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长城在地处中国地理中心的甘肃省的历史存在,长城对甘肃文化的深远影响,都是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笔者试就这方面作一些探索,以求识家指正。
一、长城在甘肃境内的历史存在
今甘肃境内,历代所筑长城,自战国魏至明,工程浩大,且颇具影响的,至少在六条以上。
一曰战国魏长城。此条长城在今甘肃东部庆阳地区之正宁、宁县合水县境内,乃战国时魏国为“界秦”、“界戎”(义渠戎)而筑的长城。一般认为,中国的古长城,始建于战国时期,此条战国魏长城可算是今甘肃境内最早的一条长城了。据《史记?秦本纪》载,战国时,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楚、魏与秦接界,魏筑长城自郑滨洛以北,有上郡。”《史记正义》对此注云:“魏与秦接界,南自华州郑县(今陕西华阴一带),西北过渭水,滨洛水东岸,自北至上郡富州之地,皆筑长城以界秦境”;“魏筑长城自郑滨洛,北达银州(今陕西米脂县西北)”。《史记?魏世家》亦载,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年),“魏尽入郡于秦。”《括地志》对此注云:“魏筑长城界秦,自华州郑县以北,滨洛至庆州洛源县白於山”(今甘肃庆阳地区华池县北,陕西吴旗县境,即今横山)。又据《史记?匈奴传》云,韩、赵、魏三家分晋后,“魏有河西、上郡、以与戎界边。其后义渠之戎筑城廓以自守,而秦稍蚕食”。根据这些史载及庆阳地区方志记载,笔者经多方论证及实地考察,终于弄清了此条战国魏长城在今甘肃庆阳地区正宁、宁县、合水县过境的遗址,终于使这条鲜为人知的长城,大白于天下。此条战国魏长城在庆阳地区正宁、宁县、合水县过境总长约200公里,其修筑特点是以依自然地形或河旁、沟边堑削和筑墩台为主,夯筑很少见。这是由当时的生产水平和“界边”的需要而形成的。加之,魏襄王七年,“魏尽入上郡于秦”后,对此条已属自己境内的“界墙”,一律采取“夷云险阻”的态度;特别是秦统一天下后,“隳坏”原六国时国与国之间的城墙,使天下再无阻隔。所以,今之战国魏长城的遗址,就更加难于辨认了。
二曰战国秦长城,此条长城乃战国秦昭王在公元前272年灭义渠戎国(其国都在庆阳地区宁县西北焦村乡西沟村,即秦北地郡治义渠)之后,秦有了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之长城。此长城在甘肃境内,西起古临洮(今岷县一带),经今之甘肃定西地区临洮、渭源、陇西、通渭四县,平凉地区的静宁县;然后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西吉、固原、彭阳三县过后;又经甘肃庆阳地区的镇原、环县、华池三县,进入陕北吴旗、靖边等县向东北云,至今内蒙古的十二连城。在甘肃境内共经三个地区八个县,共长约一千余公里(含今宁夏内的75公里)。以往史家将此战国秦昭王就始建的长城,说成是秦始皇所建长城,是不够妥当的。战国时,秦日益强盛,时有争霸的趋势,力图东进,统一天下,所以,在其与东面邻国之间,没有修筑长城的必要。但在秦之西与北境地区,因与戎和匈奴接界,匈奴奴隶主贵州不时南下骚扰,这不仅对秦国内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有很大的威胁,而且对其统一天下的雄图亦极为不利。特别是与战国秦北界相邻的义渠戎国,不仅能“筑廓以自守”,而且参与中原诸国与秦合纵连横之争,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能与强秦抗衡的主要力量,逼使秦国不得不采取“怀柔”策略。在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一说270年)灭了义渠国之后,立即在原义渠所领之地设北地郡,并把郡治设在原义渠国都所在地义渠。同时,秦昭王乘胜追击,在其西界和北界,修筑防御性的长城,此后,秦再无后顾之忧,就较放心地与东方才国争雄了。此条西起甘肃临洮,东出今甘肃华池的战国秦长城,修筑方法与战国魏长城大不一样。战国魏长城主要是沿河旁、沟边堑削,而战国秦长城则是沿分水岭修筑,以夯筑为主。城墙居高临下,烽墩遥相呼应。视野开阔,气势雄伟。笔者曾于1960年,在今陇西县北的德兴、福星、云田一带;1966年,在今镇原县武沟、马渠、三岔一带;1986年冬,在今环县半个城、城西川、环县城等地,看过战国秦长城的城墙、烽墩等遗址,使人不得不赞叹其工程之宏,匠心之慧。走分水岭地带,易守御而节戍卒,且将一切有利于防御的大小制高点均包括在内侧。此旷世之工程,施工前一定置勘察;有规范化的技术要求。
