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在筑修方法上的创造
出于严峻防务形势的需要,明代筑修长城不仅在频率、规模上大大超过以往各个朝代,在筑修方法上也极尽巧思,使长城的防御功能达到了至臻至善的程度。而这些创造,集中体现在戚继光督修长城这一时期。
1.关于边墙。隆庆二年(1568年)五月,戚继光出任“总理蓟昌保定练兵事务”之职,履任伊始即巡察了北京北部蓟、昌二镇的长城。他见长城既薄且矮,很不坚固,当月便向朝廷上了《呈修各路边墙疏》,提出将原来的边墙薄者加厚,低者增高,在边墙外修筑偏坡等。当年底,他又向朝廷上了《请建空心敌台疏》,其中再次提到了边墙的建设问题:“东起山海,西止镇边地方,绵亘二千余里,摆守单薄。宜将塞垣稍为加厚,二面皆设垛口(雉堞)。计七八十垛之间,下穿小门,曲突而上……”蓟辽总督谭纶根据戚继光的提议,也向朝廷上了《增设重险以保万世治安疏》,进一步强调了加厚边墙和两面设垛口的必要性。隆庆三年(1569年)春,朝廷批准了他们的计划,修筑工程随即开始。
对于边墙修筑方法的改进,戚继光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高加厚墙体,使边墙一般都高达7—8米,宽6米。对没有边墙的地方一一进行了补建,在冲要地方还修建了重墙。境内苏郎峪、三台山、石梯子、城子岭等处,外面均建有长城分支,起到了保护主长城的作用。这些边墙多为砖石包砌,下有条石为基,白石灰勾缝,内实三合土,砖铺地面,十分坚固。
(2)完善垛口、悬眼和里门。按戚继光的要求,外侧垛墙(亦称宇墙、女儿墙)“必高六尺,每垛口相去牌堵,中分净七尺五寸,垛口一尺,各分五寸,连垛空合八尺”(见《纪效新书》)。从前的垛口是内外平直,而戚继光改用尖砖修砌,垛口内外就不是平直而是三角形的了。这种尖砖垛口看似简单,但扩大了枪铳、弓箭的射击面,有效地增强了防御能力。垛口一般上为3尺,下为3尺。垛墙下面设悬眼。悬眼的造法是,“每垛当中,自城面平为孔,高九寸,约砖三层,砖厚用二层。平面以下,两方砖对中为弯,渐渐下缩”,成半漏斗型,一般二三十层,与墙面平。垛墙内侧,七八十垛之间建一小门(亦称里门),以便士兵上下应援。
(3)铲偏坡,种树木。城墙修好后,戚继光又命将士将城墙外的山坡削陡,使敌兵无法攀援。如果平漫难削,就挑壕沟、挖“品”字坑。就是对那些悬崖峭壁、素称偏远的地方也不放过,或建台,或铲偏坡,或栽树木,力争不使敌人一兵一骑通过(见《戚继光传》)。《四镇三关志》载,在喜峰口路辖区内,从大喜峰口至小喜峰口段,铲土石偏坡1,040丈;在太平寨路辖区内,从白道子关(今迁安境内)至烂柴沟(今兰城沟)段,铲土石偏坡8,314丈;在松棚峪路辖区内,从潘家口至椽八峪寨(今二道城子)段,铲土石偏坡4,200丈。四路(含马兰峪路)共栽榆柳杂树4,471,147株,种桃杏等种子100石。蓟辽总督梁梦龙在《为修完紧要边工题疏》中曾高度赞扬戚继光修筑边墙的功绩:“总理戚某规模宏大,筹划详明。创议修台,复议修墙,皆重镇守御之上策;堑山建城,跨河建桥,乃古来未有之奇功。穷岭绝险,尺土皆亲量度;盛暑祈寒,往来备极劳卒。卓哉大计,更任怨以成功;伟哉殊勋,真委身而卫国。”
而按当时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划分,今境内遗存的边墙大致可分为以下5大类:
(1)双侧包砖城墙。亦称一等边墙,一般都建在距关隘较近或地势平缓的要塞部位。其高度根据地形情况而不同,平均7—8米。墙体宽度,下基厚约6.5—7米,顶部厚约5—5.4米不等。建筑方法是:在原石墙的基础上,在墙体内外两侧首先刨槽夯实,然后根据地形砌数层规整的条石。条石一般长1.2米,宽0.5米,厚0.8米。找平以后,即用大块青砖错缝平铺,垒砌至顶。城砖的尺寸一般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9厘米。为使墙体更加坚固,包砖部分随原石墙外皮逐层向上,内收1厘米左右。墙体顶部内侧均有宇墙,高0.9—1米,厚0.4米。底部水漫上有射孔,状为长方形,高0.3米,宽0.25米。两射孔之间相距3米。个别地段有石水槽探出墙体0.3—0.4米。水槽形状为长条形,横断面外方内圆,总长1.2米,宽0.35米,厚0.25米,内径0.1—0.15米。墙体外侧亦有宇墙,底部水漫以上均有射孔,尺寸与内侧同。个别地段的射孔作雷石孔形状,上圆下方,外宽0.3米、总高0.3米,内宽0.3米、总高0.7米,外孔下端墙体上有上深下浅的圆形雷石凹槽溜道。宇墙上部垒砌垛口,垛顶用预制的两面坡砖遮盖,高0.8米,连宇墙总高1.8米,长2米,厚与宇墙同,宽0.6米,高宽与垛同。垛口下部铺有旗杆石,长0.7米,宽0.4米,边厚0.15米,中间有一直径5厘米、深4厘米的圆形孔。垛口个别地段有瞭望洞。水漫一般铺青砖三四层,下数一二层为长方形青砖,与城砖尺寸相同,表面一层绝大部分用特制的方形青砖,尺寸一般为38厘米见方,厚9厘米。遇陡峭之处,上下不便时,用砖石砌出踏步梯道。每阶一般高0.38米,宽0.4米,级数随山岭坡度而不等。墙身内侧,每隔不远(一般在墙台或敌台两侧)设一券门,总高2米,宽0.87米。券门内,下有门枕石,上有过木石,左右有门栓孔,两边各有或砖或石的梯道通向墙顶或敌台,梯宽一般为2.4—2.8米。
(2)单侧包砖城墙。亦称二等边墙。其建筑方法是:先将石墙外侧刨槽夯实,根据地形垒砌规整的条石数层找平,然后用大块长方形青砖按收分比例错缝平铺至墙顶。高度因地势险峻而各异,一般高6—7米,墙顶宽4.5—5米,下基宽6—6.5米。墙顶内外缘各有5厘米用青砖挑出的线角。墙体内侧用较大块的自然石做成虎皮石墙面,白灰勾缝,至墙顶的线角与砖底平齐。整个墙体内部充填毛石和山皮土,层层夯实。顶部水漫平铺三四层青砖,表面一层用方砖平面向上错缝平铺。每隔一段设一排水沟,由石质吐水槽将积水引出墙外。顶部以上的宇墙、垛口、射孔、瞭望孔的尺寸和筑造方法,与砖包城墙大体一致。墙体内侧地势较缓的地段,墙身部位有门和券门,门口宽0.82米,高与墙体平齐,进门则可登上城墙。亦有砖砌门,总高1.8—2米,宽0.87米,门内下部有石门槛和门砧平铺。
(3)石城砖垛口城墙。它以石头为主砌筑。现保存较好的不多,个别地段存有水漫铺顶砖。高度因山岭坡度大小而异,一般为1—3米。其建造方法是:在原有石城墙的基础上加高,去掉原有石垛口,增补砖铺水漫和砖宇墙、垛口,墙体内外两侧外皮均用大块不规则的自然石垒砌,白灰勾缝,从下到上按比例收分,墙体横断面呈梯形,上窄下宽,中间实以小石块和山皮土。顶部三四层由青砖平铺成水漫(下为长方形砖,上为大块方形青砖),每隔不远有流水凹槽与吐水槽相连伸出墙外。顶部水漫以上,内侧用长方形青砖错缝平砌宽0.4米、高1米的宇墙,墙顶用预制的两面坡形青砖遮盖,底部每隔3米有一拱形射孔。外侧宇墙与内侧相同,只是在宇墙上再垒0.6—0.8米高的垛。垛顶用预制的两面坡形砖遮盖,底部有预制的两面坡形中间带圆孔的垛口基石,垛口两侧用青砖做成抹角以扩大视野。在石砌城墙顶部与砖砌宇墙中间,墙体内外均有突出约5厘米左右的压线砖两层。
