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朝与藏、蒙民族的茶马互市和互市
明朝出于边防需求,每年必须得到大批马匹。于是明朝承袭唐宋的做法,继续同西北产马的少数民族实行茶马市易。明代的茶叶贸易始终与马政、边政紧密联系在一起。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在陕西、四川产茶地方设茶课司,立仓贮藏茶叶。五年,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茶马司,以后陆续增设洮州、河州、甘州、庄浪诸茶马司,管理以茶易马事务。茶马互市是明朝的一项长期的既定国策,同时也是同蒙、藏少数民族经济贸易交流的一种形式。茶马互市体现了明朝与蒙、藏民族在政治上的一种隶属关系和经济上互通有无。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鉴于秦州茶马司远离牧区,纳马酬茶不便,于是从长兴侯耿炳文之请,改为西宁茶马司,其机构设在西宁卫城北大街,纳马地点在镇海堡,即今天湟中县通海地区。明穆宗隆庆五年,令甘州茶马司仿洮、河、西宁之例,每年六月开市,以茶易马。此后茶马互市的重点由藏族转为蒙古族。明神宗万历前期,在西海蒙古的强烈要求下,明廷在扁都口洪水堡还开放了互市。准许蒙古各部每年到彼地进行贸易。
明朝茶马互市贸易的对象主要是“番”,番族主要指藏族,此外包括撒里畏兀儿、撒拉、土族等。明朝与西海蒙古也实行过马市贸易,但一般不以茶易马,为的是防止蒙古贵族得茶后操纵番族,妨碍明廷“以茶御番”的国策。
茶马互市的效果良好,其基本意图是贯彻“以茶御番”政策,通过给各藏族部落销售茶叶,以换取明朝作战所需的大量战马,以羁縻和笼络各藏族部落,使各藏族部落成为明代边防的藩篱,增强了明朝的国防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