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长城衍生的多彩文化
历经数百年风雨,长城以其丰厚的蕴藉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随之也出现了汗牛充栋的诗文、画作、碑刻和无尽的历史传说。今将部分与迁西境内长城相关的诗、文、楹联、碑刻、美术、摄影及传说故事等简介如下,以备查考。
1.诗。
(1)《塞上》。作者唐代高适(701-765),河北景县人,早年仕途失意,安史之乱后方得重用。历任淮南、西川节度史,终散骑常侍,封渤海郡侯。擅七言,有《高常侍集》。此诗原载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版《永平府志》,五言十六句,中有“东出卢龙塞,浩然客思孤”。卢龙塞,即今潘家口。
(2)《塞下曲》。作者唐代戎昱,今湖北江陵人,举进士不第,曾于颜真卿幕下供职。德宗时任虔州刺史,后谪为辰州刺史,后又客居剑南、陇西。原诗集散失,明人辑有《戎昱诗集》。此诗原载万历二十七年版《永平府志》,五言八句,中有“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
(3)《楼上醉书》。作者陆游,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力主抗金,但一直受到投降集团的排挤。著有《剑南诗稿》、《老学庵笔记》等。《宋史》有传。此诗原载《陆游诗选》,写于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春,七言十六句,中有“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一说松亭关即今之喜峰口。
(4)《喜逢口》。作者元代许有壬,汤阴(今河南汤阴)人,幼聪敏,传可一目五行,累官集贤殿大学士,历事7朝,垂50年。有《至至集》。此诗原载《迁安县志》,诗前有“父子相遇此山下,相抱大笑,喜极而死,遂葬于是,因谓之喜逢口”之小序。今之“喜峰口”即从“喜逢口”衍变而来。
(5)《登喜峰口古城》。作者明代唐顺之,武进(今江苏武进县)人,因破寇有功升右佥都御史,晚年讲学,有《荆州先生集》。此诗原载《迁安县志》,七言八句,抒发了自己的忧边情怀。
(6)《兵宪刘公以游喜峰口柞子洞诸作见示赋答》。作者戚继光,原载《止止堂集》,七言八句,记述了喜峰口的自然美景及所呈现的和平景象。
(7)《三屯营新城工成志喜》。作者戚继光,原载《迁安县志》,七言八句,抒发了三屯营新城竣工后的喜悦心情。
(8)《挹秀馆》。作者戚继光,原载《止止堂集》,七言八句,记述了重修汉儿庄城和创建挹秀馆的情况。
(9)《朔塞歌》。作者明代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戏曲作家、文学家,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后因弹劾大学士申时行被免职。有戏曲、诗文集数部传世。此诗原载《玉茗堂全集》,七言绝句,上下两阙,描绘了游乡口、小喜峰口、卢龙塞、喜峰口等关隘的景象,并抒发了自己的忧边情怀。
(10)《喜峰口关》。作者明代姜永,兵备副使。此诗原载《迁安县志》,七言八句,描绘了喜峰口的奇石美景和险要形势。
(11)《入喜峰口》。作者清代康熙帝,为巡视塞外后回喜峰口后所作,原载《康熙诗选》,五言八句,描绘了喜峰口的自然美景和险要形势。
(12)《出喜峰口》。作者清代高士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以诸生贡奉内廷,为康熙皇帝所宠幸。后官至礼部侍郎,迁内阁学士。能诗,善书法。尝扈从康熙帝出喜峰口巡视塞外。此诗原载《迁安县志》,五言十六句,记述了喜峰口的险要形势。
(13)《三屯营怀戚少保》。作者清代马恂,迁安人。博学多识,曾执教于锦州书院。清同治四年(1865年)受聘纂修《昌黎县志》,著有《此中语》五十六卷。诗词、古文、辞赋、灯谜均有成就。此诗原载《迁安县志》,七言八句,回顾了戚继光镇守蓟镇的功绩。
(14)《歌老婆山争夺战》。作者何香凝,诗人、画家、妇女运动领袖,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诗七言二十四句,歌颂了长城抗战。
(15)《喜峰口歼敌诗》。作者何香凝,七言八句,歌颂了长城抗战。
(16)《登榆木岭》。作者纪天星,迁西县纪庄子村人,曾任县文教局局长、县科委主任、县书法协会主席。书法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大奖。此诗写于1980年,七言八句,记述了古塞榆木岭的历史变化。