(4)石城墙。主要分布在距关隘较远、易守难攻的山险地段。现保存较好的为数不多,绝大多数地段仅存遗迹和墙基。保存较好的石城墙一般顶宽2.6—3.2米,基宽3.5—4米。高度因地势不同而各异,如果不包括宇墙和垛口,一般在1.5—3米之间,个别地段有的超出3米。石墙内外两侧表面均由20—50厘米之间的大块石灰岩垒砌,白灰勾缝,从底至顶按1/5左右的比例收分,墙体中间实以碎石和山皮土。顶部水漫以一层带有平面的自然石块平面向上错缝平铺,平面一般稍向内侧倾斜。个别地段每隔10—30米在平面下砌一15—20厘米宽的排水凹槽。顶部水漫外缘均有宇墙,一般高0.8—0.9米,宽0.4—0.5米。宇墙上有垛,垛高0.6—0.7米,厚0.4—0.45米,长3.2米,宽0.6米。残破的石墙占石墙总数的80%以上,残高也因地势和倒塌程度的不同而各异,一般残高十几厘米,最高处不过1米,许多地段的残基与地表齐。
(5)山险城墙。即借山为险的“城墙”。《文物春秋》1998年第2期载,这些地方通常山脊高耸且狭窄,前坡后坡极陡。特别是外侧,人马根本无法通行。所以,在这些地段通常没有垒砌规整的墙体,只是在形如刀刃的山脊与山脊之间有宽不过1米的石墙,以将两条山脊连接起来。石墙一般为单边势,外侧墙面用大块自然石垒出平面,内侧用碎石堆砌,很不规整,没有统一的规制要求。这也只是在个别地段才有,大部分地段都是在山脊上开出垛口,或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凿出阶梯,供守边官军上下。较宽的山顶有的还被辟成士兵活动和储存物资的场所,如境内的八面峰、女儿山、三台山等。八面峰海拔842米,东西长十几里,均无城墙,只是每隔五六百米有1座平台。
2.关于敌台。从明初至嘉靖末的180余年间,经过多次修建,蓟镇长城已初具规模。当时,上面已有了实心的砖石小台。但这种敌台,与墙台之间不能联络,台内也不能贮存粮秣火药,士兵露立台上,一旦遇敌攻击,即溃不成军(参见戚继光《练兵实纪》)。针对这一薄弱环节,戚继光在《请建空心敌台疏》中明确提出:“地势稍缓处百步,冲要处五十步或三十步,骑墙筑一空心敌台。台高五丈,四面广十二丈,中间虚空,分为三层……”此种敌台不仅可住百人,还可兼储足够的军械物资。
按当时戚继光的设想,蓟、昌二镇拟建空心敌台3,000座,每座由朝廷拨银50两,每年拨银5万两,完台1,000座,分3年完成(据《戚少保年谱耆编》)。但当时朝政腐败,边患频发,国库空虚,于是蓟辽总督谭纶在给朝廷的奏疏中对戚继光的设想稍做了一些修改:将空心敌台高5丈改为3丈,将每座敌台内可住100人改为50人,将敌台数量由3,000座改为1,200座。隆庆三年(1569年)二月,朝廷批准了谭纶的奏疏。接着,戚继光又拟订了《议筑台规则》,除规定了台基台墙的尺寸、筑台的用料,以及台内楼梯和开门的具体办法外,还规定要根据地势冲缓决定疏密,改“下放火炮”为下层“实筑”。实际上是将下层变成了台基,将原来的3层变成了2层。后来二镇修了1,448座敌台,都是2层的。
这种空心敌台,此前长城上从来没有,为戚继光首创。尽管戚继光事先制定了筑台规则,下达了《造台法》(见《练兵实纪》),但到开工时人们还是不知如何下手。恰在此时,戚继光的弟弟戚继美率山东沂州(今临沂)班军前来戍守,戚继光遂奏请朝廷将戚继美留下,并亲自教授了筑台方法。戚继美按哥哥的要求,首先在大水峪(今密云西北)修筑了7座标准的空心敌台,为各路树立了样板,随后筑台工程全线铺开。
