“旧边”相接,向北经土门镇下西湾、贾家后庄,到胡家边村转而向东,经土门镇新胜村、青石湾、闇门,在马圈旮旯处与“新边”相接,全长21.9华里。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