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熙皇帝为何不修长城
  • 时间:2013-7-8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明朝200多年间修筑长城有18次之多,今天我们见到的长城,包括北京附近居庸关一带最雄伟的一段,都修筑于明朝。

      清朝入关后,一直没有修过长城,到了康熙三十年(1691年),离明朝最后一次修长城已近百年,有不少地方的长城损坏倒塌。总兵官蔡元上书要求修筑,主管的工部等部门建议康熙皇帝予以批准。可是康熙却指责蔡元糊涂,他说:“帝王治天下,不能专靠地势的险要和工事的坚固。秦始皇筑长城以来,汉、唐、宋都经常修整,难道那时就没有边患了吗?明朝末年,我们的太宗皇帝(皇太极)率领大军长驱直入,明军望风而逃,没有一路敢阻挡。可见巩固国防的根本,在于修德安民。民心顺了,国家就安定,边境自然巩固。这就是所谓‘众志成城’。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我亲自巡视过,长城已损坏很多。要修的话,工程浩大,能不给百姓带来损害吗?况且长城延绵数千里,得养多少兵才能守得住?”他认为蔡元认识不到这样的道理,提的意见“未谙事理”,“甚属无益”,要有关部门注意。

      康熙的见解当然要比蔡元等工部官员高明的多,不过,如果真的像明朝那样有鞑靼、瓦刺等敌对力量兵临城下,即使再损害百姓利益,也是要修筑长城的,主要原因还是形势不同了。清朝在入关以前就统治了内蒙古诸部,长城之外已经不是敌人,而是盟友,长城内外都成了清朝的疆域。当时虽然准噶尔的威胁还没有解除,但康熙已确定了依靠蒙古诸部的势力抵御外敌的方针,他认为他们“较之长城更为坚固”。

      历史证明康熙的政策是正确的。以后,清朝完全击败了准噶尔的敌对势力,一直保持着内、外蒙古地区的安定和统一,这与取得了蒙古诸部的支持,有了这道比长城更坚固的防线是分不开的。

        从战国开始,历时二千年的修筑长城终于成为过去。三百年的风雨苍桑使长城的大部分成了断垣残壁,甚至荡然无存,这当然会使后人遗憾。但是如果康熙还像明朝那样修筑长城,还是以长城为边防线,说不定就不会有今天的统一中国了。得失利弊不言而喻。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