(17)《潘家口水库》。作者韩怀诚,河北昌黎人,曾任迁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诗词、楹联、书法均有成就。此诗写于1982年,七言八句,记述了潘家口古塞的沧桑巨变。
(18)《喜峰口上靠村》。作者赵瑞征,迁西县大河山村人,曾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移民迁建办主任、县政协副主席。此诗七言四句,记述了喜峰口居民由农民到渔民的转变。
(19)《潘家口水库感怀》。作者杨远,广东省大埔县人,曾任唐山市委书记、河北省副省长。此诗七言四句,记述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20)《潘家口水库》。作者王萍,河北景县人,曾任唐山市委副书记。此诗写于1985年,七言四句,记述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21)《忆喜峰口》。作者李继荣,喜峰口城里人,医生,1988年迁居唐海县三农场。此诗七言八句,记述了喜峰口的几处古迹。
(22)《参观潘家口水库》。作者汪普庆,江苏人,作家,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著有电影脚本《江南水乡》。此词写于1988年,上下两阙,记述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23)《潘家口水库》。作者经纬,河北丰润人,唐山市诗词学会会长,唐山市书画院名誉院长,曾任唐山市政协副主席。此词写于1989年,上下两阙,描绘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24)《喜峰口抒怀》。作者任振儒,喜峰口城里人,多年从事教育工作,曾任县政协常委、唐山市政协委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此诗写于1989年,七言律诗,抒发了对海外同胞的思念。
(25)《喜峰口古城歌》。作者任恒业,喜峰口城里人,早年随父在喜峰口开设辅仁堂药店,后从事教育。此诗写于1991年,七言三十句,记述了喜峰口的多处古迹。
(26)《铁门关》。作者刘汛涛,迁西县偏崖子村人,现为县教育局局长、唐山市作家协会理事、河北省青年诗人协会会员。此诗写于1991年,七言律诗,记述了铁门关的险要形势和历史作用。
(27)《登八面峰长城》。作者刘汛涛。此词写于1991年,上下两阙,描写了八面峰高耸入云的景象,抒发了“古今谁为雄”的感叹。
(28)《喜峰口》。作者李瑛,河北丰润人,当代诗人,中国作协理事。有诗集《石城底青苗》、《野战诗集》、《春的笑容》等20余部。此诗写于1980年,二十四行,记述了喜峰口父子相逢、喜极而死的传说,抒发了“四海一家”的情怀。
(29)《潘家口水库抒情》。作者刘章,兴隆县上庄村人,当代诗人,曾任石家庄市文联主席,出版诗集十余部。此诗写于1980年,二十四行,记述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30)《潘家口水库抒怀》。作者潘秀华,迁西县白庙子乡八里铺村人,中国长城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历任县方志办主任、档案局长,曾主编《迁西县志》、《迁西县地名志》、《栗乡吟》、《迁西年鉴》等8部专著。此诗写于1983年,二十行,记述了潘家口古塞的变化。
(31)《青山关》。作者徐国强,河北玉田人,唐山劳动日报副刊编辑。此诗写于1988年,二十五行,描写了青山关的景象。
(32)《今日喜峰口》。作者任振儒,写于1988年,二十四行,记述了喜峰口的沧桑巨变。
(33)《致喜峰口》。作者周兴俊,北京市人,20世纪七十年代曾在迁西县文化馆工作,1981年调民政部。此诗写于1989年,二十一行,记述了喜峰口的沧桑巨变。
(34)《长城松》。作者刘晓滨,安徽巢湖人,作家,供职于唐山市文联,有诗集《人面蟹》、《假眼》,小说集《白鼬》。此诗写于1990年,三十一行,吟诵了青山关敌楼上的一棵古松。
(35)《潘家口水库》。作者刘晓滨,写于1990年,三十一行,记述了潘家口的历史变化和美景风光。
(36)《铁门关》。作者刘晓滨,写于1991年,三十行,记述了铁门关的历史变化。
(37)《喜峰口》。作者刘汛涛,写于1991年,十五行,记述了喜峰口的沧桑巨变。
(38)《月亮城》。作者李岫春,迁西县刘庄村人。此诗写于1991年,十六行,记述了八面峰月亮城的历史故事和壮美风光。
