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境内长城相关的历史人物
历史上与长城有关的人物举不胜举,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修筑长城,或防守长城,或以长城之险抵御外族侵略,均做出过值得铭记的历史贡献。本文所辑仅限与迁西境内长城密切相干的人物。
1.高洋。字子进(529—559年),南北朝时北齐第一个皇帝。原籍河北景县,从其曾祖父迁居怀朔镇(今内蒙古包头附近)。武定八年(550年)任东魏丞相,大权独揽,后代东魏称帝,建立北齐,改元天保。在位十年,国力渐强,多次向外扩张。天保三年(552年)亲讨库莫奚,获杂畜十余万;天保四年(553年)大败契丹,俘虏10万;天保五年(554年)击败山胡;天保七年(556年)疆土扩至淮南,最终与陈朝划长江为界。为加强北方防御,天保五年(554年)曾亲自考察山川形势,六年(555年)征发180万人修筑自幽州北夏口(今居庸关)至恒州(今山西大同)的长城900余里,七年(556年)又筑西河总秦戍(今山西大同)东至于渤海的长城3,000余里。其中,天保七年的这次修筑,含今迁西境内长城,距今1,400多年。
2.斛律羡。字丰乐(?—572年),南北朝时北齐名将,朔州(今山西朔县)人,高车族,斛律金之子。少年机警,尤善骑射。北齐河清三年(564年),负责幽、安、平、南、兆营、东燕6州军事,任幽州刺史。因北方诸族屡犯边界,奉北齐武成帝之命大修长城,自库堆戍(北京以西)以东至海(含今迁西境),顺山蜿蜒2,000余里。其间,凡险要之处,或堑山筑城,或断谷起障,并置防所50余处。又引水灌田,使边储丰足。同年秋,突厥十余万犯境,见斛律羡军威严整,不战而走。天统元年(565年)夏五月,突厥木汗遣使入朝,自此朝贡不绝,北齐帝下诏升斛律羡为行台仆射,天统四年(568年)又升行台尚书令,封高城县侯,武平元年(570年)加骠骑大将军,当年秋进爵荆山郡王。武平三年(572年)七月,兄斛律光因谗言被诛,斛律羡受株连而死。历事北齐数帝,以谨慎耿直著称。
3.徐达。字天德(1332—1385年),明开国大将,濠州(今安徽凤阳)人。出身农家,少时与朱元璋为友。至正十三年(1353年)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智勇超群,位在诸将之上。至元十五年(1278年)随朱元璋渡江,克采石,取太平(今安徽当涂),下集庆(今南京),继又攻占镇江(今属江苏)等地,战功卓著,升淮兴翼统军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领兵东进,屡败吴王张士诚。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秋,在鄱阳湖作战中打败号称60万的陈友谅军。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因功升中书省左相国。次年(1365年),以大将军率师出征,占淮东,平浙西,连战皆捷。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围攻平江(今江苏苏州),俘张士诚及其将士25万,还师后封信国公。同年十月,以征虏大将军率军25万北伐元军,先取山东,旋克河南,乘胜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将元顺帝逐出中原。明洪武元年(1368年),奉命主持重建居庸关。洪武三年(1370年),率军出潼关,趋定西(今属甘肃),进剿元将扩廓帖木儿。仅一日,大败元军,擒郑王、济王以下文武官员1,800余人,将士86,000余人,因功升中书右丞相,改封魏国公。洪武四年(1371年)赴北平等地练兵、筑城、备边,总领北方军事。当时残元不断南犯,边塞不宁。洪武五年(1372年),奉命以征虏大将军出雁门关,进军漠北,击元兵于土剌河(今蒙古国土拉河)。洪武六年(1373年),复率诸将北伐,败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后,戍守山海关一带。洪武十一年(1378年),督军于古北口筑关设防。洪武十四年(1381年)春,发燕山等卫(今北京周围)屯兵15,100人修建永平府、界岭口等32个长城关口。今迁西境内大多数营城和关隘(含关城)皆此次始建。一生骁勇有谋,善治军,战守筑边功劳卓著,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病卒,年54岁,追封中山王。
