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长城沿线的关隘城池
清人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有云:“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屯军为营,列守为寨。”又据《四镇三关志》载,今迁西境内长城沿线,历史上曾有关十七、寨八、镇城二、路城二、营城四、关城二十有四。作为长城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关寨城池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1.关。境内长城自东而西有17个关口,即擦崖子关、城子岭关、榆木岭关、青山关、董家口关、游乡口关、铁门关、李家峪关、大喜峰口关、小喜峰口关、潘家口关、东常峪关、西常峪关、三台山关、柞子庵关、苏郎峪关、龙井关。
(1)擦崖子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道关,西南距县城27公里,今属太平寨镇。《迁安县志》载,明洪武年间,为防御蒙古入侵,大将徐达始于此建关。关内有石城一座,高1.4丈,周317丈余。《卢龙塞略》载,该石城有西、南、北三门,城南有校场,明万历初有居民302家。《蓟州志》载:“关东八里至洪峪口(今迁安境内),西十二里至城子岭关。”其东4里曾有答摩峪关,后并入此关。《畿辅通志》载:“关北山势自西北陡落,长城缘山而下,为老边。又南百步为正关门洞,厚五丈有奇,半甃以石。凭城以守,即扼其吭。东北诸峰稍卑。关内半里为擦崖子城,四周弯曲,环绕五山之巅,四正门外辟水门四。南北濬沟,横石梁以泻山水。”《迁西县地名志》载,关名之由来源于传说中一将军曾于此落马摔下石崖擦伤。今关口有摩崖石刻,大书“擦崖子”3字。后有李姓、时姓等守边军士于此落户,至今已发展成近500人的村落。该关自明初设关即派重兵防守。《四镇三关志》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设提调驻守,并在城内建提调公署,守将隶属于太平寨路参将管辖,下辖城子岭关、洪谷口关、五重安关、白羊峪关,防地47里,中有墙台5座、空心敌台45座。白羊峪亦称“新开岭”,与洪谷口关、五重安关今属迁安。《迁西石刻》载,弘治五年(1492年)至万历十八年(1590年),守官一直为提调,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城堡时守官为守备。到明崇祯十年(1637年),守官一直为守备。该关城堡自明洪武以后曾多次修缮。《迁安县志?马永传》载,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马永见关城残破,遂派一支官兵前往修筑,又增兵防守,以使关内百姓免遭战祸。《迁西石刻》载,自马永之后,又有隆庆三年(1569年)、万历十四年(1586年)、万历十八年(1590年)、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崇祯十年(1637年)7次修缮。史上发生于该关的战事有两次:一次是正德十四年(1520年),东虏犯关(见《四镇三关志》);一次是景泰年间,蒙古朵颜部聚众向明军邀赏(见《迁安县志》)。清代以后,该关口与其他关口一样,军事地位逐渐降低,守官也由守备降为把总。《迁安县志》载,清咸丰年间,该关有守军25名,至民国年间就已无兵防守了,关城逐渐圮坏。抗战时期,日军曾于城内设立据点,1944年被迫撤离。其间,抗日军民曾化其名为“山口”。城内原有一座真武庙,20世纪四十年代改为学校,近年又改为村部。院内有两棵古柏,格外引人注目。2003年11月,迁西县人民政府于此设“擦崖子关”标志碑。
(2)城子岭关。境内长城东起第2道关,西南距县城25公里,今属太平寨镇。因周围多崇山峻岭,明代建城堡时遂取名“城子岭”。清河东支经此进入迁西境。《四镇三关志》载:“城子岭关,弘治十三年(1500年)建。关东十二里至擦崖子关,西十三里至大岭寨。水口十丈,内外俱平,十马可骈。”《蓟州志》载,关西原有明初设立的“柳子峪关,嘉靖年关闭,并入城子岭关”。《迁安县志》载,该关石城高1.4丈、周168.5丈。《卢龙塞略》载,关城有东、西、南三门,明万历初有居民88家。关城西北二里许山脚下,现存明代摩崖一处,书“天限华夷”4字,气势雄浑,刚劲有力,落款为“都门周文炳题”。据发现于该关的碑石记载,城堡和边墙曾于万历十五年(1587年)进行过修缮。明代该关只有少量驻军,长官为何级不详,归擦崖子关提调管辖。史上发生战事不多,只《四镇三关志》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东部鞑靼入犯董家口、城子岭等记载。关城最终毁于清末的一次洪水,现仅存旧址。2003年11月,县政府于此设立标志碑。
(3)榆木岭关。境内长城东起第3道关,西南距县城30公里,今属金厂峪镇。《迁安县志》载,明洪武年间,徐达于此设关,建城堡,石城高1.5丈,周147.3丈,有西、南二门,城南有校场。又载:“昔山皆榆树。”明清时,该关归太平寨参将管辖,下辖大岭寨口和烂柴沟口。《蓟州志》载:“关东十八里至烂柴沟口,西二十里至青山口关。”《四镇三关志》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于此设提调,同时在城内建公署,负责防守23里,中有墙台4座,空心敌台24座。《迁西石刻》载,隆庆年间该关守将升为守备,清代降为把总,有守军17名。《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榆木岭城内有居民123家。《长城百科全书》载:“榆木岭关古为‘蓟北雄关’,四周群峰对峙,极为险峻。”《迁西县地名志》载:“明代燕王扫北时,邢姓、叶姓迁此定居。”史上战事两次:一次是明正德十四年(1519年)东虏犯关,一次是万历三年(1575年)戚继光率兵出榆木岭、董家口。抗日战争期间,日军曾于此设立据点,1944年撤离。2003年11月,县政府于此设立标志碑。
