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厚的青砖拱形长廊、青石雕刻的排水槽、充满神秘感的箭窗……位于桥东区姚家庄镇东榆林村的威远台已经矗立600多年。近日,桥东区旅游文化体育局对姚家庄镇进行文物摸底调查时,发现了这个被村民称为“大楼”的墩台---威远台。经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初步勘察,根据其建筑形制推断,威远台属于明代建筑遗存。长城研究学者认为,它是我国现存的第三大明代长城墩台。目前,桥东区正在召集相关专家制定威远台的修缮和保护方案。
明代长城墩台深藏村落
近日,桥东区旅游文化体育局在对姚家庄镇进行文物摸底调查时,发现被东榆林村村民称为“大楼”的威远台,并委托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勘察。据桥东区旅游文化体育局局长孙志强介绍,明代正德年间的《宣府镇志·卷之二城堡》中提及了榆林屯东堡、榆林屯中堡、榆林屯西堡。另外该书《卷之三墩台》记载:“镇城腹里墩台二十三座,守瞭官军共该一百一十五员名”,其中写有“榆林海儿凹台(在城北三十里)”。清代乾隆八年《宣化府志》之《宣化县四境图》明确绘有榆林三堡,《中路塞垣图》也绘有“海儿凹台”。在《宣化县新志》中记载着,榆林堡,西北,三十里。根据这些史料记载,并结合现场勘察分析,威远台应为明代宣府镇镇城所辖的腹里墩台---榆林海儿凹台,即威远台。经对威远台楼体初步勘察,未发现二次修缮痕迹,初步断定威远台为明代原迹。
《万里长城》杂志曾刊登研究长城的学者严欣强撰写的《实看宣府现存最大的敌楼》一文中说:“就是在明万里长城中,笔者个人认为,若说最大的楼台,陕西榆林的镇北台为冠,山西河曲的护城楼为二,张家口东榆林村的大敌楼就算貌不惊人,缺少魅力,但其宽胖仍可拿全国第三。”
建筑形制精美的威远台
威远台位于姚家庄镇东榆林村中心,威远台的专业名称为“围堡式空心墩台”。威远台的南半部分有一圈围墙,围墙的高度约7米,围墙中间有一个砖堡门,砖堡门的高度约2米。据当地人介绍,砖堡门上曾刻有繁体字“威远台”,但由于历史原因,威远台三字被覆盖并画上了其它图案。
砖堡门的门洞内有2扇铁皮木门,堡门内侧上方有石匾一块,字迹已模糊难辨。院内三面铺房,北房5间,东房5间,西房4间,均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现在大部分已经坍塌。沿院内东房条石台阶可登上威远台内。威远台及围墙虽然历经600多年的风雨剥蚀,但主体建筑完整,内部多向筒券组合结构保存完好,楼顶坚实。
威远台的平面呈矩形,剖面呈梯形。底部长19.5米,顶部长19米,宽19米,高11.2米。呈梯形状,下为条石基础,上为青砖包砌。建筑形制为单体砖砌空心敌台,内部结构为“田”字券形制,即中心为“十”字形券室,四周为“回”字形回廊。台室内部为青砖拱形结构。东墙辟一门,门框为石质,四周墙壁各辟6个箭窗。在“十”字形券室的南北向券壁上均设有小券门,内设四个小券室。台内东南角有砖砌台阶通向楼顶。据当地人介绍说,威远台的内部结构属于三街六巷式,其总占地面积为110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