三曰秦长城。秦长城即秦始皇统一后,在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令蒙将兵三十万,北伐匈奴,并“起临洮属之辽东,城堑万余里”,号曰“秦始皇万里长城”。此长城,实际上是在原战国秦长城的基础上“缮修”的。虽是“缮修”,但也不排除个别区段新筑的可能性。这一点,除见于史载外,《庆阳府志》、《环州志》亦有记载:环县,“古为极边之地,长城在其北一里许”。“长城在县治北二里,秦将蒙恬筑有古墩二,其一倾。”
四曰汉长城。汉筑长城,较之秦筑长城,更有所发展,不仅筑内长城,而且还筑外长城,总长约两万里,是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一个朝代。汉花此大气力筑长城,除了军事上防御之外,汉西部的长城还起着开发西域屯田,保护通往中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的作用。在今甘肃境内的汉长城,就是即起军事防御作用,又起开发西域屯田,保护“丝绸之路”畅通作用的长城。据史志记载与实地的遗址考察证实,汉甘肃境内的长城,西从今新疆罗布泊到甘肃郭煌县玉门关以南,沿疏勒河南岸进入安西县,然后向东到金塔县境。在金塔县,长城分北、南两路。北路沿额济纳河北上,南到内蒙古的居延海;南路从金塔东南行,经高台、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等县市境内,直到永登西(古令居)。此呈“丁字状”的汉长城,因主要在河西走廊区域,史称“河西走廊长城”。此长城是汉武帝花了不到二十年时间相继修成的。据《史记?大宛列传》云:“汉始筑,令居(今永登县境)以西。初置酒泉郡,以通西北国”。这是指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武帝令骠骑将军霍云病出陇西,击破匈奴。匈奴的昆邪王杀休屠王,遂率四万人来降。武帝即在河西地区置武威、酒泉两郡,于是开始了从令居向西去长城的建筑。《史记?大宛列传》又云: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令从骠候赵破奴破匈奴,“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关矣”。此年又完成了张掖、敦煌两郡的建置。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又从玉门以西,“列亭障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同时,汉武帝时,还在河西西部地区,修筑了不少长城支线,如玉门关到阳关;阳关到党河品;马迷兔到湾窑等。汉武帝的大将越充国在他的《屯田奏》中说:“自郭煌至辽东,一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可见长城工程之浩大。汉长城改进与发展了秦以前长城的布局,长城、亭障、烽堠、列城等同时修筑,使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都有相连的堡垒、烽火台、方城,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而有效的防御体系。这对于汉王朝的巩固,对于西北领土和中原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安定等的保障,都起了积极的作用。《汉书?匈奴传》说:“是时,汉边郡烽火堆望严明,匈奴为边寇者少利”;“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了。如今,汉代长城、亭障、烽堠、列城的遗址,在我国的新疆、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省区都有遗留。在甘肃河西地区呈丁字形的,共长城1300多公里的长城区内,断垣残壁则是随处可见。据1988年人民日报出版的《陇原物华》称:乌鞘岭一段,玉门关在湾一段至今保存完好。考察时尚有三米以上的城墙,墙基宽三米,墙顶宽一米多;今甘肃北蒙古自治县的石包城一带,用黄土板筑的汉长城,每隔10多厘米,夹有一层芒苇、红柳等作为防碱夹层,对长城起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在玉门关三公里处,有一个叫当谷的烽燧,保存很好,在烽火台下的汉代积薪,也完整保存下来了。至于列城,今河西很多名城,如阳关、玉门关、嘉峪关(汉玉门石障)、沙州古城(今敦煌)、大方盘城(汉仓廪)等等都系汉代始建。这些胜迹,给我们留下了无言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