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长城沿线的军事防御
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一个组成部分,迁西境内长城历来为边塞要地。自筑修以来,根据当时政治军事需要,许多朝代都派重兵防守。但明代以前的情况因缺乏记载已很难追溯,本卷主要对明代以后的情况加以梗概记述。
1.境内长城沿线的驻军。《四镇三关志》载,明初,蓟镇有卫所兵45,500名。明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蓟镇仅有戍兵39,000名。这一年,鞑靼首领俺答率军入犯,直逼京城,饱掠8天才从古北口退出,史称“庚戌之变”。翌年(1551年),蓟镇兵力猛增至56,900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增到70,600名。同时,还征调各省军民70,000人(称“客兵”,相对原有之兵“主兵”而言)轮番到蓟镇戍守。戚继光履任后,蓟镇主、客兵达到131,135名。蓟镇从东到西二千多里边塞,最初分为燕河(在今卢龙)、太平寨、马兰峪(在今遵化)、密云(在今北京附近)4路。“庚戌之变”后,蓟镇防线调整为8路。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又调整为11路。万历二年(1574年),又将喜峰口升为路。至此,蓟镇防线被划成东西12路。其中,今迁西县境内有太平寨、喜峰口、松棚峪3路:太平寨路负责防守70里,关寨9个,其中擦崖子以西5个关寨属今迁西,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客兵沈阳班军1营、客兵定州忠顺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8,393名;喜峰口路负责防守62里,有青山关、团亭寨等12个关寨,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三屯营左营兵1营、客兵定州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8,087名;松棚路(驻遵化)负责防守133里,关寨24个,其中从潘家口至椽八峪8个关寨属今迁西,部署兵力为主兵1营、镇府标下右营1营、三屯辎重主营1营、客兵保河民兵1营、客兵天津班军1营、客兵河南班军1营、南兵1支,主客兵合计13,157名。每路设一参将,下设游击、都司、守备、提调、千总、把总、百总、旗总、队总、外委等。各路参将归副总兵统辖。东路副总兵驻建昌营,辖山海关、石门、台头、燕河4路;中路副总兵驻三屯营,辖太平寨、喜峰口、松棚峪、马兰峪4路;西路副总兵驻石匣营(在今密云境内),辖墙子岭、曹家寨、古北口、石塘4路。副总兵之上设总兵,驻三屯营。顺天巡抚驻遵化城内,负责统御蓟州、昌平二镇。顺天巡抚由蓟昌辽保四镇总督统领。明朝覆亡以后,清代对塞外蒙古施行联盟政策,长城失去了原有的防御价值,沿线驻军逐渐减少。顺治四年(1647年),裁撤三屯营总兵,建立山海、密云二镇;汉儿庄副将移至三屯营,负责协理喜峰口、太平寨二路,归山海关镇统辖;潘家口至龙井关防线,划归密云镇统辖。道光二十二年(1841年),三屯营副将移往天津镇大沽口,喜峰口游击移至三屯营。自此至清朝灭亡,三屯营一直为游击驻守。汉儿庄,明朝为中路南兵副总兵驻地,副总兵移至三屯营后,守将降为参将,乾隆十七年(1752年)又降为外委;太平寨,明代驻参将,清顺治六年(1649年)降为都司,后又降为千总、把总;喜峰口,明代亦驻参将,清顺治六年(1649年)降为游击,后又降为千总、把总。清朝灭亡,长城沿线的清军随之取消。民国时期,境内长城沿线也常有驻军。《迁安县志》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奉军战败后,直军骑兵四团进驻两年多,期间大量征派人力、物力,百姓深受其苦;民国十三年(1924年)夏,直军在三屯营、喜峰口等地设置兵站。