(4)青山关。境内长城东起第4道关,也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明洪武初大将徐达于此设关,隆庆三年(1569年)以后戚继光于此设立了许多空心敌台。“七十二券楼”(前已有介绍)即其中之一。关城高1.4丈,周166.9丈,内有衙门、营房、寺庙、马房、兵器库等。起初开的是西门。据青山关南门石刻门额(上有“万历十二年”落款)记载,戚继光在离任前曾重修青山关城堡,而竣工却在被调往广东的第二年(万历十二年,1584年)。重修后的城堡封闭了西门,开南、北二门。城堡东侧的长城线上有一座水门,曾有重达千斤的大铜闸,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发大水时被冲走,至今去向不明,但高1.4丈、宽0.8丈的砖砌水门拱洞仍坚实完整。据说,这是目前长城上发现的唯一保存下来的最大水门。《畿辅通志》载:“东二十里至榆木岭关,西五里至横山寨,西十五里至董家口关。由青山营(今上营)东入青山沟三里有废城(疑为大堡城子),又东四里,地阔百丈,长三里许,又有废城(疑为小堡城子)。自此,山势盘曲,凡十三折始抵关下……有泉入关,归长河。西南至青山营十五里。”“七十二券楼”之北不远有“监狱楼”,仅一个石门,楼上有几个通气孔,楼内约30平米,可容40人站立。据说,这是一座关押俘虏的监狱。关城北侧陡峭山脊上有“狐仙楼”,传守边将士们常于此见狐狸出没。“狐仙楼”上面的高山顶上有“月亮楼”,内有砖砌的月亮图案。《四镇三关志》载,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青山关设提调(嘉靖七年曾将各把总推举任用为提调)驻守,并在城内建提调公署。《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居住38家。《迁安县志》载,清顺治元年(1644年),守官由提调升为守备,清顺治六年(1649年)降为操守,清康熙元年(1662年)降为把总,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降为外委。
(5)董家口关。境内长城东起第5道关,也是万里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口。位于迁西与宽城交界处,西南距县城32公里,东距青山关6公里,西距铁门关5公里,南距上营3公里,长河经此入迁西境,丰董公路至此终点。传关名因一董姓将领于此守关而得。关里关外道路平阔,东西两侧之山对拱如门,形势险峻。《四镇三关志》载,此关为洪武初徐达始建。《蓟州志》载:“东十里至横山寨,西三里至游乡口。”关口曾有两个旱门、一个水门。口内东山坡上有城堡。《迁安县志》载,石城“高丈六尺,周百九丈六尺”(康熙《永平府志》则载“高丈五尺,周百八十一丈”)。据现存碑石记载,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曾进行过修缮。《卢龙塞略》载,城堡有东、西、南三门,城西南有校军场,万历年间有居民120家。建关之始即由重兵把守。《四镇三关志》载,明弘治三年(1490年)设提调,并在城内设提调公署,隶属太平路管辖,下辖胜岭寨、游乡口、横山寨、青山关,防地28里,中有空心敌台25座。清初,守将降为把总,后又降为外委。所历战事先后有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东蒙古入犯、明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朵颜部酋董狐狸命其弟长秃入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十一月的一次大雪后,康熙曾于此出关,巡察塞外。1933年3月5日,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曾于此抗击日军。为避免河水冲击,原住在城堡内的居民已于20世纪九十年代陆续迁至山南,今仅余旧址。2003年9月,县政府于此设立标志碑。
(6)游乡口关。境内长城东起第6道关,西南距县城32公里。位于龙凤沟村北0.5公里处,今属上营乡东贾庄子村。《四镇三关志》载,此关“洪武年建,通大川,正关极冲”。当时归董家口守将把总管辖。《蓟州志》载:“东三里至董家口关,西五里至胜岭寨。山口十余丈,数马并行。”《迁安县志》载,关城高1.55丈,周101.2丈。《卢龙塞略》载,关城开南门,万历年间居有22家。因地势冲要,明清两代屡有记述此关的诗文,如戚继光的《过游乡口有感》、汤显祖的《朔塞歌》、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疏》。史上未发生过大的战事。清代并入董家口关,后渐湮没。2003年9月县政府设置各关口标志碑时,工作人员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游乡口关旧址。2008年10月10日笔者一行前往考察时找了很久也未找到这块标志碑,最后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才在龙凤沟村南的一片乱草丛中找到了,又登上村东不远的山凹口才找到旧址。身处旧址,抬眼眺望,关口南北两侧山峰对拱,中间一条山路可通长城内外;关口两边至今仍屹立着2座已经破损的空心敌楼,关口外面的山坡上有1座烽火台(部分倒塌,村民称其为“炮台”),关口北侧的山坡上有1处马圈。龙凤沟村南曾有古堡遗址,现已辟为耕地。71岁的村民王祥介绍说,现在已没几个人知道“游乡口”这个名字了,都称“洼子楼沟”,这里自古就是关里关外的通道,原来曾有2门大炮,1958年大搞钢铁时被口外宽城县艾峪口的村民拉走了。又说,关口东侧的山沟内有一山洞,传内有油香味,人称此沟为“香洞洼”。传从前有一个放牛娃曾于此遇到仙人,并在洞里吃了一顿香喷喷的饭菜。笔者推测,油香、游乡同音,这个“油香”大概就是《迁安县志》中“游乡口即游乡山”的来历吧!