《戚继光传》载,筑台工程开始后,京城有人散布流言说,此项工程“徒累军逃死,伐木以损藩篱,且工费太侈”,并奏请朝廷“止工”。戚继光闻悉后立即向总督谭纶作了报告,并以大量事实驳斥了这些流言:“取木于属夷数十里之外,损何藩篱……如谓军因台逃,则前此军士不加于今日,今日军士不减于昔年,十余年来补练数目俱存,亦是敌台累逃否也?若台必当止,吾亦曰当止,以后虏入谁任其咎……”谭纶接报后先是十分震惊,继而痛哭流涕,立即向朝廷写了奏疏,要求朝廷派人实地勘察,并请另选才望高的大臣来代替他的职务。关于“工费太侈”问题,《戚少保年谱耆编》中也有驳斥:“考往年修边墙,每丈银二十两,计一台之银百两……况今一台止百之半。”由于谭纶和戚继光据理力争,加之首辅张居正大力支持,敌台得以继续修筑。张居正在给谭纶的信中说:“奈何世间一种幸灾乐祸之人,妒人有功,阻人成事,好为异说,以淆乱国是……大工垂成,奈何终止?既不可止,又何议为?徒使任事者疑畏而自阻耳。”(见《张文忠公全集?书牍二?答蓟镇督抚计边台工》)
为了把空心敌台修好,戚继光还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措施,每台除给50两工料银外,还进行评比:质量为上上等的赏银50两,上等的赏银40两,中等的赏银25两。因而,敌台越修越坚固,越修越精巧,以致今天我们还能在境内的青山关看到那座砖石巧妙结合、造型美观奇特的“七十二券楼”。目前,此敌台在长城沿线堪称独一无二。
隆庆三年(1569年)底,蓟、昌二镇完建敌台472座,其中蓟镇367座,昌平镇105座。到隆庆五年(1571年)秋八月,蓟、昌二镇完建敌台1,017座,其中蓟镇818座,昌平镇199座(见《戚少保年谱耆编》)。
刘应节接任谭纶后,上疏力陈空心敌台“十利”:“军以台为家,内有薪水刍粮之备,外无风雨霜雪之侵,一也;多贮火器,给用不乏,二也;贼弓矢不能及,钩杆不能施,我之炮铳矢石皆可远击,三也;军依于台,身即无恐,胆气自壮,即弱兵可兼而用之,四也;偏坡壕堑,恃墙为固,五也;因台得势,因势制令,节制可施,六也;即有狡贼乘高逾险,出吾不意,而台制高坚,八面如一,彼即不能仰攻,而步贼又不敢深入,七也;相持可守,则可待援兵,八也;贼谋其入,必谋其出,来可拒阻,归可游击,九也;即贼攻一台,溃一墙,而虏马不能拥入,台得肆力无患,十也。”(见《戚少保年谱耆编》)
隆庆六年(1572年),第一期工程基本完成,蓟、昌二镇共建敌台1,206座,其中蓟镇920余座(见《戚少保年谱耆编》)。这种敌台如果是民间修建,就是花费六七百两甚至千两也难以建成,而这次开始每台只给50两,后来上上等敌台赏银50两,一共也只给100两,只是民间修建工本的十分之一左右。蓟、昌二镇1,206座敌台共花费10万缗(古代计量单位,一缗即一串儿,一串儿为一千文),比原计划20万缗节省了一半(见《戚少保年谱耆编》)。当年十一月,戚继光趁汤泉大演之机,向朝廷阅视大臣汪道昆提出了在冲要之处再补建200座敌台的请求,并写下了《乞题建完原议台工疏》。万历元年(1573年)二月,戚继光又写了《请增空心台疏》:“滦河以东,居庸以西,若松棚诸路,其中尚稍有间缺,大约增台二百座,始为完工。”阅视大臣汪道昆也向朝廷写了《边务疏》以示赞同。当年四月,朝廷批准了这个请求,于是又开始了空心敌台的第二期修筑工程。到万历三年(1575年)二月,第二期筑台工程完工,蓟、昌二镇共建空心敌台1,337座,其中蓟镇有空心敌台1,093座(见《四镇三关志?卷四?制疏考、形胜考》)。
为了加强防御,戚继光还搞过第三期工程,于万历九年(1581年)春二月完工。兵部职方郎中费尧年查勘后向朝廷报告说:“蓟镇修边墙五千三百六十丈,敌台一百一座……昌镇修边墙四千六百四十一丈,敌台十座。”这样,到万历九年(1581年),蓟、昌二镇共修筑空心敌台1,448座,其中蓟镇1,194座,昌镇254座(见《戚继光传》)。