不久,直军第一路军第四混成旅、第十四混成旅、第九师、第二十师、第二十三师,以及第二路的第十三师等约10万大军开进滦河东和滦河西(含今迁西境),粮款、车物等都向当地勒索。当年9月底,直军败退,奉军又进驻。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日军大部队驻长城以外,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团二十九军(总指挥宋哲元)担任冷口以西至马兰峪一线的防务,以喜峰口为中心,军部设在遵化,师部设在三屯营,数万部队驻扎在长城各关口,激烈的交战从1933年3月9日至5月12日进行了60多天。全民抗战爆发以后,日军在境内各长城关口和战略要地设置了40个据点,每个据点驻日伪军数十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抗日军民与日伪展开了顽强斗争。长河川三角地带山深林密,虽处20多个敌伪据点包围之中,却成为当时冀东最巩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
2.明代蓟镇长城防御的战略战术。明代蓟镇长城防御的战略战术,主要体现在戚继光莅任总兵之后。蓟镇过去不是没有长城,也不是没有将领和军队,但敌兵入犯却往往得逞,其主要原因:一是上下不能齐心,二是没有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高级将领只优养少量亲兵,弃广大士兵于不顾,下级将领不听调遣,只想保存自己。防守一旦失利,朝廷只惩治总督、巡抚、总兵及个别参将,下级将领和士兵则安然无事。《迁安县志》载,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至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奉调北上的17年中,蓟镇高级将领中有10人战死或被撤换,蓟辽总督王忬、杨选还因防守失利掉了脑袋。戚继光到任以后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提出“驻重兵以当其长驱,乘边墙以防其出没,方为完策”(见《戚少保奏议》)。为做到守之能固,战之能胜,戚继光制定了具体的作战预案:一是派出疑兵,迷惑敌人,此举可使敌兵不敢轻易前进,为明军做好战斗准备赢得时间;二是依托长城,奋力抵御,此举可使敌兵难以近前,待援兵一到,敌兵更难攻城,只有退兵;三是务使边兵训练有素,随时消灭登城之敌;四是车、步、骑协同作战,务期阻住敢于越入边墙之敌;五是部署步骑扼守关塞,当敌人败退之时先堵后追,务期获得满意结果。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是戚继光根据蓟镇地理特点,针对蒙古军队万马驰突的作战习惯而制定的新战法。其做法是:以步兵一支、骑兵一支、车兵一支合为一营,作战时以战车排成方阵,将步兵和骑兵围在车阵之中。当敌骑冲来时,车兵先用鸟铳、快枪、火箭、佛狼机等火器射击;若敌不退,则用虎蹲炮和无敌大将军炮轰击;若敌仍不退,且逼近战车,车阵内的步兵则出阵将拒马器摆放到阵前,同时发放火器,并交替使用一丈多长的长枪、狼筅、大棒、钩镰(专砍马腿)等兵器击敌。经过几次冲锋,若敌败退,则以骑兵追击。追击时,骑兵也是先用火器,再用冷兵器砍杀,敌兵鲜有不败者。
3.戚继光在防御武器上的革新与创造。关于明代的防御武器,戚继光《练兵实纪》和刘效祖《四镇三关志》有详细记载。《四镇三关志》载,蓟镇总兵标下驻守三屯营的中军营有盔甲745副,兵器5,298件;左营有盔甲2,613副,兵器33,323件,火器436,956件;右营有盔甲2,382副,兵器30,518件,火器462,064件;辎重营有盔甲80副,兵器800件,辎重车80辆,元戎车1辆,鼓车2辆;保河营有盔甲338副,兵器850件,火器3,057件,战车128辆,座车3辆,大将军车3辆,火箭车3辆,运药物车3辆,鼓车2辆;骑兵营有盔甲352副,兵器346件;喜峰口营有盔甲3,433副,兵器12,709件,火器412,397件,轻车27辆;太平寨营有盔甲4,399副,兵器60,166件,火器1,076,978件,轻车81辆。其间,戚继光对戍守长城的武器做过很多革新与创造。