4.明宣宗。 即明宣德皇帝,明成祖之孙,名朱瞻基。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生,宣德十年(1435年)卒。永乐九年(1411年)立为皇太孙,曾多次跟随明成祖远征漠北,即位后改元宣德。在位十年间,平定朱高煦叛乱,修筑长城,三次巡边,派郑和出使西洋,休兵养民,减免税粮,整顿吏制,注重用人,国力强盛,史称“仁宣之治”。宣德三年(1428年)巡阅东北各关隘时,曾亲率三千精骑出喜峰口,击敌于宽河(今河北宽城)。宣德五年(1430年),将开平卫(当时位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迁至独石堡(今河北赤城独石口)。同年,派薛禄率军民36,000人筑赤城、雕鄂、云州、独石、永宁等城堡,同时对洪武年间所筑长城(含今迁西境内的长城)进行大规模修缮。
5.王忬。字民应,号思质(1507—1560年),苏州太仓(今属苏州)人,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蒙古俺答大举进犯古北口,以御史巡按顺天府,主持通州防务,因功升右佥都御史。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沿海倭寇猖獗,受命赴浙闽提督军务,巡视浙江及福、兴、漳、泉四府,上奏方略十二事,任用良将,屡破倭寇,因功升右副都御史。后又巡抚大同秋防,事竣,加兵部右侍郎。不久,升蓟辽总督、右都御史。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月,蒙古把都儿先攻冷口(今迁安境内),后攻刘家口(今抚宁境内),蓟镇副总兵蒋承勋战死,敌兵攻陷桃林口,大掠迁安一带。因战事失利,被降职为兵部侍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因潘家口之战失利被捕下狱,后又遭严嵩诬陷,成为蓟辽第一个被诛杀的总督。隆庆间追复官爵。
6.谭纶。字子理,号二华(1520—1577年),明朝名将,江西宜黄人。喜读兵书,文武双全,嘉靖二十三年(1544)进士。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率壮士500人击退窜犯南京之倭寇,名震朝野,因功升浙江台州知府;三十七年(1558年)智破浙东倭寇万人,升浙江按察副使;三十八年(1559年)平息浙江中部倭患,因功升浙江布政司右参政兼海道副使;四十二年(1562年)以右佥事御史提督福建军务兼巡抚,率俞大猷、戚继光、刘显等捣毁倭寇巢穴,扫清沿海一带倭患;四十五年(1565年)升兵部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两广军务。隆庆二年(1568年)任兵部左侍郎、总督蓟辽保军务,建议朝廷调戚继光驻守蓟州,总理蓟昌辽保四镇练兵事务,隆庆四年(1570年)十月调兵部协理戎政,隆庆五年(1571年)八月升兵部尚书。万历五年(1577年)四月卒于任上,谥号襄敏。
7.马永。字天锡,今迁西县大黑汀村人,生卒年月不详。身材魁梧,骁勇果敢,有谋略,知兵法,喜读《左氏春秋》,尚忠义,有胆识,为明代名将。初袭职金吾左卫指挥使,正德年间随大将军陆完攻剿敌寇,因功升都指挥同知。奉命守遵化时,敌兵犯马兰峪,因御敌勇敢提升为参将。又率军在柏崖、白羊峪(今迁安境内)等地与敌激战,大获战功。正德十三年(1518年)升都督佥事、蓟镇总兵官,驻守三屯营。在蓟数年,裁汰老弱,优养强兵勇将,致蓟镇军马为诸镇之冠。蓟镇中路的擦崖子关城残破,曾派官兵前往筑修,并派兵防守以使关内百姓免遭战祸,因功升署都督同知。嘉靖元年(1522年)朵颜部酋把儿孙犯边,设伏洪山口,杀获无算,还斩杀了朵颜一员大将,从此把儿孙再不敢擅扰边塞,因功升右都督。嘉靖二年(1523年)于景忠山启建三忠祠,昭示将士景仰忠烈。其后又倡建碧霞元君殿。嘉靖十四年(1535年)辽东兵变,奉命赴任总兵,并很快平息了叛乱。后又被荐回守蓟镇,但诏命未下达便去世了。灵车经过三屯营时,蓟镇百姓哭喊相随。景忠山脚下曾立有马公祠。
8.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1528—1588年),明代名将,军事家,民族英雄。祖籍山东东牟(今山东蓬莱),明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出生于山东济宁东南的鲁桥镇。从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热爱军事。嘉靖二十七年(1544年)八月,父亲戚景通病逝,袭职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嘉靖三十四年(1566年)升浙江都司佥事,前往浙江抗倭前线。其间训练了一支“戚家军”,英勇无敌,在浙江、福建、山东、广东等地的抗倭之战中屡建奇功。隆庆元年(1567年)底奉命守蓟门,初任京师神机营副将,统兵6,000人。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总理蓟昌辽保练兵事务,节制四镇。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专任蓟镇总兵。到任后,考察边关形势,向朝廷提出了许多加强边防的建议。又督修边墙、创建空心敌台、整饬营伍、加强训练、改制兵器、创立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之法,使蓟镇二千里防线秩序井然,位列“九镇之冠”。