(39)《青山关,老城之夏》。作者尹玉强,迁西县尹庄村人,现为迁西县安监局副局长。此诗写于1991年,十九行,记述了青山关的历史故事。
(40)《潘家口水库纪行》。作者金占亭,河北永清人,曾任《唐山文学》副主编、唐山作家协会副主席,有诗集《月是故乡明》。此诗写于1986年,三十二行,记述了水上长城。
以上诗词原载《栗乡吟》。
(41)《游潘家口》。作者潘秀华。原载《中国当代边塞诗词精选》,七言律诗,记述了潘家口的历史事件和风景奇观。
(42)《游喜峰口》。作者潘秀华。原载《21世纪全球华人律诗精选》,七言律诗,记述了喜峰口的自然风光。
(43)《游青山关》。作者潘秀华。原载《中华诗词通鉴》,记述了青山关的景点风光。
(44)《过青山关长城》。作者孙有,迁西县南刘古庄村人,现为迁西县政法委副书记。有《风》、《云》等诗文集。此诗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二十一行,记述了青山关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
2.文。
(1)《喜峰口关城兴造记略》。作者明代萧鎡大,生平不详,疑为萧鎡之误。萧鎡,字孟勤,号尚约居士,泰和(今属江西)人,历官太史少师、户部尚书兼翰林学士。学问广博,文章典雅。有《尚约居士文集》。此文原载《万里长城文选》,记述了喜峰口关城修建始末。
(2)《烽堠解》。作者戚继光。此文原载《练兵实纪》,对烽燧设置及作用作了详细说明。
(3)《我站在长城上倾听……》。作者霍达,北京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协理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作品有《红尘》、《万家忧乐》、《穆斯林葬礼》等,已译成多国文字。此文原载《民族文学》(1984年第十期),记述了作者登临长城之后的感受。
(4)《长城狂想曲》。作者马嘶(1934—),当代作家,河北丰南人,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历任教师、《唐山文学》编辑、主编等职。有《芦迪集》、《燕山漫步》等文集。此文原载1990年版《万里长城文选》,记述了一次难忘的长城之行。
(5)《青山古道有雄关》。作者王容辉,唐山劳动日报副刊编辑。此文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记述了青山关的沧桑历史。
(6)《行走青山关》。作者王东宁,玉田县文体局干部。此文原载2007年11月7日《唐山劳动日报》,记述了青山关的沧桑历史和开发后的发展变化。
(7)《夏游潘家口》。作者单丽江,迁西县委组织部二科科长。此文原载《握紧爱的温度》,记述了潘家口库区的秀美风光。
(8)《青山关散记》。作者马振,迁西县政协经建科副科长。此文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记述了青山关的自然风光。
3.楹联。
(1)《潘家口水库》。作者潘秀华。原载《中国名胜古迹新楹联选萃》。
(2)《青山关城堡》。作者潘秀华。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
(3)《扳倒井》。作者潘秀华。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
(4)《七十二券楼》。作者潘秀华。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
(5)《戚继光》。作者潘秀华。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
(6)《八面峰》。作者孙有。原载《古塞边城青山关》。
4.碑刻。
(1)擦崖子屯地文告碑。2003年春发现于迁西县擦崖子村,碑身已残,现存擦崖子村部。碑阳记述了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擦崖子提调所辖七关一营(擦崖子关、城子岭关、洪峪口关、新开岭关、五重安关、白羊峪关、白道子关、五重安营)的屯地面积和征粮数目,碑阴记载了擦崖子关从嘉靖四十年(1561年)至崇祯十三年(1640年)先后在位的25位守将姓名及其籍贯。
(2)擦崖子敌台鼎建碑(2通)。发现于擦崖子关长城脚下,现存县文管所。碑文记载了隆庆三年(1569年)夏戚继光鼎建空心敌台的情况。
(3)擦崖子万历十四年秋防沈阳工程碑。2003年春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碑体已破裂,但可拼合。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沈阳营官兵修筑边墙的长度和参与修筑的各级官员姓名。
