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海省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历史作用等有关问题
  • 时间:2013-7-23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一、青海省明代长城修筑的背景、过程、历史作用

     

    背景:

    明代中后期青海境内长城修筑的历史背景即长城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功能,它基本上是围绕明西宁卫城。从北、西、南三面构成拱形防御功能,其主要用意是防御西海蒙古扰边。乐都境内的边壕(长城)其主要意图是防御北山地区各藏族部落对乐都县城及高庙等川水地带的大肆掠夺而修筑的。

       
    过程:
       
    青海明代长城修建的时间据杨应琚《西宁府新志》记载,从明世宗嘉靖(丙午年)二十五年(1546年)开始,由西宁兵备副使王继芳、周京等修筑,至明神宗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副将达云、同知龙赝、通判高第进行了修缮和增筑,历时达50年之久。清代顺治苏铣撰修的《西宁志》对于青海明代长城的修筑情况说明十分明确。其中互助县麦燕川至大通县东峡地区黑松林峡长城50余里修建时间最早,是由西宁兵备副便王继芳、周京以及守备薛卿等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最早修筑的。其后陆续修筑了撒儿山口和北石峡口两段,长度均为二十里。明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由都御史石茂华议行,兵备副使周京督修完成的哈拉直沟边壕长500丈。从隆庆六年(1572年)至万历二年(1574年),西宁卫续修北川、南川、西川长城为大规模修筑阶段。其中大通县、互助县、乐都县、湟中县境内的长城基本上修筑于这一时期。西宁卫(边墙)长城基本框架已经形成,为西宁卫长城修筑的第二个阶段。包括:(1)南川桦林坡至西川哈尔卜山段:长12697丈;(2)沙塘川西石峡至插巴峡段,长2691丈;(3)娘娘山至大坂山段,长4433丈;(4)碾伯、冰沟、巴暖、三川、土官沟各段长26871丈。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湟中三捷后,西海蒙古势衰。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西宁兵备副使刘敏宽、副将达云、同知龙赝、通判高第等人“遍历荒度,增筑广堑”,最后兴修了西石峡口到娘娘山南麓的长城,使西宁卫北部与西南部边墙最后全部连续了起来。

     

    历史作用:
       
    青海明代长城修筑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卫功能。它有效地抵御了东蒙古鞑靼部从西宁卫北川、南川和西川对西宁及其周边地区的袭扰,对于确保明廷西部边陲地区的安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