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前人的成果,我为长城做出的定义是:
长城是中国古代以军事防御为目的,由绵亘的一道或多道墙体及配套的关隘、城堡、烽燧等,构成具有纵深的军事防御体系。
长城本身具有整体性、结构性和层次性的特点,其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具有相互维系而构成整个有机整体的力量。长城整体的防御系统是由主系统和多个子系统所构成,但长城的功能并不等于各子系统在孤立状态下功能的总和。
长城从本质上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因为长城作为防御体系,首先要和进攻的一方构成联系,其次要与周围环境如地形、耕地、水源构成联系,更重要的是要与前方、后方的社会要素构成联系。这种联系的表现形式,是长城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历史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诸要素。
长城在中国历史上作为军事斗争的产物和永久性防御工程出现。以长达千里甚至万里以上的城墙为线,以关隘为支撑点,点线结合、纵深梯次相贯,加上烽燧、道路及各种附属设施的配合,组成了巨型防御体系。这一巨型防御体系由绵延伸展的一道或多道不封闭的城墙,一重或多重关堡,以及沿长城密布的烽燧、道路、各种附属设施,巧妙借助天然险阻共同组成。
除春秋战国诸侯国相互防御的长城之外,其余朝代长城的修筑基本上是定居的农耕民族政权为防御游牧民族政权而修建。长城修筑在农耕与游牧民族的交错地区,长城内外的各民族不管是以和平往来的形式还是以战争的形式进行交流,都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对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与融合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长城最主要的部分由中原王朝修建,少部分由入主中原的游牧民族或渔猎民族修筑。本文中提及的中原王朝,就是指历史上统一了黄河、长江、珠江流域全部或其中一部分而未能真正统一蒙古高原的王朝。秦、西汉、东汉、隋、明等均属中原王朝。这些王朝曾经为统一草原地区做出过巨大的努力,甚至曾经夺得西辽河流域、河套地区、河西走廊等蒙古高原向中原的过渡地带,但始终未曾统一蒙古高原。
中原和草原地区政权处于分裂对峙状态下,定居的农耕民族政权沿着传统的农牧交错地带修筑长城,防御游牧民族的南下侵扰。“在中华民族同时存在多个政权的分裂时期,各个政权的统治者都视自己控制的政权为中国的一部分,古长城也作为彼此设防的军事工程而存在。”[4]
姚有志:《从古长城看中原王朝的防务特征》,《军事历史》,1995年第1期,第34页。(来源:董耀会新浪博客http://t.cn/z8Zm9S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