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岭村北侧的路边,一位工人躲在管道里乘凉。在那里,西气东输的管线与长城并行着一路向西。
“我们村南面的这段长城是明代修的,过去往北是蒙古人控制,南侧是祁连山,在此建长城估计就是想控制这片森林和草原。”
甘肃古浪县直滩乡大岭村,王万千老人在村头一处小水洼里打水,水是从村南长城后面的祁连山流来的,这水养育了这里的祖祖辈辈,但如今流下来的水越来越少,附近已经很难种地,这个长城脚下曾经人丁兴旺的村子如今只剩几户人家,留守的都是不愿离开故土的老人。
王万千和老伴儿不愿在城里住,一有闲暇时间,儿子儿媳就会开车回来陪父母。
四口人在一起时,王家也是大岭村人气最旺的一家。
甘肃境内有秦、汉、明长城一千多公里,长城在古浪县由张家梁村向西,经大岭、石坡等村至裴家营,由裴家营继续向西过大景后转西偏北方向,之后分为南北两支,一支向西北方向经武威等地至嘉峪关;一支向东南方向复入古浪县境至兰州。大岭村这段长城城墙为夯土结构,虽损毁较为严重,但其遗址基本连贯。而在这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城墙下,无数村落逐渐人去村空,与成为遗迹的长城融为一体,成为遗迹的一部分。
王万千的儿子在院子里鼓捣电视天线,好让父母平时能看电视消遣
王万千说不清楚祖上多少辈开始居住在这里,但可以确定的是,村子的生命将在他这辈子终结。村里人大多去了能够引黄灌溉的移民新村,曾经有数十户人家的村子现在只剩下几间房还会冒出炊烟,放羊时羊群的叫声是这里最热闹的声音。王万千的儿子和儿媳在景泰县城买了房,但上了岁数的老人总是留恋故土,在城里住不惯。儿子儿媳开出租车,时常会开车回来,陪老两口做顿饭,聊聊天。
今年开始,总投资1500万元的古浪县明长城墙体、烽燧遗址一期抢险加固工程项目开始实施,计划对该县9.3公里的明长城进行加固维修,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可在长城脚下,大量与长城一同经历风雨的自然村落正在逐渐消失,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剧与故土难离的村民逐渐老去,那些承载着历史的长城村落也逐步与长城遗迹融为一体,渐渐被人们遗忘。
(来源:北京晚报 白继开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