(4)擦崖子万历四十四年秋防城工碑。2006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青龙县凉水河乡大马坪村。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班军定州营修筑长城的长度和将士姓名。与其他碑不同的是,此碑只勒刻了具体施工人员的姓名,如把总、督工、旗牌官、泥水匠、石匠等,只挂虚名的高级官员则被略去了。
(5)擦崖子丁丑孟秋城工碑。1985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已残缺。碑文记载了崇祯十年(1637年)修筑长城的各级官员姓名。
(6)擦崖子万历十八年春防城工碑(2通)。1989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二碑年代相同,内容相近,记载了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春蓟镇官兵修筑擦崖子关东稍城四十九号台西空和东空边墙的情况,有边墙的长度、底宽、顶宽和总体高度,对研究明长城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7)擦崖子万历三十七年春防城工碑。1989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春蓟镇太平路官兵修筑擦崖子关城堡的情况和各级官员的姓名。不仅记载了所筑关城的长度、宽度和高度,还说明了工程量的折算方法,对研究明长城建筑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8)擦崖子万历三十八年春防城工碑。1989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春驻防官兵修筑擦崖子城堡的情况及各级官员的姓名。
(9)擦崖子把总百户城工碑(2通)。1995年发现于擦崖子村,现存县文管所。二碑形制相同,字体风格一致,碑文中没有题写筑城人员的姓名,施工时间也一并略去。《迁西石刻》编者推断,其刻制时间当与擦崖子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春防城工碑(见序号4)相近。
(10)城子岭春防鼎建碑。现存城子岭关与大岭寨口之间的一座敌台内。碑文记载了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春防期间,上至蓟辽总督,下至把总等各级官员的姓名,对研究当时蓟镇军政机构有较高参考价值。
(11)榆木岭城工碑。现存榆木岭村南山,已残破。碑文记载了明隆庆至万历年间主持修建榆木岭长城的各级官员姓名。
(12)董家口关修建石城碑。1994年发现于董家口城堡,现存县文管所。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二十五年(1579年)春重修董家口城堡的情况。
(13)李家峪口城工碑。1995年发现于李家峪村,现存喜峰雄关大刀园。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孟夏修建李家峪关长城的情况和参与修建的官员及工匠姓名。
(14)潘家口敌台鼎建碑。原嵌于潘家口长城的一座敌台内,现存唐山市民俗艺术馆。碑文记载了明隆庆三年(1569年)秋,蓟辽总督谭纶、顺天巡抚刘应节、蓟镇总兵戚继光等主持修建潘家口空心敌台的情况。
(15)龙井关桥城碑。现存县文化馆,已残为两段。碑文详细记载了明崇祯七年(1634年)八月修建龙井关桥城的经过。对研究龙井关的历史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16)三屯营帅府职官题名碑。原碑已不知下落,碑文载于《迁安县志》,记载了蓟镇自永乐年建镇至成化年间的16位总兵姓名,同时也记载了镇府自桃林口迁至峙子峪又移三屯营的过程,是研究蓟镇治沿革的重要史料。
(17)重建辟三屯营城碑。原碑尚未发现,碑文载于《止止堂集》,戚继光撰。文中详细记载了三屯营城重修的原因、重修规模和重修经过,是研究三屯营城的珍贵史料。
(18)重建三屯营镇府碑。1957年发现于三屯营镇府旧址,1982年被列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现存三屯营镇府碑亭。碑文对重修镇府的原因、规模、布局作了详细记述,是研究三屯营镇府的珍贵史料。
