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至元代的历次修建
公元578年,北周灭掉北齐,统一北方。《周书·于翼传》载:“大象(北周静帝宇文衍的年号)初,征拜大司徒,诏翼巡长城,立亭障。西自雁门,东至碣石,创新改旧,咸得其要害云……翼素有威武,兼明斥堠,自是不敢犯塞,百姓安之。”此次于翼对西自雁门、东至碣石一线的“创新改旧”,应包括今迁西段长城。
公元581年,权臣杨坚代北周建隋之后,为防御突厥、契丹、吐谷浑等侵扰,曾先后7次修筑长城,但有6次是在西部修筑,只1次与迁西长城有关。据《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记载,隋开皇元年(581年)十二月,突厥与前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合兵攻隋,曾攻入长城各口,占领临渝(今抚宁)一带。隋朝派幽州总管阴寿率兵出卢龙塞(今潘家口)击败高宝宁,收复长城内外失地,随后“缘边修保障,竣长城……屯兵数万以备之”。此次修筑应包括今迁西段长城。
隋以后的唐、宋、辽数百年,长城修筑几乎停滞,仅个别时期有过零星修复。金朝建立后,为防御北方的蒙古曾大规模修筑长城,但其修筑的位置在今内蒙古境内,与迁西长城无关。元朝疆域广阔,拥有大漠南北,未曾修筑过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