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北迁西县境内长城
  • 时间:2013-7-15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明代的五次大规模修建

    明朝建立以后,残元势力及其后裔瓦剌、鞑靼等部仍占据大漠,伺机南下。因此,明朝十分重视北方防务,曾多次修筑长城,其规模之浩大前所未有。其中,载于史书的大规模修建主要有以下几次:

    1.始于洪武十四年(1381年)的一次修建。明朝开国时,北齐以来修筑的长城多已圮毁,早已失去防御功能。《明史·兵制》载:“洪武六年(1373年),命大将徐达等备山西、北平边。从淮安侯华云龙言,自永平、蓟州、密云迤西二千余里,关隘百二十有九,皆置戍守。”此时徐达只是在京东一线派兵戍守关隘,还未着手修筑长城边墙。《迁安县志·记事》载:“(洪武)十四年春正月辛亥(二十五日),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北京周围)屯兵一万五千一百,修永平(含今迁西、迁安)、界岭(在今抚宁县境内)等三十二关。”《四镇三关志》亦载,今迁西县境内大多数长城关口和关城,均为洪武十四年以后徐达所建。

    2.景泰元年(1450年)的一次修建。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土木之变”,英宗被瓦剌部也先俘获,蓟镇长城遭到严重破坏。景泰元年,朝廷命提督京东军务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修补蓟镇喜峰口迤东至一片石(在今抚宁县境内)一线的长城各关城(见《迁安县志·记事》)。

    3.弘治年间(1488-1505)的修建。时任蓟辽巡抚的洪钟曾督修山海关至居庸关一线的长城270余处(见《永平府志》)。这次修筑含今迁西境内长城。

    4.嘉靖年间(1522-1566)的创修和增修。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都御史戴金巡察蓟州边备,见“南边诸山险处亦多,但山外攀援易上。山空水道处所,每年虽修垒二次,皆碎石干砌,遇水则冲,虏过即平”,提出“应将山外可攀援之处堑崖凿壁,山顶以内严令禁长树木,仍补砌山口水道,使连亘如城,亦如陕西各边之制,更添墩堡以备防守”(见1981年1月《秦皇岛市志通讯》)。由此可知,那时蓟镇长城大都过于简单。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三月,“堵筑蓟镇各隘”(见《国榷》)。这次“堵筑”仍包含今迁西境内长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部酋俺答率军进攻古北口,直逼北京城下,明廷震惊,急令全国各镇入京救援,俺答在北京周围饱掠八日才从古北口退出,史称“庚戌之变”。自此以后,朝廷命巡抚吴嘉会大规模修建蓟镇长城,至嘉靖三十年(1551年)才基本完工。《四镇三关志·乘障》载,蓟镇太平寨路和喜峰口路所辖长城,为嘉靖三十年(1551年)创修,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三十八年(1559年)和隆庆元年(1567年)增修。此记载说明,从明初至嘉靖三十年(1551年)的180余年间,今迁西境内的长城主要是修建了关口、关城及冲要地段的城墙,并未修建连成一线的长城,但其间的数度创修和增修,已使迁西段长城初具规模。

    5.始于隆庆三年(1568年)的一次修建。这年春,戚继光继任蓟镇总兵,很快开始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经过十余年的不懈努力,东起山海关,西抵石塘路亓连口,长达1,765里的蓟镇防线,除人马难行、特别陡峭的山脊外,均建起了长城。此番修筑,是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修筑。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