(1)改制弓箭。弓箭是北方旧有的兵器。原来射箭用的指机是圆形的,而手指是扁形的,中有缝隙,将士不得不塞上一些纸和布,既麻烦又不好用。戚继光将指机改成扁形,戴在手上正合适。同时,在箭头上点上好钢,即使射在石头上也不卷刃。
(2)改制狼筅。狼筅是戚继光在南方抗倭时发明的。浙江盛产毛竹,戚继光令士兵选取节密枝坚的大毛竹上半截,长1.5丈,将筅头削尖如利刃,旁留十余小叉,以此对付倭寇的短刀。调任蓟镇后,因北方不产毛竹,便改成铁制狼筅,比毛竹还坚固,对付鞑靼非常有效。
(3)改制大棒。大棒主要用以击打穿盔甲的敌兵。戚继光在大棒的一端加了一个鸭嘴形的枪头,使之既可用来击打,又可用来刺杀。有的还加了5寸长的利刃,叫作夹刀棍,大大增强了杀伤力。
(4)改造快枪。从前的快枪筒短壁薄,膛不直,口不圆,铅子大小不一。戚继光将枪筒加长到2尺,木柄加长到6.5尺,枪膛钻得光直而圆,铅子圆滑且大小一致,火药和药线数量固定。敌兵稍远时可作火器发射铅弹,敌兵近时可做大棒挥舞,一器两用。
(5)改进佛狼机。佛狼机是从西方传入的,子铳装药后要先下木马再下铅子。经过戚继光改进,不用木马,装药后可直接下铅子,既节省了时间,又使火药直接作用于铅子,从而有效地加大了射程。
(6)创制无敌大将军炮。此炮为大型火器,是戚继光依照佛狼机原理制造的。一门可配3个子铳,可连续发放。每发500子,击宽20余丈。戚继光车营中的大将军车上装备的就是这种炮。
(7)改制虎蹲炮。此炮是戚继光在传统火炮基础上改制的。它威力大,一发百子,炮重36斤,携带方便,十分实用。戚继光为此写有《虎蹲炮铭》。
(8)创制飞枪、飞刀、飞剑。此“三飞”均为火箭,箭头上分别有枪、刀、剑的形状。每支长5.5尺,重2斤,射程可达300步,命中者皆被击倒。发射时飞得很高,其声如雷,敌阵中或前或后都有可能被击到。所以,此器一发,敌阵中的兵马就会乱蹦乱跳,不敢前进。
(9)创制自犯钢轮火。此器是在原来石炮的基础上创制的。事先埋在敌兵必经之处,中藏钢轮,再放火石于旁。机关一旦被踏,钢轮就会开始转动,并使匣中冒出火来,引爆埋于地下的石炮。敌兵常常在被炸之后还不知道炮火来自何方。
(10)改造战车。战车起于商代,盛于春秋,明初又安了火器,威力进一步增强。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威力,戚继光将其装备到部队,并对其原有的功能进行了改进。为此,他还专门向朝廷写过一份奏疏(《陈边情及守操战车》)。朝廷批准后,他召集上百名手艺高超的工匠开始研究设计,最终改装出了有兵、有器、能走、能停的战车。这种战车与从前不同的是,大车两面的车箱板被放平了,四面设有8扇可折叠的屏风,平时放在车辇上,作战时全部打开,树立在一边车轮之后以代车箱,故此又称“偏车箱”。又互设环卡,可把几辆战车并肩连在一起,列成或圆或方的方阵。隆庆四年(1570年)戚继光发动全镇工匠制作,当年便造出轻重战车3,000多辆,并使蓟镇12路每路建起了一个车营。这些由战车组成的车营是“有足之城”、“不秣之马”、“移动的火炮”,集城池的防御性、装载的机动性和火炮的杀伤性于一体,能攻、能守、能移动,为当时抗御边患最有效的武器,同时也是现代战车的雏形。
由于戚继光的全面革新与改造,蓟镇军队具备了许多新式的甚至是最精良的武器,这在当时其他各镇是没有的。
4.戚继光对边兵的训练。“庚戌之变”后,蓟镇边防受到明廷格外重视。在此背景下,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昌辽保四镇练兵事务,续又以总兵官兼守蓟州、永平、山海,并从此拉开了蓟镇历史上规模空前的边墙筑修序幕。与此同时,一项与边墙建设同等重要的工程——边军建设,也被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当时蓟镇军队中,有来自京城受京师管辖的禁兵,有属本镇卫所的镇兵,有从地方招来的募兵,有各省卫所派来轮流戍边的班兵。禁兵骄情,镇兵疲弱,募兵乃乌合之众,班军远道而来缺乏战斗力。戚继光深知,这支军队积弊已深,整顿不能操之过急,必须示之以范。于是,他先编写了一本练兵教材,这本教材就是后来刻印成书并在当时各镇沿用的《练兵实纪》。