(19)滦阳营春防城工碑。1986年秋发现于滦阳,现存滦阳城内。碑文记载了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春主持重修滦阳城的各级官员姓名和筑修长城的长度,对研究古滦阳城具有较高参考价值。
以上碑文均载于迁西县政协政协文史资料第5辑《迁西石刻》。
5.美术。
(1)《国魂秋色》。中国画,30×30cm。作者张步,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原北京画院副院长,现旅居加拿大。此为作者1983年与杨延文、万青力、李行简、姚奎、赵准旺等5位画家到迁西采风时,以铁门关长城为素材所作的写生。载于《张步山水画集》。
(2)《国魂》。中国画,45×50cm。作者杨延文,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画院中国画艺委副主任。此为作者1983年与张步、万青力、李行简、姚奎、赵准旺等5位画家到迁西采风时,以东城峪长城为素材所作的写生。已收入《河北山水画集》。
(3)《紫塞千峰》。中国画,95×180 cm。作者白庚延,已故,生前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画作取材于喜峰口长城,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个性。载于《白庚延山水画析览》。
(4)《古塞新姿》。中国画,45×69cm。作者吴守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美术家协会理事。画作取材喜峰口长城。载于《吴守明画集》。
(5)《塞上新湖》。中国画,105×220cm。作者关真全。画作以潘家口水库及水上长城为素材。同名作品多幅,其中一幅赠与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副主任、航天英雄杨利伟少将,一幅参加中国长城书画展。
(6)《童年》。油画,80×100cm。画面中,一个小女孩站在青山关长城之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曾参加河北省群文美展,获二等奖。作者褚玉国,中国长城书画院特邀画家,河北省美协会员,唐山市美协副主席,迁西县文化馆馆长。
(7)《塞上平湖》。中国画,90×130cm。作者尹尚利,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迁西县职教中心美术教师。画作描绘了潘家口水库及水上长城风光,曾入选唐山市纪念抗震救灾30周年作品展,并收入《唐山百景》画集。
(8)《万里长城万里长》。中国画,69×138cm。作者周本利,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迁西县大象广告公司经理。画作描绘了潘家口长城内外的风光,曾参加唐山市职工书画展,并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
(9)《幽幽岁月》。中国画,180×180cm。作者孙玉香,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美术家协会理事,迁西一中美术教师。画作取材于青山关长城,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获河北省纪念建国50周年美展银奖,并发表于中国美协主编的《美术》月刊。
(10)《余晖》。水彩画,76×52cm。作者罗晓飞,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水彩〈粉〉画研究会副会长,迁西一中美术教研室主任。画作取材于董家口长城,曾参加唐山市首届水彩〈粉〉画展,并入选该展作品集。
(11)《长城脚下有人家》。中国画,96×180cm。作者方染之,曾用名方秀云,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进修于国家画院范扬工作室。画作展现了境内方家沟长城内外的景色,曾参加纪念邓小平题词“爱我中华,修我长城”20周年百米长卷活动,并被中国长城学会、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
(12)《喜峰雄关大刀园》。中国画,140×180cm。作者刘翔飞,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青年书画协会理事,迁西县文化馆副馆长。画作以喜峰口长城为素材,描绘了蜿蜒于群峰之上的万里长城。曾参加唐山市纪念抗震救灾30周年美展,并入选《唐山百景》画集。