9.张臣。生卒年不详,榆林卫(今陕西榆林)人。出身行伍,矫捷果敢。在陕西时因多次立功被提升为延绥入卫游击将军,后被调往蓟镇。隆庆元年(1567年)九月,土蛮入犯抚宁、卢龙,打到滦河附近。明军诸将畏缩不前,只有他率千人直冲敌阵。战后蓟镇很多将领获罪,只有他连升两级,提升为参将。万历初以副总兵镇守蓟镇西路,万历五年(1577年)春升宁夏镇总兵,万历十一年(1583年)又调任蓟镇总兵。当时,蒙古朵颜部见戚继光已被调走,继任者不能抵御,又开始活跃起来,多次入犯古北口和黑峪关。张臣一到,复归安然,四年多未再袭扰边塞。万历十五年(1587年)八月调任陕西固原镇总兵。先后更历四镇,名著塞垣,为一时名将。
10.王保。榆林卫(属今陕西)人,生卒年不详。出身行伍,骁勇绝伦,因功升延绥参将。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升昌平总兵,不久又先后改任山西、蓟镇总兵。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张邦奇任蓟镇总兵,长昂连犯石门路,后又到山海关和喜峰口邀赏。张邦奇佯许互市,诱杀其通事25人。长昂非常气愤,率千余骑进犯大青山,随后又派亲族小郎儿率兵潜伏在喜峰口外,并射杀了多名明军士兵,为此朝廷命王保与张邦奇交换了防地。王保率兵出喜峰口擒获了小郎儿,长昂马上前来谢罪,并献还了掠去的人员和物资,补纳了5年的贡品,从此恢复互市。但在蓟期间曾在石门寨(今抚宁境内)演武场诱杀过数百名要求增加银饷的南兵,朝野纷然,很久未能平静。
11.朱国彦。生卒年月不详,明崇祯二年(1629年)任蓟镇总兵,驻三屯营。崇祯二年冬十月下旬龙井关失守,在三屯营城内避而不出。十一月五日朝廷责罚他戴罪立功。蓟辽督师袁崇焕急派山海关总兵赵率教入援。赵带四千骑兵星夜赶到,见清军已将三屯营围得水泄不通,遂令士兵分成数队冲入敌阵,自晨至午杀了许多清兵。赵满指望朱国彦会从城内杀出,里应外合,但城内却毫无动静。又死战至暮,明军更少,赵只得杀出一条血路,直奔城下,叫快开城门。城上士兵不但未开,还向城下放箭。赵大叫:“我是山海关总兵,来援此城,请速放入!”城上士兵却说:“主将有令,无论敌兵援兵一概不得入城!”赵自知无力回天,只好下马西拜,说“臣力竭矣”,拔剑自刎。清军包围上来,将剩下的明军一扫而光。十一月六日夜,副总兵朱来等乘夜逃走,朱国彦非常气愤,将逃跑的将士名单公之于众,并将自己的资财散发给将士以激励誓死守城的决心,但清军乘胜攻城,很快登上了城头。朱国彦见大势已去,遂与妻子张氏投环自尽。
12.杨肇基。沂州卫人,由袭职渐升为山西大同镇总兵,崇祯元年(1628年)移蓟镇西协任副总兵。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六日,清兵攻克三屯营城,朱国彦自缢。九日,蓟辽督师袁崇焕到达蓟镇,调杨肇基为蓟镇总兵,趁机收复了三屯营城。此后,杨肇基固守数月,保全了孤城。崇祯三年(1630年)正月,皇太极从北京东撤,十四日攻占迁安、建昌等地。二月三十日,蓟辽督师孙承宗(时袁崇焕已下狱)派600名骑兵助援三屯营。杨肇基因功世袭锦衣卫千户。四、五月间,杨肇基又参加了收复迁安、永平、滦州、遵化四城的战斗,因功加封太子太保,世袭锦衣卫佥事。六月,修补了三屯营、喜峰口、冷口、建昌等被清军破坏了的城堡。崇祯四年(1631年)死于任上。
以上人物资料来源于《迁安县志》、《长城百科全书》、《戚继光传》。
13.宋哲元。字明轩(1885—1940年),山东乐陵县人。1912年至1930年一直跟随冯玉祥南征北战,后升任陆军第二十九军军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请缨杀敌,有“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之壮语。1933年春日军攻占山海关,继而攻陷热河,进逼长城,二十九军调防平东。自3月9日始指挥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歼敌5,000余人。18日再捷罗文峪,杀敌3,000余人。自此,二十九军声威大振。