接着,又奏请朝廷从浙江调来一支南兵。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的一天,三千南兵肃立镇府郊外,料峭春寒之中头顶细雨,不闻将令,纹丝不动。在场边军看了大为震惊,自此方知“军令如山,纪律似铁”。在随后的训练中,戚继光又淘汰了一批不称职的将领,对不遵节制、违反军规的将士按章处治,对训练有功者及时予以奖赏和提升。从此,北方士兵对军规军纪再也不敢等闲视之。戚继光上任之初以筑边墙、建敌台为主,士兵每月只能抽出一定时间进行小操或分操。隆庆五年(1571年)初,边墙筑修基本完工,以实战为目标的大规模“合练”才逐步纳入正轨。训练期间,戚继光特别重视思想教育。对将领,要求必须树立“为国为民”的思想,要讲廉洁、宽度量、尚谦德,做到德、才、识、艺兼备,品学兼优;对士兵,强调必须“奋力疆场,卫国卫民”。隆庆四年(1570年)六月的一天,戚继光将游击以上将领召集到止止堂,坐定后开口便问:“诸位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么?这不是三间房子,而是一只航行在江海风浪中的漏船,处境十分危险。如果船上的人坐的坐,睡的睡,心不同,力不齐,一旦被风浪击碎,那时不分贤愚,无论恩仇,只能一起淹死。全船之人应当明白处境之险,有共患难之心,掌舵的掌舵,掌缭的掌缭,同心协力才能撑过江海。”他还率将士们登上了景忠山,祭拜了三忠祠,并以《告景忠山三忠祠》一文号召广大将士向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三位忠臣学习,规定每逢初一、十五都要到三忠祠和忠烈庙祭拜先贤。训练时戚继光常讲,必胜的信念来自作战的能力和技术,而能力和技术又来自平时的刻苦训练。所以,他强调必须以实战为目标,行伍、旌旗、号令、行军、扎营等要遵章守制,手法、步法、身法等要讲求基本功。他还坚持每天亲自下场操练。一次,他现场讲授各种近战武器的利弊和使用方法,当场让一参将以短刀攻击,而他则持长枪防御,在场的将士无不叫绝。在训练车步骑协同作战时,戚继光更是强调精益求精,如火器如何轮番发射、步兵何时出阵击敌、骑兵何时出阵追击等,每个环节都要求得十分严格。为了检验练兵效果,隆庆六年(1572年)十月下旬,戚继光经请示朝廷,在遵化汤泉之南的原野上集结了10万大军,分兵12路,连营数十里,举行了一次规模宏大的车步骑多兵种协同作战演习。演习一开始,一支假扮的敌军突然来袭长城,明军烽火大举,登台迎战,有的疾驰救援、列阵对敌,有的据险埋伏、包抄敌后,战车纵横,火器连发,烟尘滚滚,骑兵驰骋,铁蹄震地,刀光闪闪,打得敌人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这次大演练进行了近20天,朝廷派来阅兵的兵部右侍郎汪道昆和上千名大小官员赞不绝口,首辅张居正也写来贺信予以鼓励。当时恰遇一支过路的蒙古朝觐团,他们见后大为震惊,自此再未发生大的袭扰事件。经过朝廷的全面考核,蓟镇的练兵和防御最为优秀,位列九镇之冠,并获得了朝廷的奖赏。戚继光的练兵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戚继光调离蓟镇以后,“继之者踵其成法”,很长时间保持了和平安定的局面。清代的薛大烈、曾国藩、李鸿章等在组建军队时,很大程度上接受了戚继光的思想。抗战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曾把戚继光《练兵实纪?练将》等有关论述编为《戚继光治兵语录》,以供广大指战员学习。
5.明代境内长城沿线的报警系统。自古以来,凡著名将领都特别重视侦察敌情。在这方面,戚继光堪称典范。《四镇三关志》载,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期间,在长城沿线建立了严密的报警系统,其中包括明哨、暗哨、墩台、拨子等。
(1)明哨。亦称尖哨,就是派遣出去的侦察人员。蓟镇12路每路都有派出的尖哨。全镇共派出1,180名,其中太平寨路52名,喜峰口路98名。这些尖哨要深入朵颜、泰宁、福余三卫,最远达500余里。他们穿着三卫的衣服,操着三卫的语音,骑着三卫的马匹,收买三卫的人员作陪伴,一旦探得内犯敌情便迅速回报。