(13)《水下长城》。中国画,120×160cm。作者韦武满,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迁西县文化馆美术组组长。画作以潘家口水下长城为素材,描绘了万里长城“巨龙入水”的壮观景象,曾参加唐山市纪念抗震救灾30周年美展,并入选《唐山百景》画集。
(14)《兰城沟古城》。油画,45×50cm。作者尹洪波,1960年生,唐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迁西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此画是以兰城沟古城为素材的写生作品,曾入选唐山市写生画展。
(15)《长城》。水彩〈粉〉画,45×60cm。作者高利华,1977年生,唐山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唐山市水彩(粉)画研究会理事,迁西县文化馆美术干部。此画以青山关长城为素材而作,曾参加唐山市水彩(粉)画展并入选该展画集。
6.摄影。
(1)《远眺喜峰口》。作品取材于喜峰口长城。摄影翟东风,中国著名风光摄影家,现供职于中央某部。我县的喜峰口、潘家口水下长城是他最喜爱的拍摄点,其以长城为主题的摄影作品到了至臻至善的境界,曾两度出版长城专题画册。
(2)《历史的痕迹》。作品取材于潘家口长城。摄影陈长芬,中国摄影家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十大摄影名人之一,曾上过美国《时代》周刊封面。迁西境内长城数以百次地留下了他的足迹,因而作品中总有迁西长城的倩影。他说,迁西长城是明长城的精华,甚有气势,且森林覆盖率高,是一段美丽的绿色长城。因为他的推介,迁西长城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摄影爱好者。
(3)《水下长城》。作品取材于潘家口水下长城。摄影张贺忠,航拍于1992年秋。整个画面呈黑红色。凝重的色彩,强烈的反差,清晰的图像,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起伏的山峰在低角度的阳光照射下形成点点亮斑,平静的水面酷似一块黑色的地毯,起伏于高山狭谷之间的长城恰如一条蜿蜒的巨龙。尤其是长城一头扎入水中又从另一头跃起的景象,让人感觉穿越了无限的时空。该作获全国摄影艺术节风光类金奖、河北省文艺振兴奖。
(4)《历史的瞳孔》。作品取材于喜峰口。摄影刘汛涛,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现为迁西县教育局局长。该作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两孔残破的敌楼门洞,像历史老人的眼睛审视着沧海桑田的变化以及飞速发展的文明。20世纪九十年代初前曾发表于《唐山劳动日报》。
7.传说。
(1)《戚继光修城》。讲述了戚继光重修三屯营城时与母亲之间发生的故事。整理者郭景斌。
(2)《戚继光退敌》。讲述了戚继光首战青山关,击退朵颜部酋董狐狸的故事。整理者郭景斌。
(3)《喜峰口》。讲述了喜峰口父子重逢、喜极而死的故事和喜峰口的来历。整理者潘秀华。
(4)《铁门关的传说》。讲述了康熙私访铁门关的故事及铁门关的来历。整理者潘秀华、孙万忠。
(5)《龙井关的传说》。讲述了龙井关一带的求雨习俗和龙井关的来历。整理者潘秀华。
(6)《猴儿山》。讲述了喜峰口猴儿山的来历。整理者潘秀华、孙万忠。
(7)《马来扳倒井》。讲述了唐王征东时白袍薛礼在喜峰口扳倒水井的故事。整理者董艳辉。
(8)《进东门往东走》。讲述了秦始皇修建喜峰口城的故事和喜峰口东门向南开的来历。整理者董艳辉。
(9)《齐桓公出兵青山口》。讲述了战国时齐桓公出兵青山关,攻打令支城的故事。整理者潘秀华。
(10)《孟姜女血染榛子叶》。讲述了孟姜女寻夫来到青山口,泪血染红榛子叶的故事。整理者潘秀华。
(11)《感天动地青山寺》。讲述了明代青山关道人化缘重修青山寺的故事。整理者马振。
(12)《月亮大王马思雨》。讲述了明初月亮大王马思雨在八面峰占山为王,害死民女,被官军追捕而死的故事。整理者韩志英。
(13)《杜子衡贪财被斩》。讲述了明代杜子衡督修长城时,因贪财而后退百丈,终被朝廷斩首的故事。整理者马振。
(14)《戚继光神力扳倒井》。讲述了戚继光搬倒青山关水井的故事。整理者潘秀华。
(15)《李自成决战青山关》。讲述了明末李自成在青山关与清兵激战的故事以及“杀岭”的来历。整理者马振。
以上传说选自《燕北夜谭》、《古塞边城青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