(7)铁门关。境内长城东起第7道关,南距县城31公里,今属滦阳镇。此关东西两山夹峙,奇峰对拱,状如铁门。特别是东山,其峰陡不可攀。两山之间自然形成狭窄的孔道,最窄处仅有四五十米宽,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明代曾为兀良哈三卫入贡的通道之一。发源于宽城县的一条小河自此入境后,折而向西北流入喜峰口,又折而向西随滦河流入潘家口,当地人称其为“三关水”。该关明洪武年始建(见《四镇三关志》),“东十里至胜岭寨,西六里至李家峪关。水口二丈,四马可并”(见《蓟州志》),有石筑城堡“高一丈三尺,周一百二十七丈,开南门”(见《永平府志》),万历年间城内有34家(见《卢龙塞略》)。笔者曾于1982年、2008年两次实地考察,见石墙外包有砖墙,说明明代中后期曾有人重修。盖因形势险要,易守难攻,明清之际并无多少驻军,守关将领级别也很低,以致地方志都未记载。相关战事只有正德九年(1514年)东虏犯关一条记载(见《四镇三关志》)。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日军在喜峰口久攻不克,遂侧攻铁门关。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倚险抗击,日军再次被打退。2003年9月,县政府于此设立标志碑。
(8)李家峪关。境内长城东起第8道关,南距县城30公里,今属滦阳镇李家峪村。《迁西县地名志》载,传关名因一李姓将军曾于此驻守而得。《四镇三关志》说该关洪武年建。《蓟州志》载:“东六里至铁门关,西二里至椴木峪寨。”《迁安县志》载,关内1公里处(今李家峪)有城堡,“为石城,高二丈五尺,周二百二十七丈”(康熙《永平府志》则载为“周二百二十八丈一尺五寸”)。《卢龙塞略》载,城堡开南门,南有校场,万历年间有居民83家。《迁安县志》载,明代归大喜峰口关守将管辖,清代后期改为铁门关守将管辖。《四镇三关志》载,明初设把总,万历四年(1576年)改设提调,并在城内建有公署。《畿辅通志》载,清康熙元年(1662年)改设把总,后又改外委。城堡毁于建国前后。有关战事只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东蒙古犯关一条记载(见《四镇三关志》)。2008年10月10日,笔者一行前往李家峪关考察时发现,正关村东北不远就是长城关口,当地人称其为“正关”。此处两山对拱,形势险要。62岁的村民武景贵说,村北原有一小石城,现仅存遗迹,正关处曾有一门大炮,在“大炼钢铁”时被毁。
(9)大喜峰口关。境内长城东起第9道关,已于1979年没于潘家口库区。原址位于县城北31公里处,今滦阳镇境内。《迁安县志》载,该关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军徐达所建。《四镇三关志》载:“关东五里至石梯子峪寨,西五里至小喜峰口关。”《蓟州志》载:“喜峰口为水口,宽数十丈,马可并队。”景泰元年(1450年),都察院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与蓟镇总兵宗胜议定修筑喜峰口东西诸口,“旧所有者乃增高之,为门以便我军出入,通水道者则制为水关。城之外为濠,濠之外为墙,山之峻者削之为壁。谿峪蹊径,凡人迹可通者尽筑焉。盖东西千余里间营垒相望,高坚深壮,足以经久,诚所谓金城汤池固也”(见明代萧镃大《喜峰口关城兴造纪略》)。明嘉靖中,“胡守中以都御史奉玺出行边,乃出塞,尽斩辽金以来松木百万,于喜峰口创建来远楼”(见《日下旧闻考》引《长安客话》)。隆庆三年(1569年)以后,戚继光又督军修建了关口两侧的空心敌台。自此,该关成为明代一处名副其实的雄关险隘。《迁安县志》载,万历二年(1574年),戚继光将该关守将升格为参将,成为蓟镇十二路中的一路。《四镇三关志》载,喜峰口路参将当时管辖12个关寨,即青山关、横山寨、董家口关、游乡口关、胜岭寨、铁门关、李家峪关、椴木峪寨、石梯子峪寨、大喜峰口关、小喜峰口关、团亭寨,防地62里,中有空心敌台40座。其中,大喜峰口关下辖团亭寨、小喜峰口关、石梯子峪寨、椴木岭寨、李家峪关、铁门关等,负责防守34里,中有空心敌台15座。管辖喜峰口路主兵2,747名(额兵2,433,尖哨98,夜不收216),另管辖客兵定州游兵营3,000名、通津班军营2,599名、保河车营3,000名。有马骡1,039匹、盔甲3,433副、兵器12,709件、火器412,397件、轻车27辆。崇祯二年(1629年)冬十月至崇祯三年(1630年)五月,清兵攻入龙井关,围困北京城,占领京东一带长城关口和城池,其中就包括大喜峰口关。清代该关不再是边防重地,顺治年间撤参将改驻游击,但仍是关里关外的重要通道。康熙巡边时曾有《入喜峰口》诗:“莓苔天半石,松栝雨中山。险设关门壮,时清堠火闲。”清人王锡祺《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闻此至喜峰口诸山,松皆合抱。本朝木商利而采之,由滦河筏运入喜峰,所弃松梢长尚十数丈。积久,横山上,供野火后烬黑成炭。”历史上,特别是自明代以来,许多战事都发生在这一雄关要塞(详见本书卷三?军事防御)。