(2)暗哨。亦称尖夜,就是秘密派遣出去的侦察人员。蓟镇12路共派出尖夜3,530人,其中太平寨路的擦崖子提调下派出2拨(每拨2人,下同),榆木岭提调下派出3拨,喜峰口路的喜峰口提调下派出5拨,董家口提调下派出5拨。这些尖夜出发时每人带纸炮2个,火镰1副,还有足够的干粮,到关外指定地点埋伏后昼夜瞭望,发现敌情迅速点炮报警。
(3)墩台。亦称烽火台,蓟镇各路均有,多少不等。全镇12路共有569座,每台5人,全镇有守墩军士2,845人。其中,喜峰口路各关口外有台32座,有军士160人;太平寨路各关口外有台45座,有军士225人。这些墩台沿长城向外延伸,各墩相距仅1里左右,直至深山穷谷与暗哨相接。发现敌情时,白天以旗、烟为号,夜间以火为号,雾天则以炮为号,信号很快传遍全镇。此前用的是“架炮”,每路各提调下关口外均有设置。喜峰口提调下自喜峰口向东,石梯子1炮,桲椤台2炮,农积岭3炮,天津峪4炮,九胡子岭5炮,黄崖6炮,宽河7炮。每炮都有专司刺探敌方情报的“夜不收”守护。如敌兵犯董家口、榆木岭、擦崖子等,董家口各炮传报;如敌兵犯喜峰口,宽河各炮传报。
(4)拨子。《四镇三关志》称“塘拨”,为传送紧急军情而设,蓟镇各大路均有此设置。每10里或20里设一拨,每拨有马三四匹,军士五六名。东大路,从三屯营镇府起至山海关止设21拨,有军士132名。境内白庙子乡八里铺村东路边的山沟至今仍有“拨子”之称,今罗家屯镇二拨子村也因此得名。东边路(即长城沿线),从喜峰口起至一片石(抚宁境内)止设22拨,有马军97名。西大路,自王珠店起至深沟止设18拨,有马军116名。西边路,自龙井关起至白崖村止设53拨,有马军150名。中大路,从王家村(应在三屯营附近)起至北京东直门止设21拨,有马军80名。蓟镇各路也有拨军,如太平寨路有拨军33名,喜峰口路有拨军23名,三屯营有专设拨军6名。这些拨军可将紧急军情及时传递到镇府、总督府、巡抚、北京或各路营城、关寨。
有记载说,戚继光当年用于侦察和传递敌情的兵力达7,500多人。正因如此,戚继光总是打有准备之仗,且每次都取得胜利。作为镇府驻地,三屯营之西的鹿儿岭当年还设有滦阳驿。隆庆六年(1572年)戚继光曾扩建此驿(见《迁安县志》)。清代,滦阳驿移至三屯营城内,有马76匹,夫役69名,其中驿卒38名,抬轿夫28名,兽医1名,铡草喂马夫2名。清末,驿铺名存实亡,民国初年废(见《迁西县志》引《畿辅通志》)。
6.境内长城沿线的战事。历代以来,境内长城沿线发生过许多战事。笔者根据志书史籍所载,加之现场调查,辑以下20条:
(1)齐桓公兵出青山口。公元前664年,令支国王子密卢率兵侵犯燕国,燕国向齐国求救。齐桓公率兵救援,令支国退回,并在黄台山谷(今迁安城关西南3里处)垒起木石,挖掘坑堑,阻止齐军前进。齐军绕道青山口,利用深山密林的隐蔽转东数里,一举击败令支(见《东周列国志》)。
(2)曹操兵出卢龙塞。东汉末,曹操在官渡战败袁绍。袁绍死,其子袁尚、袁熙投奔辽西乌桓,企图东山再起。建安十二年(207年),曹操率军北征。到幽州(北京一带)时正值连阴多雨,道路泥泞,又有乌桓军扼守要道,无法前进。曹操遂采纳无终(今玉田)人田畴的建议,假装退军,绕道徐无山(在遵化与玉田之间)悄然出兵卢龙塞(今潘家口,当时为天然关口,尚无长城),经白檀(今宽城一带),过平冈(今辽宁凌源一带),直捣乌桓老巢柳城(今辽宁辽阳一带),大败乌桓军,俘敌20万人。袁尚、袁熙又逃奔辽东太守公孙康,后被公孙康所杀(见《长城百科全书》)。
(3)慕容俊兵进卢龙塞。十六国时,后赵王石虎死,诸子争位,中原大乱。前燕慕容俊拟趁乱取之,东晋永和六年(350年)亲率中路大军,兵分三路进兵卢龙塞,会师于三河。经数次征战,河北一带尽归前燕。《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言此战事发生于东晋永和十年(354年),并有“焚刊木石,令通方轨,刻石岭上,以记事功”之记载,今境内尚未发现此石刻(据《长城百科全书》)。