据1982年《迁西县长城普查资料汇编》统计,境内共有敌台214座,其中实心敌台11座,空心敌台203座。
实心敌台位于城墙内侧,基本为方形,基部均用预制的条石垒砌,墙体四周用长方形青砖错缝平砌至顶,且有明显收分,呈梯形。墙体四周无箭窗,墙顶四周有垛口,垛口上有瞭望孔。目前,我县大岭寨北有3座砖砌实心敌台,在1998年唐山博物馆孟昭永编《明长城敌台建筑形制分类》中分别被编号为209、212、213。据该书记载,209号台底部长8.55米,宽8.7米,台高7.7米,垛口高0.7米,垛口下面女儿墙高0.7米。但1982年《迁西县长城普查资料汇编》记载此台“长13米,宽13米,高13米,无拱门”。又据该书记载,212号台底部为方形,9.4米见方,台高5.4米;213号台底部8.7米见方,台高6.7米,其中墙体下部石基高度为1.5米。1982年《迁西县长城普查资料汇编》对212号台无记载,对213号台记载为“长13米、宽13米、高9米,无拱券”。
空心敌台是跨城墙而建的中部空豁、四面开有箭窗的楼台。境内的空心敌台一般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下部为基座,用大条石砌成,高与城墙相同;中部虚空,一般以筒拱承重,构成相互连通的券室,外侧包以厚重的砖墙,形成较大的室内空间,以供士兵驻守、存放粮秣和兵器;上部为台顶,多数在中央筑有楼橹,以供守边士兵遮风避雨。也有的台顶铺漫成平台,以供将士燃烟举火。去往台顶的通道,有的是在楼层间开洞,利用绳梯、木梯上下,有的是在砖砌墙体中留出仅供一人通行的梯道。中部空心部位开箭窗和楼门,其数量随敌台大小而异,一般每层前后各开3箭窗,左右各开2箭窗、1门,较多的每面开四五个箭窗。长城附近村民常按箭窗数量称某敌台为“三眼楼”、“四眼楼”或“五眼楼”。但有的空心敌台并不骑墙,而是独立于城墙之外。这类敌台在喜峰口回民村西及西城峪地段均有发现,其建筑结构与骑墙空心敌台基本相同。
随功能及内部结构的不同,空心敌台又可分为单筒拱无柱式、双筒拱二柱式、双筒拱三柱式、三筒拱四柱式、环形筒拱四柱式、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6大类型。此6种敌台,除无筒拱木柱楼板承重式外,其他5种在境内均有发现,其中尤以“单筒拱无柱式”和“环形筒四柱式”两种遗存最多。
单筒拱无柱式敌台,在我县主要分布在铁门关以西,较具代表性的是位于李家峪村的303号台(唐山编号)。此台平面呈长方形,长13.8米,宽7米,基座四周刨槽,用长方形条石找平,上垒青砖,高与墙平,从下至上按比例收分,内实小石块和山皮土,顶部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方砖平面向上错缝平漫,整个骑在城墙之上,凸出城墙内侧较少,凸出城墙外侧较多。基座之上是一道与长城方向相同的筒拱,拱券长10.5米,宽4.2米,高1.2米,一端墙体加厚,有宽0.8米的木制阶梯15(或17)级,每级高0.3米,宽0.25米。在筒拱券的两端,顺城墙各开1门,门框以条石做成拱券形拱,总高1.88米,宽0.66米,厚0.27米。门框内拱总高2.4米,宽1.2米,总厚1.1米。两门口外侧各开一箭窗。筒券拱的内外两侧墙壁上各开5个箭窗,箭窗下面均有射孔。同一敌台的每个箭窗尺寸相同,构造基本一致。这类敌台中部无柱,空间较大,面积不少于40平米。敌台的上层四周有砖砌垛口,高0.6米,宽3米,厚0.4米,口宽0.6米。垛口下面的宇墙上有射孔和排水槽,水槽一般突出墙体0.6—0.8米。宇墙底部外侧四周均有两层锯齿形线角,顶部平面平铺二三层青砖,中部有由青砖垒砌、呈长方形的楼橹。但现今楼橹已全部残塌,尺寸无法测量。