(10)小喜峰口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0道关,南距县城30公里,今已没于潘家口库区。《四镇三关志》载,该关洪武年建,归大喜峰口关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五里至大喜峰口关,西十里至团亭寨。水口一丈,通单骑。”后并入大喜峰口关。
(11)潘家口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1道关,古称卢龙塞,因两边之山古称卢龙山而得名(见《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曾有人误以为因卢龙县而得名,实则卢龙塞早卢龙县700多年。传更名潘家口,因昔曾有潘姓将军驻守。今关口及关城已没于潘家口库区,原址南距县城31公里,曾是河北平原通往东北的重要通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卢龙塞略》载,明洪武年间始建关城,原址在此关之北。《蓟州志》载:“东三里至团亭寨,西二里至东常峪(即东城峪)”。《明世宗实录》载,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蓟辽总督杨选向朝廷奏报,该关因有滦河之险,“请增缮堡墙、加置临河敌台以据形势”。朝廷准奏后,遂于原关之南又建新关,原关废。新城高2.2丈,周219.6丈,城南有校场。万历四年(1576年)七月戚继光曾予重修,当时城内有居民120家。明清时曾有都司驻守,后改守备、千总,又改把总。《永平府志》载:“(潘家口)山势高峻,城负山麓。滦河上流,春秋水深丈余,入夏或数丈,波流甚驶,帆樯上下相接。北通热河,南经迁卢滦乐昌五邑。顺流而下,实水路要冲。”清代,潘家口成为滦河水运集散地之一。1933年日军占领喜峰口,在潘家口设立“航运税务局”和驻军据点,一面收缴航税,一面严查过往船只及行人,1945年才被迫撤出。解放后,滦河水运逐渐发展,潘家口过往船只不断。1966年,国家修建的北建国防公路(北京至辽宁省建昌)于此进入迁西境,在潘家口村西南建有潘家口大桥(1966年9月开工,1968年9月竣工,高24.5米,长345米),从此彻底结束了潘家口只能行船不能行车的历史。1979年潘家口水库蓄水,库区水面67平方公里,向滦河上游延伸60公里,可达承德境内。库区两岸峰峦叠嶂,山水相映,流连其间,使人忘为塞上。为了这座水库,16个村庄近9,000人远迁、上靠。
(12)东常峪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2道关。今已没于潘家口库区。《四镇三关志》载,该关洪武年建,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二里至潘家口关,西六里至西常峪关。水口二十丈,外窄内宽,可通数马。”东常峪亦作“东昌峪”,后写成“东城峪”,为一行政村。因修潘家口水库,155户541口人于1979年迁至本县东莲花院乡。
(13)西常峪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3道关,原址东临今潘家口水库西城峪副坝,今属汉儿庄乡。《四镇三关志》载,该关洪武年建,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迁安县志》载,关内有石城,高1.6丈,周192.9丈。《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有109家。《蓟州志》载:“东六里至东常峪关,西十里至三台山关。”西常峪亦作“西昌峪”,后写成“西城峪”,为一行政村。因修潘家口水库,1978年该村1375人上靠到副坝之西。2008年10月笔者前往考察时,71岁的村民王秀盈、72岁的村民刘立增介绍说,本村王秀盈家房后即为西城峪关口北侧遗址,关口南侧的南台上原有烽火台,1956、1957年兴修水利时拆毁。
(14)三台山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4道关。《迁西县地名志》载:“三台山村北有三山,皆有平台,故名三台山,又名山对山。”《四镇三关志》载:“三台山关,洪武年建。正关水口,东西稍城,通单骑。”与外长城关隘柞子庵关相对,为内长城关隘,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蓟州志》载:“关东十里至西常峪关,西八里至龙井关。”《畿辅通志》载:“由三台山循黑河向北,过漆棵岭至柞子庵关,凡八里。”《永平府志》载,关内有石城,“高丈六尺,周一百四十八丈八尺”。《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有99家。今城堡已毁坏。三台山村西有大墓,传葬者为唐大将贺宗显。
(15)柞子庵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5道关,东南距县城35公里,黑河经此入迁西境,今属汉儿庄乡四楼沟村。《迁安县志》载:“柞子庵关,内小口一,曰三台山。又西十三里为龙井关。”《畿辅通志》载:“柞子庵关,两山环立,势险而狭。东北为柴胡路,南为龙头山,边城横亘其间。黑水入口经关下东南流。关路曲折,仅通匹马。”《四镇三关志》中无“柞子庵关”,却有“张家安寨”,言为“洪武年建”,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疑此“张家安”乃“柞子庵”之讹。1997年国家修建承栗公路(承德至栗树湾子)时在关口处的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2003年县政府立标志碑时,在四楼沟村北、黑河南岸找到了该关旧址。据当地人说,柞子庵(姑子庙)毁于“文革”时期。