(4)隋文帝兵出卢龙塞。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首领沙钵略可汗联合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等突入长城关口,隋文帝派杨爽为行军元帅率20万大军迎敌,大败突厥军。同时,幽州(北京一带)总管阴寿又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大败高宝宁部,收复了长城内外大片失地。从此,隋朝北部边境趋于安定(据《长城百科全书》)。
(5)唐王兵出卢龙塞。《盘山志》载:“贞观十九年(645年),上征高丽,幸盘山。”李世民《于北平西盘山秋夜作》一诗中亦有:“翠野驻戎轩,卢龙转征斾。”意思是,大军在翠野(盘山)暂住,要出卢龙塞(潘家口)征讨高丽。《迁安县志》载:“西水峪寺,唐尉迟恭建,有碑记。”传汉儿庄在唐初为“汉马营”,原有一碑曾记唐太宗征辽时路过汉儿庄和潘家口的内容,惜于建国前后遗失。这说明唐王东征高丽时途之所经除了有盘山、遵化,还有今迁西的汉儿庄和卢龙塞。这次东征在迁西留下了许多传说,惜虚构成分太多,不能作为历史。
(6)薛讷大败卢龙塞。唐开元二年(674年),幽州大帅薛讷(薛仁贵之子)率军出塞击契丹。大军行至滦河,“入山峡中”(即今潘家口),契丹伏兵突起,阻住去路,并从山上向下击之,薛讷大败(见《日下旧闻考》引《读史方舆纪要》)。
(7)宣德兵出喜峰口。明宣德三年(1429年)秋七月,宣德帝巡视蓟镇边塞,九月二日到达石门驿(位于遵化境内)。恰逢蒙古兀良哈部犯会州(今平泉),宣德帝率精兵三千前往击之。敌兵虽退,并未走远。九月六日,宣德帝又率兵出喜峰口,击敌于宽河(今宽城县)。十五日班师,二十四日到喜峰口,后返京(见《迁安县志》)。
(8)明军御敌喜峰口。明嘉靖三十五年(1558年)十一月二十六日,蒙古打来孙部数万骑兵分犯一片石和三道关(在抚宁、山海关一带),蓟镇总兵欧阳安率兵御敌。二十七日夜,打来孙突攻喜峰口,杀哨兵40人。喜峰口守兵凭借长城之险,奋勇还击,击退敌兵(见《迁安县志》)。
(9)潘家口之战。《迁安县志》和《长城百科全书》载,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蒙古鞑靼首领锡林阿率数万大军,由兀良哈三卫的影克哈孩作向导,进至会州(今平泉),欲犯边塞。他们先是假装要进攻东面的义院口(今抚宁县东部)和冷口(今迁安北部),续又迅速回兵西进。待率军迎敌的蓟辽总督王忬察觉中了圈套,急忙从冷口和义院口调兵西进时,锡林阿已于二月二十八日一举攻下了潘家口,并渡过滦河,攻进三屯营,占领了镇府。同时,纵兵劫掠,以至遵化、丰润、玉田、蓟州等地皆受其害。当明军赶到西面时,鞑兵又向东再次攻下今迁西、迁安一带,饱掠五日后才从潘家口退出。此次战役史称“潘家口之战”。此战极大地震动了朝廷。三月十六日,总兵欧阳安被撤,提督京师巡抚署都佥事李广继之。6个月之后的九月二日,李广又被劾免。九月四日,大同总兵张承勋前来镇守。蓟辽总督王忬因防御失利,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被杀。兴城镇西庄村南的白岩山石洞,今有铭记此次战事的摩崖(见《迁西石刻》)。
(10)戚继光首战青山关。隆庆二年(1568年)冬十二月,蒙古朵颜部酋董狐狸和他的侄子长昂,在会州(今平泉西南)聚集部众,谋犯铁门关、董家口、榆木岭、青山口、擦崖子等关。戚继光闻悉,率兵赶到青山关,用弓箭、枪炮、火箭击退了敌兵,又率骑追出关外,董狐狸险些被捉。这是戚继光调任北方以来首次率兵御敌。御史房楠上奏“总理戚某策应星驰,允协事机之会,指授机密,克成保障之勋”,兵部答复“闻风策应而大振军威,督兵拒堵而克收武烈”。朝廷赏银30两,纻丝二表里(见《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传》)。
(11)戚继光退敌青山关。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朵颜部酋董狐狸勾结土蛮进犯喜峰口。因明军奋力反击,董狐狸只好带伤北撤,但沿途大肆焚掠,以引明军出塞。戚继光兵出青山关,将敌击退(见《迁安县志》)。