环形筒拱四柱式,境内最具代表性的是榆木岭关与青山关之间的250号台(唐山编号),平面呈正方形,10米见方,基座四周底部刨槽夯实,长方形条石找平,上垒青砖,白灰勾缝,错缝平砌,按比例收分,侧看呈梯形,内实碎石和山皮土,形成基座平面,然后用三四层青砖平漫,最后一层以方砖砌面,四周砖墙继续上垒,形成中部空间。东西墙(长城呈东西走向)各设有一门和两箭窗,两门靠北,与城墙相通,门框用条石做成券拱。条石厚0.23米,内口宽0.7米,拱脚高1.3米,拱高0.3米。拱石以3块预制的弧形石垒砌,厚度与框同。框下有门基石,宽0.48米,外厚0.2米,内厚0.12米。内侧两端有门轴圆孔,中间有0.2米宽的门坎。门口内为砖砌拱券,宽1.17米,拱脚高1.6米,拱高0.6米。靠城墙外侧的两个箭窗,尺寸和形状基本一致。窗内拱宽0.85米,拱脚高1.4米,拱高0.5米,进深0.72米为窗,窗口距基座顶面0.95米,窗口宽0.5米,拱脚高0.48米,拱高0.3米,墙厚0.28米。窗口底部横卧窗基石,宽0.4米,向墙体外凸出0.12米。箭窗下有射孔,孔宽0.3米,高0.35米。南墙5个箭窗,北墙2个箭窗,尺寸同上。四墙内部砌成一周环形筒拱,筒拱宽1.25米,拱脚高2.6米,拱高1.1米。中部东西南北有4个券门,门宽1.2米,拱脚高1.5米,拱高0.35米。4个券门隔开,形成4个砖柱,柱底均有藏洞。除北侧墙壁外,其余三面墙壁各有2个佛龛,宽0.45米,高0.3米,深0.45米,距基座面均有1.5米。北侧墙壁有梯道,砖砌,宽0.7米,共15步。顶部呈方形,长宽各9.5米。四周宇墙、垛口坍塌,残高0.3米。个别处有射孔和流水槽,射孔底部、四墙外侧有2层锯齿砖、一层平砖,出线角5厘米。中部楼橹遗迹不清,只有残砖碎瓦。2008年“滦河文学论坛”转载的《何谓“七十二券楼”》,详细介绍了作者(严新强)考察“七十二券楼”的经历。文中说,他找到了72券中的68券,其中巷廊券6个、窗券15个、门洞券4个、壁厨券6个、翅廊壁厨券7个、射望孔券28个、进出门券2个。
空心敌台是戚继光的伟大创举,是其镇北生涯中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杰作。万历十一年(1583年)二月戚继光被调往广东后,继任者在空心敌台上没做过大的举动,只在极少数地方做过补建和维修。据发现于城子岭的一通碑石记载,城子岭与大岭寨之间有一空心敌台,为万历十五年(1587年)总兵张臣主持修建。
3.关于墙台。墙台,也称马面,就是城墙上每隔一段就有的一个突出于墙外的台子。其台与城墙同高,凸出墙外的部分三面均砌垛口,功能与敌台相类,当敌逼近时可藉此从侧面射击(见《长城百科全书》)。境内长城墙台可分为以下两种:
(1)石砌墙台。大部分平面为长方形,其规模大小随地形而异,一般长5—7米,宽2—3米。其建筑形式是一侧靠城墙,在交接处错缝垒齐,和城墙合为一体,其他三面外墙皮均采用较大块的自然石,按1:10的比例向上收分,砌成虎皮状平面,白灰勾缝,内实小石块和山皮土,三面设垛口、射孔等,与城墙连为一体。现场勘察发现,个别墙台之上有铺房旧基。有的墙台亦呈圆形或半圆形,如迁西城子岭段长城243号(唐山编号)敌台北40米处的一座墙台即呈圆形,径5米。这种圆形或半圆形的墙台,大多以城墙的一部分作直径,整圆的则呈两个半圆,半圆的则附于墙外或附于墙内。