1935年4月晋升陆军二级上将,7月又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8月任平津卫戍司令兼北平市市长,11月任冀察绥靖主任,12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兼河北省政府主席,参加中国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央监察委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张学良电请“共商国是”,复电不支持行动。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自山东回北平主持大计,决心奋起抗击;7月28日平津撤守,奉命赴保定督师,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8月移防津浦路,旋调平汉路继续作战。新乡之战后因劳瘁过度,夙疾复发,至灌县调养,1940年4月5日病逝,享年56岁。追赠陆军一级上将,安葬于四川绵阳富乐山(见《宋故上将哲元将军遗集》)。
14.赵登禹。(1898—1937年),山东菏泽县杜庄乡赵楼村人,出身农民家庭。自幼与哥哥登尧拜师习武,尤善徒手夺刀。1914年春到西安投奔第十六混成旅冯玉祥部,历任贴身卫兵、排长、连长、营长、副团长之职。中原大战后任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旅长。1933年3月日军进逼喜峰口,被任命为喜峰口抗战前敌总指挥,率部从遵化向喜峰口进发,当晚命王长海二一七团守住喜峰口一线,二一八团和特务营布列于二线。是夜,二一七团官兵英勇奋战,长城垛口失而复得20余次,双方伤亡惨重。激战中腿部受伤,包扎后立即下达夜袭方案。当晚亲率二二四团出潘家口,越过滦河,绕到日军炮兵阵地,将酣睡中的敌野炮营官兵砍杀殆尽,又破坏敌炮18门。其后,二十九军增编第一三二师,被任命为师长。1936年晋升为陆军中将兼河北省政府委员,后在北平南苑作战中壮烈殉国,时年39岁,追赠陆军上将。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给其家属颁发了由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的革命烈士证(选自赵学芬文)。
15.冯治安。字仰之(1896—1954年),河北省故城县东辛庄人。幼年聪慧,读书成绩优秀,深得老师喜爱。1912年投奔京卫军冯玉祥,任二营哨兵,6年后升为营长。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任西北边防督办公署卫兵旅团长,后又任旅长,1927年升任师长。长城抗战时任喜峰口方面前敌总指挥。3月10日,喜峰口高地战斗异常激烈,二十九军伤亡惨重,决定以近战夜战袭击日军。11日夜,派旅长赵登禹等率部摸进敌营,歼灭两个步兵联队、骑兵一个大队,计2,000余人(选自张春生文)。
16.何基沣。(1898—1980年),原籍河北藁城,曾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北方陆军大学,后投身冯玉祥西北军,参加过“首都革命”和“五原誓师”。因作战勇猛,足智多谋,很快被提升为军官。西北军失败后任二十九军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副旅长。长城抗战时率所部开赴喜峰口配合赵登禹作战,因功晋升为一一0旅旅长。1935年9月下旬率部防守宛平、丰台以及平汉线通道和卢沟桥一带,多次击退寻衅之敌。七七事变中率部血战宛平,后升任一七九师师长。大名之战,率部抵抗日军三天两夜,失守后留下“不能打回北平过元旦,无颜以对燕赵父老”的遗书,准备以死殉国。养伤期间,遇地下党李荫南,又经共产党员赖亚力介绍先后拜会了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仍回国民党第七十七军任副军长。1939年夏组织搜索队沿途护送中共七大代表。1948年11月8日,与张克侠将军率部起义。后又抢渡长江,直取南京,为解放全中国立下了新功。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南京警备司令部副司令、水利部副部长、农业部副部长等职,并当选为第一、二、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一、三届委员、第五届常委。“文革”中曾受到冲击。1980年1月20日病逝于北京(据宋晓菡文、《喜峰口血战记》和1987年7月7日《人民日报》有关文字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