(12)戚继光兵出董家口、榆木岭。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二十三日,朵颜部酋长昂、董狐狸逼迫长秃(董狐狸之弟)进攻董家口。戚继光挥军自榆木岭、董家口两路夹击。打退后又出塞追击150里,于聂门(今宽城县东)活捉长秃。三月初一,长昂和董狐狸率部众240余人到喜峰口跪关请降,请求释放长秃,并献还以前扣留的明军尖哨7名,绑献扰边生事的人员3名,另献还掳去的战马7匹,以赎前罪。自此,戚继光在蓟期间,朵颜部再未扰边生事。当年七月,巡按贺一桂巡边查勘,与顺天巡抚王一鹗一同向朝廷写了一份奏疏,高度评价了戚继光的镇边功绩。兵部复勘说:“戚某严纪律以鼓将士之气,运机筹以成追剿之功,所当优叙。”皇帝传旨将此功记录在册,并赏银20两,纻丝二表里(见《戚少保年谱耆编》、《戚继光传》)。
(13)喜峰口俘获小郎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春,朵颜部酋长昂因不满明朝取消赏赐,率千余骑犯石门路的木马峪(今抚宁境内),同时派亲族小郎儿进攻喜峰口。明军奋力还击,活捉了小郎儿。长昂无奈,只好前来谢罪,献还掠去的人员和物品,补齐了五年的贡俸。明军放还了小郎儿。此后,朵颜部再未进犯蓟镇(据《迁安县志》)。
(14)龙井关失守。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下旬,皇太极率清军5万,避开宁远、锦州、山海关防线(当时有袁崇焕防守),迂回向西绕到蒙古,然后向南突然袭击,分三路进攻长城。其部署是,左路军由贝勒阿巴泰率领进攻龙井关,右路军由贝勒济尔哈郎率领进攻大安口(遵化境内),皇太极自率中路大军进攻洪山口(遵化境内)。十月二十六日,左路军率先突破了龙井关。随后,其他两路也分别拿下了洪山口和大安口。自此,清军势如破竹,不到一个月就占领了蓟州、三河、顺义、通州等地,并兵临北京城下开始攻打德胜门、广渠门、芦沟桥、永定门。崇祯皇帝惊恐万状,急令各路入援。清军诸将纷纷要求乘势攻下北京,皇太极认为明军还有实力,时机尚未成熟,遂挥师东进,陷香河、迁安、滦州、永平四城,于崇祯三年(清天聪四年,1630年)三月从冷口退出长城。此次龙井关及洪山口、大安口的失守,导致关内乃至京师纷纷扰扰半年之久,明军将士及百姓生命财产损失无以计数(据《迁安县志》、《长城百科全书》)。
(15)清军入犯喜峰口。崇祯九年(1636年)六月二十七日,皇太极率八旗兵十万进至长城脚下。二十八日,分头进攻独石口、喜峰口、山海关。喜峰口巡关御史王肇昆组织明军奋勇反击,不幸战死。清军攻陷各关口后长驱直入,在北京周围各县劫掠四个多月,俘去人畜18万余,九月一日从冷口退出(据《长城百科全书》)。
(16)清兵数犯青山关。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清兵毁墙侵入青山关,一路向南攻城掠地。崇祯十二年(1639年)春二月十日,清兵再犯青山关,总兵陈国威出兵喜峰口将敌击退。同年三月五日,京营各镇在太平寨之北与自南向北撤退的清军激战;八日,清军逼到冷口,见戒备森严,遂从青山关退出(以上据《迁安县志》)。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农民军自山海关败退到青山关,凭借长城之险与清军激战,直杀得尸骨成山,血流成河。两军激战的山岭至今仍称“杀岭”(据实地采访)。
(17)长城抗战。1933年3月,喜峰口一带的长城沿线发生了震惊中外的长城抗战。关于长城抗战,我县先后出版的《喜峰口血战记》、《迁西县志》、《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血光》、《蓟北雄关喜峰口》等书籍已有详细记载。以下只作简要回溯:日军1933年1月3日占领山海关,2月21日开始进攻热河,3月5日开始进攻京东一带长城各口。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做出如下布防:由第二军团(总指挥商震)三十二军担任滦河以东防线,以冷口为中心;第三军团(总指挥宋哲元)二十九军担任冷口以西至马兰峪150公里的防线,以喜峰口为中心;第四军团(总指挥徐庭瑶)十七军担任以谷北口为中心的防务。今迁西境内长城沿线均由二十九军防守。