(16)苏郎峪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6道关,位于苏郎峪村西北0.5公里处,今属汉儿庄乡。《四镇三关志》载,此关嘉靖十六年(1537年)建,当时归龙井关守将管辖。《畿辅通志》载,此关位于“龙井关东北五里,边外通大川。正关并河口,东西稍城,山险”。2008年10月笔者前往考察时,见关口两侧之山东缓而西险,一溪经此入关,狭窄难行。史上无战事记载。村民们说,前些年还有人在关口外居住,后因交通不便陆续迁入村内。关于城堡,史籍也无记载,但村民王景玉、王兴泽却说,村内原有城堡,村外孙玉芹家后院有过古城墙,20世纪四十年代拆毁,今仅存基址。据当地老人讲,传过去曾有苏姓、郎姓将领驻守,后借此取了村名。建国后尚有人见过刻有“苏郎谷关”4字的石碑。
(17)龙井关。境内长城东起第17道关,也是境内长城最西端的一道关口,位于迁西、兴隆两县交界处,南距县城31公里。《四镇三关志》载,此关始建于洪武年间,关城高1.5丈,周297.8丈,有南、北、东三门,东门有月城。明代隶属松棚路(遵化境内),城内设提调,并建有公署。关东5里至苏郎峪关,西10里至椽八峪寨(今二道城子村)。《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城内有120家。该关下辖潘家口、东常峪、西常峪、三台山、苏郎峪、椽八峪等关寨,防地50里,中有墙台4座,空心敌台44座。明崇祯二年(1629年),数万清兵由此入关,直逼京城,历时4个月,明军将士死伤数万,财物被掠无数,朝野震惊,史称“己巳之变”。之后,明军对该关进行了两次修整:一次是崇祯三年(1630年)夏,加固了敌台,并重修了真武庙;一次是崇祯七年(1634年),建造了龙井关桥城。清初,关城守将由提调改为守备,后又改为操守,康熙元年(1662年)改为把总,乾隆十四年(1749年)又改为外委。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大水,龙井关水门淤塞,关口渐被废毁。城中原有三官庙、龙王庙、真武庙等7座庙宇,均毁于解放前后。曾有盘龙松1株,人称“九龙盘玉柱”,远近闻名,也于解放前枯死。抗战时期,日军在此设立据点,并将附近村民全赶到这里,至1944年才撤走。关城东门1976年前保存尚好,当年7月毁于地震。2003年11月,县政府于此设立标志碑。
2.寨。境内长城沿线自东而西的8 个营寨为:大岭寨、烂柴沟寨、横山寨、胜岭寨、椴木峪寨、石梯子峪寨、团亭寨、椽八峪寨。
(1)大岭寨。今属太平寨镇,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处。清河西支经此入迁西境,至太平寨村南与东支汇合。《四镇三关志》载,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蓟州志》载:“东十三里至城子岭关,西八里至烂柴沟寨。”关城高1.5丈,周163.1丈,有东、西二门。《卢龙塞略》载,明万历年间城内有居民44家。两侧崇山峻岭,边墙起伏,景色十分壮观。明清之际有驻军防守,与烂柴沟寨同归榆木岭关守备(清代改为把总)管辖。今关口遗迹无存,关城遗址尚在。2003年11月,县政府于此设立“大岭寨口”标志碑。
(2)烂柴沟寨。今名兰城沟,属太平寨镇,西南距县城27.5公里。《迁西县地名志》载,烂柴沟明初建村,因沟内烂柴多而得名,后嫌不雅,遂改兰城沟,有董、李、蔡、刘、韦等姓,以董姓居多。今古城堡保存比较完整,但关口具体位置待考。《四镇三关志》载,此寨始建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与大岭寨同归榆木岭关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八里至大岭寨,西八里至石灰窑峪寨(早期关闭),再十里至榆木岭关。”旧时在清河分支的西岸曾有关城,城高1.4丈,周130.3丈,为石城,外包砖,开南门。城内有一条南北大街和一条东西大街,万历年间有居民58家。因不甚冲要,故当年驻军不多。现居民分住在城内和城外。笔者一行2008年曾做过3次实地勘察,最后认定:兰城沟村东长城上的“红楼”与“倒楼”(当地村民如此称呼)之间,即此寨的关口。
(3)横山寨。地处上营乡小堡城子村北,准确位置待考。《四镇三关志》载,此寨洪武十三年(1380年)建,与胜岭寨、青山口关、游乡口关均归董家口关把总管辖。《蓟州志》载:“东五里至青山口关,西十里至董家口关。”因不甚冲要,明嘉靖年间并入青山口关,随后关口位置及地名渐被湮没,笔者一行前往考察时当地村民皆云不知,只说青山关南里许有一小关。实地一看,确有古墙痕迹,但这里不是长城主线,不可能是长城关口,倒有可能是青山关的一道内关。又到关内不远的小堡城子村,问附近有无“横山寨”或带“横”字的地名。村民刘景生告诉我们,从村北的三岔沟向北,穿过长城口,有个‘横子洼’,因山上长有很多横子(一种小灌木)。村民王宝林引我们去了那里,那是一个山凹,内有2座空心敌楼。王说,过去常有人从这里出入长城。在返回的路上,我们站在关内北眺,在青山关的八面峰和董家口之间,一条数公里长的山脊像一道高墙,自东而西横亘在眼前——这不正是“横山”么!后又从《河北通志稿》查到董家口关“东趋横山”的记载,说明董家口东面应该就是横山。据此,今小堡城子村北的三岔沟长城凹口处,应该就是明代横山寨的关口。
