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尹成武纯粹是个偶然。那是8月初的一天。 早就听说,在山阴县城南40公里处有一座千年古城——旧广武。到了才发现,在旧广武古城边有个一字之差的村落——新广武。 作为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一座辽代古城,旧广武有着完整的城墙;新广武虽然没有完整的城墙,但村里古老的长城关楼以及随处可见的古长城遗迹都给了我一种无言的暗示:这个村落同旧广武一样非同寻常。 晚上,我住在了新广武村边的“长城商务酒店”。临走的时候,我又向土生土长的老板娘打听起古长城的故事。54岁的老板娘说,不但自己不清楚,就是她的公婆辈老人也说不清楚。可能感觉到了我的失望,热情的老板娘给我推荐了一个人,说这个人是他们村最有文化、懂得最多的人。此人便是尹成武。 我的价值观:没有固定的编制,没有丰厚的报酬,甚至不是一个正式的文物工作者,这些我都不在乎,但村民因无知损坏了文物,摄制组拍片熏黑了城墙,我会难过,我会遗憾,我会心痛。 1 父亲说:日本人曾在长城上修碉堡。农民们从长城上拆墙砖修地道。 尹成武,55岁,长城脚下文物管理员。 初见尹成武,并不知道他是文物管理员,但其关于新、旧广武城有板有眼的讲述,使我不得不刮目相看。仔细一问,才知道尹成武是基层文物管理员,守护古长城34年。这个和古长城厮守了34年的男人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 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小时候的尹成武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当听父亲说,村子周围那些像蛇一样蜿蜒盘旋的“长城”是用来打仗的时候,尹成武便对“长城”产生了一种说不清楚的向往和好奇。“这些没有枪、没有炮、光秃秃的土墙怎么就可以打仗呢?”尹成武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父亲的话,我百思不得其解。” 在父亲的讲述里,村子周边的长城不但非常完整,而且村里曾有龙王庙、财神庙、城隍庙等24座庙宇。这和尹成武看到的现状“时断时续的长城、整个村里仅存一座庙宇”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完整的长城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那23座庙宇去哪里了?从父亲依稀可辨的回忆中,尹成武得知,23座庙宇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古长城先后毁于抗日战争时期和文化大革命后期。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在长城上修碉堡;文化大革命后期,为响应“备战备荒”的号召,农民们从长城上拆墙砖修地道……父亲口述的历史在尹成武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一刻也闲不下来的尹成武,一边蹲在老屋的院子里拔草,一边无限怀念地对我说:“可以说,我是听着父亲的故事长大的。” 1979年,为了对文物进行更好的管理和保护,省文物局想在村里物色一位文物保护员,条件是有文化、对文物有热爱。高中毕业的尹成武作为不二人选被村里推荐到了省文物局。从此,尹成武与古长城结下了不解之缘。 2 靠着一把卷尺、一根米绳,一米一米量完了山阴境内的古长城。 作为第一个专职长城保护员,尹成武先后参加了第一次、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说起1980年7月开始进行的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尹成武记忆犹新。就是在这次普查中,他同一位村民,靠着一部3米高的自制木梯子、一把20米长的卷尺、一根50米长的米绳,一米一米地量完了山阴县内所有的古长城。不夸张地说,目前公开资料上引用的关于山阴县境内长城的数字全部出自于他的这次统计。 资料显示,从新广武至猴儿岭的这段长城是我国万里长城上最长的一段原汁原味的古长城,也是明长城中较为险要的一段。就是这段短短5公里长的长城,尹成武整整测量了20多天。说到长度,我注意到一个细节,在尹成武给我提供的手写的、落款日期为1982年1月5日的原始普查记录上,这段长城的长度为5033米,这和很多资料上显示的5030米有3米之差,其精益求精的精神由此可见一斑。 其实,需要精确的岂止是长城的长度?在另一份落款为1980年8月6日的手写资料上,记者看到这样一组数字,“敌楼:长12m,宽11.8m,高11.5m;马面:长10.7m,宽9.7m,高8.5m;长砖:长39cm,宽20cm,高8cm”这些精确到米甚至厘米。 回忆起当年测量的情形,尹成武说:“当年测量的时候是夏天,山上的雨常常是说下就下,记得有一次,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爬上山顶上的一座敌楼,刚搭好梯子,还没有来得及爬上去,大雨就哗啦啦地下来了,淋了一身雨不说,还摔了一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