3月6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将指挥部设在遵化。3月7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三十七师师长冯治安、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将指挥所设在三屯营。三十七师一零九旅副旅长何基沣首先到达东距喜峰口10华里的滦阳城。3月9日下午4时许,三十七师副师长刘自珍、一零九旅副旅长何基沣到达喜峰口。当时东北军万福麟部正从关外内撤。傍晚,日军占领喜峰口两侧高地。三十七师特务营随后赶到,立即与日军展开激战,杀敌百名。王长海团也随后到达,并立即投入战斗。经过激烈夜战,夺回喜峰口两侧高地,稳住了喜峰口的战局。从3月9日至13日,二十九军官兵与日军肉搏数十次,歼敌4,000余人,“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破灭。日本国内报界也不得不承认,“明治大帝练兵以来,皇军名誉均被宋哲元在喜峰口外剥削净尽也”。4月11日,日军7,000余人突破东线商震防区,攻破冷口,占领滦东。为预防腹背受敌,13日,二十九军奉命撤出喜峰口,在兴城以北滦河西岸的南、北团汀、潵河桥一线布防。4月14日至5月7日,二十九军将士在滦阳、团汀、潵河桥等地与日军激战。东线日军自攻入冷口以后,先后占领迁安、罗家屯、长岭峰一带。5月12日,东线日军从偏崖子、高台子一线渡过滦河向南推进。商震部退往新集、干柴峪以南。此时,兴城以北滦河西岸的二十九军腹背受敌,官兵只得连夜撤出主阵地,移驻通州以南,沿运河西岸布防。二十九军防守的喜峰口、罗文峪口成为“长城抗战中唯一的胜利”。其中,宋哲元部在喜峰口前沿和滦河主阵地歼敌5,000余人。他们以劣质的武器重创装备精良的日军,打出了中国军队的威风,振奋了中华民族的士气。
(18)青山关游击战。抗战时期,日军在青山关城堡内设了据点。1943年9月的一天,八路军一个游击小组准备发动夜袭。半夜子时,他们刚刚爬上城墙,一名小战士因错把日军制作的草人当成了日军而提前开了枪。日军惊醒,马上反击。半小时后,游击小组主动撤出战斗。日军因情况不明未敢出城追击。后来,游击小组多次居高临下朝城内射击,日军昼夜不得安宁,翌年只好撤走(据实地采访)。
(19)拔掉潘家口日伪据点。1941年秋的一天,迁遵兴联合县武装基干大队100多人,在大队长韩绍敏的指挥下,对潘家口日伪军据点发起了攻击,打死十多人,俘虏十多人,缴枪20多支。战斗中,内线向导、翻译赵长波牺牲。1945年8月中旬,潘家口、龙井关、二道城子、漆棵岭、东城峪、西城峪等6个据点的日军先后撤走,但仍有伪满军和反动民团武装驻守。潵河桥区委向附近各村发出鸡毛信,调集民兵百余人对各据点施加军事威慑和政治宣传。最后,各据点之敌纷纷缴械投降(见《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
(20)东北大军入关。为迎接东北大军入关,1948年9—11月,迁西县成立修桥办事处,先后抢修了喜峰口、潘家口、铁门关、董家口、擦崖子等处的桥梁和公路,同时还建立了喜峰口、滦阳、潵河桥、三屯营、太平寨、上营、兴城、新集等12个兵站。11月23日,东北大军近80万人,兵分北、中、南三路向关内进发,随行的还有10万匹战马、15万名民工。北路大军经建昌至喜峰口一带入关,中路大军由锦州、青龙至冷口入关,南路大军(主要是特种部队)由沈阳至山海关进关。12月1日前后,大军分别从喜峰口、铁门关、董家口、擦崖子及冷口进入迁西境。见道路又宽又平,遂由四路变作六路,齐头并进。从喜峰口入关的部队经三屯营去往遵化,从铁门关入关的部队经喜峰口、龙井关去往北平,从董家口、擦崖子入关的部队经兴城去往遵化、丰润。大军入关时受到了热烈欢迎,各关口和村头搭起了得胜牌楼,处处都有夹道欢迎的人群。各兵站值勤人员严守岗位,妇女们烧好开水准备在路边。队伍入村宿营,群众争相腾房、烧炕、端洗脚水、送去慰问品。在三屯营兵站,古镇军民燃放鞭炮,张灯结彩,唱影唱戏,地方政府还召开了拥军大会。(参见《中国共产党迁西县历史》、《紫塞明珠潘家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