(4)胜岭寨。地处园地村北的女儿山上,今属上营乡东贾庄子村,准确位置待考。《四镇三关志》载,此寨洪武年间始建,当时归董家口关把总管辖。《蓟州志》载:“东五里至游乡口关,西十里至铁门关。”此寨名称之由来史无记载,查明宣德年《九边图论》却有“沙岭寨”,或为谐音之讹。这里山势险峻,关口狭小,交通不便,关闭较早,且未有战事记载,故其名早已湮没无闻。2008年10月笔者一行前往考察时,园地村民根本不知道“胜岭寨”之名。当我们问到附近哪里有关口时,57岁的村民贾中华说,村北的女儿山有一个山凹口,叫“倒楼洼”,因那儿有一座敌楼向东倾斜而得名,是关里关外的通道。又说,村北女儿山的山坡上有一石城,人称“谎城”,传穆桂英曾居,人称“穆柯寨”。我们分析:倒楼洼应是明洪武年间始建的胜岭寨关口,“谎城”应是明代守城官兵的驻地,至于“穆桂英曾居”不过是传说而已,因为当年杨家将驻守在山西雁门关,从未到过此地。2008年11月,笔者一行再次察看了胜岭寨附近的下城子和上城子古城遗迹。下城子古城西墙基在村民谷连营家西院墙下、后墙基在村民谷连春家后院墙下,上城子古城东墙基在村民马永有家西房山处。二城堡史籍无记载。
(5)椴木峪寨。位于李家峪北沟村东北,今属滦阳镇,准确位置待考。《四镇三关志》载,此寨洪武年建,当时归喜峰口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二里至李家峪关,西十里至石梯子峪寨。”《四镇三关志》载,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东蒙古曾犯此寨。《卢龙塞略》载,万历五年(1577年)此寨并入李家峪关。根据史籍给定的方位,2008年10月笔者一行前往考察,65岁的村民赵树元带我们来到一个长城关口。这里山高坡陡,形势险要。赵说,过去常有人从这里出入长城,关口东南的山沟叫“窑峪”,山沟里至今还有修长城时的黄土砖窑遗址。关口西北有山,名“红石砬”,高耸陡峭,但未发现古城堡。据察,李家峪北沟村东北1.5公里处的长城关口,即应是洪武年间始建的椴木峪寨关口。
(6)石梯子峪寨。位于今喜峰雄关大刀园会所之北大约1.5公里处,今属滦阳镇石梯子村,准确位置待考。《迁西县地名志》载,村名因山势高峻、攀登如梯而得。《四镇三关志》载,此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关外通大川,关口狭窄,通步”,归喜峰口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十里至椴木峪寨,西五里至大喜峰口关。水口数丈,两旁通单马。”无战事记载。《卢龙塞略》载,明万历八年(1580年)五月并入李家峪关。《迁安县志》“铁门关”条下有“西水峪口”,无“石梯子”。笔者认为,西水峪口可能就是石梯子峪寨,因为石梯子峪关口有小溪流进口内,符合“水口数丈”之记载,属一地两名。
(7)团亭寨。今已没于潘家口库区。《四镇三关志》载,此寨明洪武年建,当时归喜峰口守将管辖。《蓟州志》载:“东十里至小喜峰口关,西三里至潘家口关。”《永平府志》载:“有石城,高一丈三尺,周一百七十三丈,有南、西二门。”《卢龙塞略》载,万历年间有居民31家。
(8)椽八峪寨。准确位置待考。《四镇三关志》载,此寨明洪武年建,当时归龙井关管辖。《蓟州志》载:“东北十里为龙井关。”查近代地图和地名书籍,无“椽八峪”之名。2008年10月笔者一行前往考察,村民祝久保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很有价值的口碑资料:二道城子村西过去曾有一古堡,有南门、北门,南门有棵大柳树。据说当时修城官兵就在这里吃住。后来城堡逐渐坍塌,1972年搞大寨田时全部拆毁。村西北有个长城口子,叫小官岭,是关里关外的通道。传当时有个小官儿因贪财误了工期被斩,因此留下了“小官岭”之名。据此分析,祝久保说的“小官岭”,应该就是椽八峪寨关口,而村西的古城堡应该就是椽八峪寨城堡。小官岭,在二道城子村西北0.5公里处。
3.镇城。镇城为统率一镇兵马的总兵官驻守之城。此类城池境内有旧营城、三屯营城。
(1)旧营城。在县城西北21公里,今三屯营镇旧营村所在地。天顺四年(1460年)之前的近半个世纪,这里一直是蓟镇二千里防线的军事指挥中心——镇府驻地,期间经历了永乐年间的陈敬、陈景先,洪熙至宣德年间的王彧,正统年间的孙继先、宗胜,天顺年间的胡镛等6任总兵。在此之前镇府在桃林口(今卢龙境内),在此之后镇府移往三屯营。但翻阅史籍,勘检碑石,这里并无“旧营”之称,而是一直被称为“峙子峪”或“狮子峪”。将旧营认定为当年的峙子峪(或“狮子峪”),我县方志工作者和有关学者经过了大量研究,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探讨性的文章,如韩怀诚先生的《蓟镇治遗址狮子峪考》(发表于1995年《迁西县政协文史资料?第三辑?古塞撷丛》)。但问题的最终真相大白,得益于2001年秋县文管所在旧营西沟(亦称桃树峪)发现的“建桃树峪碧霞元君殿碑”。此碑立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碑文作者是当时的蓟镇总兵尤继先。碑文中有:“三屯营之西北隅三十里许为桃树峪,即古峙子峪旧关城也。”今该村仍有旧城残垣和“校军场”、“点将台”等地名。现在看来,旧营,可能是民间相对三屯营这座“新营”而流传下来的名称。
