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定义是使用判断性的语言逻辑形式,确定对古代长城的认识行为。给长城做出一个概念的界定是必须要做的事情,为长城做出定义的目的是加强对长城概念的理解,是为了更好的开展长城保护和研究工作。通过历史比较分析论证的方法,对长城作较为深入的研究之后,就会发现以往对长城定义的争论有些是把事情复杂化了。
给长城下定义,首先要界定长城属于何类事物。长城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这一点毫无歧异。顾炎武在分析长城产生的原因时讲“至于战国,井田始废,而车变为骑。于是寇钞易而防守难,不得已有长城之筑”[1]。第二步要找出长城作为军事防御工程,与同样是用于军事防御目的之其他工程的本质区别,有了这样的判断,就可以将长城从有关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区别开来。
长城与其他军事防御工程的本质区别有两个:第一个是长城防御体系的主体,由连绵的墙体所构成,这就是长城的“长”。第二个是长城防御体系有防御的纵深,也就是说长城不仅仅是一道墙。长城防御体系是由关隘、城堡、烽燧等,与延绵的墙体相互联系,按特定结构方式组合而成,具有完整防御功能的有机整体。
很多专家学者和教科书及工具书,在给长城下定义时都包含了长城墙体的长和用于军事防御目的这两点。《汉语大词典》长城词条下的解释是:“长城,供防御用的绵亘不绝的城墙。”[2]“绵亘不绝的城墙”是讲长城墙体的本质特征,“供防御用”讲的是修建长城的目的。《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基本明确得指出了长城作用和物质特征。但以往对长城的理解,相对忽略了长城防御具有较大纵深这个特点。
在许多专家学者对长城作出的定义中,侯仁之先生从军事防御工程角度对长城的定义,最接近长城的上述本质。侯先生的定义是:“长城是针对相对固定的作战对象,按照统一的战略,以人工筑城方式加强与改造即定战场,而形成的一种绵亘万里,点阵结合,纵横梯次的巨型坚固设防体系。”[3]
[1]《日知录》卷31,《长城》。
[2]《汉语大词典》第11册, 北京: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第592页。
[3]《长城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34页
(来源:董耀会新浪博客http://t.cn/z8Zm9S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