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晓峰:寻找北京最古老的长城
  • 时间:2013-7-25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在北京北部的崇山峻岭之中,巍峨的明长城蜿蜒而过,早已成为北京最知名的古迹之一。在这些山岭中,还有一道与一般所见明长城明显不同的长城遗址,尽管只有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低矮,有的已经垮塌,仍然蜿蜒分布于一些山岭之上。这些古老的长城遗址——北齐长城,就像北京的一个秘密,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

      2004年,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56岁的唐晓峰决心揭开这个秘密。在四五年的时间里,唐晓峰和同事、学生一起,数十次深入北京北部山区,用双脚一点点找到、丈量了古长城遗址,并确认其始建于北齐,是北京境内最古老的长城。

      唐晓峰对本刊记者说:“北京的北齐长城,长期没有人认真过问。这是离大都市如此之近的一个秘密,就像一个谜一样,藏在山上,无声无息地存在了一千多年。”

      在北齐长城调查接近结束的时候,唐晓峰的膝盖因常年爬山出了问题,留下了不可恢复的损伤,但他说:“我喜欢爬山,登高之后,不仅看到单纯的自然风光,眼前还有一个古老的伟大遗迹,那种感受真是难忘!”

      揭开北齐长城之谜

      1975年,唐晓峰从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到内蒙古大学工作。次年,他接到了第一个正式的考古工作,考察阴山一带的长城。从此,长城历史成为他特别关注的题目。

      1978年,唐晓峰回到北大攻读硕士研究生,后留校任教。上世纪80年代到美国留学,90年代回到北大。在工作中,神秘的北齐长城进入了唐晓峰的视野。

      “历史文献中早有记载,北京境内有北齐长城。”唐晓峰说,“但是,北齐长城在哪里有?什么样?现在还能不能看到?这些问题一直在我心里。”

      2004年,唐晓峰主持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第三集)的工作,再一次注意到北京北部山区的古长城遗址。“北京的古长城遗址,是编绘《北京历史地图集》的工作中不能回避的一部分,这是一个重要的地理事物,应该标明出来。”唐晓峰说。

      唐晓峰了解到,北京密云县退休教师张伯丞曾踏查过密云古北口一带的古长城遗址,称其为北齐长城遗址。张伯丞引述了《北齐书》中的简略记载,只是没有提出更多的历史证据。

      “我们到这位张老师家里拜访他。他当时已经70岁了,还是立刻决定带我们到山上去。在张老师带我们去的地方并没有看见明确的长城遗址。后来,我们在公路另一侧的山上终于看见了古长城遗址,非常清楚。这是我们和北齐长城的第一次见面。”唐晓峰与同事们又陆续找到了一些线索。在北京市昌平区北西岭,古代由北京小平原通往怀来延庆盆地的道路由此而过,有人在垭口处立了一块文物标志牌,牌上写着“古长城遗址”。

      “从公路上看,附近并没有什么高大雄伟的长城遗迹,这是什么古长城遗址呢?我们爬上山去,翻过一个山梁,果然发现了一条碎石垄,长城遗址就显现出来了。”唐晓峰说,“这样古老的长城遗迹在山下是看不见的,必须要登上山顶才会看到。我们相信,北京的山上一定还有很多类似的长城遗址。我们决定一个区县、一个区县地找,一点一点找到这些长城遗迹。”

      “半业余”调查研究

      北齐长城调查并不属于《北京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的一部分,凭借对北京的热爱和对长城调查的热情,唐晓峰带上参与《北京历史地图集》编绘工作的老师和同学,开始了北齐长城调查这项“半业余”研究。

      唐晓峰说:“我带同学们出去,就算郊游。一说爬山,大家都高兴极了。也没有什么钱,没有劳务费,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派车把我们师生送到山脚下,然后大家就爬山。学生们以玩儿的成分居多,但我们几位老师真的在寻找北齐长城。”

      每次野外调查,唐晓峰和同事岳升阳、尹钧科、俞美尔等,还有学生,少则五六人,多则二十几人。他们当天往返于北京市区和北部山区,带着简单的皮尺、相机,到公路沿线的山下、村子里找到当地居民,询问哪里有类似的遗址,然后爬山寻找。“山上都没有路,也没有向导。爬上去之后,如果发现了长城,就沿着长城继续走,走到不能走为止。这个山头没有长城,就换个山头。”

      渐渐地,考察小组将每次调查测量的古长城遗址在地图上连接起来,构成了北京境内北齐长城的分布图。

      北齐长城与明长城的走向有同有异,有的地段重合在一起,有的地方又分开。在北京的司马台,唐晓峰看见高大雄伟的明长城自东边延伸而来,经过一个山谷后,向西有两条山脊,偏北的山脊上,延续着高大的明长城,在南侧与之平行的另一条山脊上,唐晓峰发现了一道非常残破的北齐长城遗迹。

      走在北齐长城遗迹上,唐晓峰看到不远处司马台明长城上的游客。“他们很豪迈。但我们走在北齐长城上,觉得比他们还豪迈。”唐晓峰说,“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好汉在我们这一边。我们所站的地方,是那道明长城的祖先,比明长城还要早八九百年。”

      还原北京长城的全貌

      在最后一两次野外调查的时候,唐晓峰感觉到了膝盖的不适。“当时兴冲冲地爬山,但爬山爬多了,膝盖就有了损伤,有一种酸疼发软的感觉,没有支持的力量,爬不上去了。”

      尽管没有进行正式的考古发掘,唐晓峰和他的团队还是在古长城遗址附近发现了散落的古代遗物,它们成为确定古长城修建年代的有力证据。

      在北西岭一带的长城遗址边,考察小组看到有古代的砖瓦散落地上,有的半掩在土里。把瓦片捡起来,发现正是北朝时期北方部分地区流行的指捏纹瓦。在随后的古长城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这种瓦片。“这个证据太难得了,也太重要了!”唐晓峰说,“在长城遗址的多处城堡中发现特征一致的瓦,表明这些瓦与长城有内在联系。又由于这些城堡在后代多已废弃,文化遗物时代单一,因此瓦的年代可以用来确定长城的年代。我们找到了破解这些长城年代的钥匙,初步解决了长久以来没有解决的问题。”

      在华北东北部,历史上主要有过三次修筑长城的高潮,第一次是战国燕、秦时期,第二次是北朝晚期,第三次是明代。燕、秦的长城,方位靠北,不在今北京境内。北朝时期的北齐于天保年间(公元550-559年)创修新线长城,经过今天的北京地区。北周、隋时期曾不同程度地修缮利用过北齐长城。明朝又利用了大部分北齐长城的基础,进行大规模改建。
     “北齐长城是燕山南部地带修建长城的首创,体现了新的军事地理战略。明长城是对北齐长城的继承。认识明长城,要从认识北齐长城开始。北齐长城和明长城结合起来,才是北京长城的全貌。”
      “看到不同时代的长城遗址在燕山上交错蜿蜒,就好像历史被叠加在一起,那种差异和对比,令人感到长城本来有着一个活的、生动的历史。”他说。


                                                      (来源:《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韩冰/文)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