(2)砖包墙台。平面均为长方形,结构规整,从外侧看呈梯形,顺城墙两侧看呈方形,紧靠城墙外侧。此类墙台在境内数量不多,但保存较为完整。底部尺寸沿长城基部一般为8—10米,顶部长6—8米,靠长城宽3—5米。从现场看,它是与包砖城墙一起用青砖错缝垒砌的,底部三面先刨槽、铲平、夯实,然后垒砌规整的大块条石。条石一般长1—1.2米,厚0.35—0.38米。找齐后再砌长方形青砖,抹白灰泥,错缝平铺,按比例向上收分,中间实以碎石块及山皮土,顶部水漫平铺三四层青砖,最上一层用平面向上的大块方砖铺平,与城墙顶面连成一片。宇墙、垛口与城墙一致,宇墙底部每隔一定距离即有一方形射孔。有的台顶有墙基痕迹,有人说当时有铺房。
4.关于烽火台。烽火台,亦称烟墩、烽燧、烽堠、墩台、狼烟墩等,是戍卒用于(白天)燃烟(夜晚)举火传递敌情信息的设施,多建于长城沿线、关城附近、高山之顶、易于瞭望的高处或道路转折处,与敌台、关城、卫所同属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一部分。
烽火台结构有石砌和包砖两类,石砌烽火台占绝大多数。与墙台不同的是,烽火台的建筑材料与所处地段的城墙用料并不一致,大多数包砖城墙附近发现的烽火台都是石砌,所以保存完整的很少。如石梯子峪外面的烽火台,所用石料显然不是附近的毛石,而是从远处运来的河石。烽火台的形状绝大部分为方形或长方形,圆形的较为少见,尺寸也随地形而各异,长5米、7米、10米不等。石砌烽火台四周用较大的自然石垒砌出墙面,从底部到顶部稍作收分,有的也在底部垒砌二三层条石找平,内部实以小石块和山皮土,顶部再建守房。但因坍塌严重,守房今已无存。现存的烽火台一般高3—5米,残破严重的仅存0.5米。包砖烽火台与石砌烽火台的不同之处就是,在自然石块垒砌的墙体外侧,底部四周先刨槽、铲平、夯实,垒砌标准的大块条石找平,然后再垒筑青砖,白灰勾缝,并按比例向上收分,顶部再建守房。这种烽火台因当时建得牢固,保存较好。
根据设置地点的不同,境内烽火台可分为以下4种:
(1)沿边烽火台。设于城墙两侧,紧靠长城。此类烽火台境内遗存较多。据1982年《迁西县长城普查资料汇编》,境内长城沿线共有烽火台26座。擦崖子至城子岭之间的瞭望山一段有12座,其中只有20号(迁西编号)保存较完整,其余均已倒塌。青山口至董家口之间的八面峰一段有4座,其中只有118号(迁西编号)保存较完整,其余也已倒塌。董家口至贾庄子之间的女儿山一带,喜峰口、三台山、龙井关一带,沿线亦均有此类烽火台,但大多已经倒塌。
(2)腹外接火烽火台。建在城墙外侧,向长城以外延伸,多处于山谷转折处或山峰处。现场踏察发现,境内游乡口外的山坡上(现属宽城)有一烽火台,呈方形,在长城外100余米。此处举火,东面的董家口、八面峰一线和西面的女儿山一线均可望见。石梯子长城关口外的山梁上亦有一烽火台,上部已倒塌,下部较完整。此处举火,军情可立即传给南面和东、西两面的守城士兵。
(3)腹内接火烽火台。多设于关隘城堡之地,主要用于向内地州府传递军情。现场踏察发现,大岭寨关口两面均有此类设置。榆木岭关231号(唐山编号)敌台西(此段长城为南北走向)的一座烽火台也属此类,该台东西宽10.4米,南北长11米,砖包结构。
(4)加道烽火台。沿交通线排列,一般离城墙较远,有专门道路与长城相通。作为蓟镇镇府驻地,当时在三屯营与各长城关口之间的交通要道上均有此类设置。潵河桥滦河南岸的烟囱山上过去曾有墩台,人称此山为“烟墩山”,后墩台倒塌,又称“烟囱山”。这里地处喜峰口边关通往三屯营镇府乃至京城的交通要道,一旦边关有事,军情可迅速传至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