(2)三屯营城。位在县城西北12.5公里处,今为三屯营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从明天顺二年(1458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前后180余年,这里一直是蓟镇镇府驻地。此地东有青龙山,西有白虎山,南有景忠山(亦称朱雀山),北有玄武山,地域广阔,交通便利,东可控山海,西可控居庸,北可控喜峰、潘家诸口,在蓟镇历史上发挥过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成为镇府之前,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小村庄,名大王庄。《卢龙塞略》载,明景泰四年(1453年),蓟镇总兵宗胜(时驻旧营)派高名、程兴、史允3个百户长率三百军户到此屯田。屯军必有营地,于是这个地方也就有了“三屯营”之名。《重创三屯营北城台紫极宫记》载:“天顺二年(1458年),总兵胡公镛始扩为三屯营城郭。”《四镇三关志》载:“天顺四年(1460年)建三屯营城,移驻总兵府于内。”至于戚继光于万历三年(1575年)三月至万历四年(1576年)冬扩建的新城,戚继光《重建辟三屯营城记》、《重建三屯营镇府记》以及戚继光同代和后代人留下的文章多有记述。相关遗存情况,迁西县政协文史委编纂的《古塞撷丛》、《蓟镇之枢三屯营》和《迁西石刻》等也有很多介绍,此处不再赘述。
4.路城。路城,为统率一路兵马的参将驻守之城。此类城池境内有太平寨营城、喜峰口营城。
(1)太平寨营城。位于县城东北21公里,现为太平寨镇人民政府所在地,清河东支和西支于此交汇。该城始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年),由参将驻守,当时称太平营。隆庆三年(1569年),戚继光将全镇二千里防线划为12路,每路由1名参将驻守,太平营便成了太平路参将的驻守之地。据《四镇三关志》载,太平路当时管辖洪峪口、新开岭、五重安、白羊峪(以上属迁安)、擦崖子、城子岭、大岭寨、烂柴沟(今兰城沟)、榆木岭等9个关寨,东西长70里,中有墙台9座,空心敌台69座;参将下有中军1名,千总、把总6名,辖主兵4,107名(含额兵3,871、尖哨52、夜不收184),客兵4,287名(含定州忠顺营1,500、沈阳游兵营2,787名),有轻车81辆,马骡1,347匹,盔甲4,399副,火器1,076,978件。《戚少保年谱耆编》载:“万历四年(1576年)秋七月,戚继光重修太平寨城。”但后来发现的城砖却刻着“万历七年”(1579年)的落款,可能是万历四年始修,万历七年毕工。重修后的营城高2.6丈,周506.6丈,有护城河51丈,有东、西、南三门,还有西小门、北水关。城内建有钟楼、鼓楼,有南北大街1条,东西大街3条,城南有校军场。清顺治六年(1649年)撤参将,改驻都司,以后又驻千总和把总,直至清朝灭亡。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日军占领冀东后于此设置据点,地名被抗战军民化为“中京”。1944年日军撤离,1945年1月第二次建立迁青平联合县时成为县政府驻地。今仅存古城东南角石砌墙基、南墙部分墙体、西墙残壁和“太平营”石刻门额。
(2)喜峰口营城。位在县城之北40公里,原属滦阳乡,今已没于潘家口库区。该营城早期有新城和老城之分。老城为洪武十四年(1381年)大将徐达启建永平(含今迁西境内)三十二关时所建,位于喜峰口关东侧的悬崖之上,规模不大。后人在老城之南又建了一座新城,老城遂被弃置不用。史籍说的“徐太傅城”和“荒城”,指的就是这座老城。新城启建时间应在明景泰元年(1450年)。那一年,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修喜峰口迤东至一片石(今山海关一带)各关城池(见《迁安县志》)。那次启建的新城高2丈、周418.6丈、堑(护城河)81.5丈。景泰三年(1452年)七月,邹来学又与总兵筹建关城楼,名“镇远楼”,高4丈。嘉靖二十年(1541年)九月,总督蓟州军务右侍郎胡守中重修镇远楼,改名“来远楼”(见《河北通志稿》引《明世宗实录》)。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喜峰口守备与参将议定重修城堡,并将城东北角的东岳庙移到了南面(见《重修喜峰口东岳庙碑》)。明万历五年(1577年)至万历七年(1579年),戚继光又重修喜峰口关城和关城楼,并在关外建重楼(见《戚少保年谱耆编》)。经过多次修建,喜峰口成为名副其实的“蓟北雄关”。该营城有东、南、西、北四门。东面是山崖,无法开门,门遂开在了营城的东南角,门口朝西;南门筑有城楼,嵌有“喜峰营”石刻门额;西门亦筑有城楼,因门外比较宽阔,辟有校军场;北门面对悬崖上的荒城。城内建有钟楼、鼓楼和署衙、营房、民房、庙宇等。《四镇三关志》载,明时城内住参将1名,中军1名,千总、把总5名。《卢龙塞略》载,万历初城内有居民845家。清代以后,满族官员入驻,并在城里设置都司衙门(地方行政机构)、巡检衙门(地方治安机构)、蒙藏院(口外民事诉讼机构)和驿站道(公文传递机构)。民国十三年(1924年)6月,直系军阀在城内设兵站。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日军占领喜峰口,在城内先后设置了驻华领事馆、宪兵队、守备队、满洲海关、满洲国境警察署、满洲军营部、满洲邮政局,同时汪伪政府还设立了中国警察局、中国海关、中国邮局、中国税局、长途汽车站、反共自治会、反共自卫团、镇公所、保公所等机构。1945年8月13日,迁青平支队接管喜峰口城。1948年,解放军由此进关。1979年,潘家口水库蓄水,城里城外的居民陆续外迁,历经数百年沧桑的喜峰口古营城淹没于水下。
5.营城。营城,为将士驻守、操练和储备军需物资之城。境内有汉儿庄营城、滦阳营城、上营城和下营城。
(1)汉儿庄营城。位于县城北偏西26公里,今为汉儿庄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传唐代驻军时即已筑城,称“汉马营”,辽建汉儿馆,金设惠州和滦阳县,但城池筑修情况史无记载。《四镇三关志》载,明洪武年间修城堡一座,为驻兵之营。隆庆六年(1572年),戚继光在城内建中路南兵副总兵公署衙,驻兵训练。《戚少保年谱耆编》载,万历六年(1577年)一李姓游击建挹秀馆,万历七年(1578年)戚继光重修汉儿庄城。重修后的城堡高2丈、周526丈,有东、西、南三门。城东有校军场,北城台有黑白洞,城内有营房1,000间,并有车前营。清顺治四年(1647年)裁撤三屯营总兵,将汉儿庄营副将移至三屯营,汉儿庄只设参将。乾隆十七年(1752年)汉儿庄守将降为外委,一直到清末。1933年日军占领,汉儿庄民房大部被烧,城堡也遭破坏,并在以后的日子里逐渐损毁,幸存下来的黑白洞也于1968年“破四旧”时拆除,现仅存南门——带川门残迹及石刻门额,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滦阳营城。位于县城北偏西25公里,今为滦阳镇人民政府所在地。传唐王征东时贺宗显曾于此镇守并修筑城池,又传后梁王彦章曾于城南滦河摆渡,因此又称“滦阳渡”。辽初,滦阳、松亭关是中京(今内蒙宁城)至南京(今北京)的必经之路。为加速开发,辽太祖将蔚州(今河北蔚县)俘户安置于此,置滦河县,辖区为今迁西县北部及宽城、兴隆南部。金朝建立后,滦河县并入神山县,治所在今平泉。金承安二年(1197年)建滦阳县,治所在滦阳城西15公里的汉儿庄;金泰和四年(1204年),滦阳县并入神山县;元初建立惠州,原滦阳县所辖之地归属惠州;明初,废惠州入迁安。史上无重大战事记载。《四镇三关志》载,此地当时称“滦阳营”,有城堡1座,明洪武年建,曾有参将驻守,后改为游击。据现存碑刻和《迁安县志》记载,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戚继光重修滦阳城,高丈余,周600丈,有东、西、南三门,内设车营,街道成井字形,城南有校场,占地80亩;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游击将军胡梦士携千户、千总、把总修缮营城;明万历四十年(1621年),游击将军王家柱等重修城内关王庙;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众善士重修城内城隍庙。《迁西县志》载,1956年古城遭到严重破坏,1960年残存的南门、西门被拆毁。现仅余东门石基和一些土城残垣。
(3)上青山营城和下青山营城。上青山营城,位于今上营乡上营村,西南距县城30公里;下青山营城,位于今金厂峪镇下营村,西南距县城23.5公里。二营南北相隔6.5公里。《四镇三关志》载:“青山驻操营城堡一座,成化二年(1466年)建。”驻操,为军队屯驻、操练之意。《卢龙塞略》载,太平寨路的榆木岭提调下辖城堡四,即榆木岭、大岭寨、烂柴沟、青山营;喜峰口路的董家口提调下辖城堡四,即董家口、游乡口、青山口、青山驻操营。其“青山驻操营”和“青山营”,从地理位置看,前者应是今上营,后者应是今下营。《迁安县志》载:“上青山营城,石城高二丈四尺,周二百三十一丈二尺;下青山营城,石城高丈五尺,周二百四十三丈。”此处记载将青山驻操营、青山营分别简称“上青山营”和“下青山营”,后民间简称上营和下营。1990年上营发现“青山营”石刻门额,落款为“天顺七年”。此“青山营”可能是指今上营,落款“天顺七年”可能指城门落成时间。至于下营城的修建时间,无论是明正德年间的《九边图论》,还是《四镇三关志》、《卢龙塞略》,都没有明确记载。以上二营城均有东、南、西三门,建国前后渐毁,现仅存遗迹。
6.关城。关城,即长城沿线防御各关口的将士驻守之城,也是长城沿线的重要防御据点,一般由守备、千总、把总等将领驻守。境内从东到西依次有擦崖子、城子岭、榆木岭、青山关、董家口、游乡口、铁门关、李家峪、小喜峰口、潘家口、东常峪、西常峪、三台山、柞子庵、苏郎峪、龙井关、大岭寨、烂柴沟、横山寨、胜岭寨、椴木峪寨、石梯子峪寨、团亭寨、椽八峪寨等24座关城。其相关情况已载于各关寨条下,此处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