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地上的万里长城,凝结着历代各族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从春秋战国起相继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前后持续达两千余年总长度超过10万公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的北疆。海北州境内也有丰富的长城资源,但是这些长城资源从地域与修筑时间上看,门源县境内的汉代长城是目前青海省唯一的一段汉代长城,门源县境内的明代长城修筑于弘治四年,是明代西宁卫最早的一段长城。下面结合文献记载与实地调查资料,对海北州的长城资源分时代予以简要叙述。
一、汉代长城资源
海北州境内的汉代长城资源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长城本体,从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主要分布在门源县的鸾鸟口,为西汉时期的长城;另一种是被誉为长城本体的延长线的亭燧,主要分布在以海晏县西海郡城址为中心的环青海湖区域的海晏县、刚察县,这些亭燧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军事防御体系,具有长城的功能,其时代为西汉晚期至王莽新政末期。
青海省境内唯一一处汉代长城就位于海北州的门源县的鸾鸟口。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隔绝胡羌,打通西域,于元狩五年(公元前121年)冬派霍去病“出陇西北地二千里击匈奴,过居延,攻祁连山。”并以其(匈奴休屠王)地为武威、张掖郡。武威郡下属十县,鸾鸟县是其中之一。关于鸾鸟县的历史,《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三陕西十二》载:“鸾鸟城在卫西南。汉置鸾鸟县,属武威郡。后汉因之。建光初,护羌校尉马贤,自金城、令居追叛羌于鸾鸟。又永康初,段颖击破西羌于鸾鸟,是也。晋县废。唐以其地置神鸟、嘉麟二县,属凉州。后没于吐番,县废。唐置嘉麟县。此鸾鸟故城。其神鸟县,则鸾鸟县地也。”据李智信先生考证,鸾鸟县在今天的海北州门源县境内,今鸾鸟口附近的古城就是汉代鸾鸟县故城。“据海北州群艺馆同志反映,门源县鸾鸟口附有一座古城,规模较大,城中出有大量绳纹陶片,应为早期古城。”如若鸾鸟县所在的位置推断无误,则在鸾鸟县城北侧还应该有一段汉代的夯筑长城,并且设有闇门,至民国时期依然保存较为完好。据《大通县志》(民国)载“鸾鸟口,去县城二百二十里。地有古城,名鸾鸟城。北有暗门横塞于口,南则鸾鸟山脑,双支垂下,东西环绕,有如两臂。”这段长城尚未进行过实地调查,但是从《大通县志》的记载来看,应为一段夯土构筑的土墙,其上有长城墙体的附属设施-闇门。闇门也做暗门,是修筑在长城本体之上的较为狭窄、供平常出入的通道称为“闇门”。乐都县冰沟的定西门是明代西宁卫最大、也是修筑时间最早的一个闇门之一。闇门这一称谓在清代继续沿用,据不完全统计,杨应琚的《西宁府新志》中记载明代西宁卫有闇门二十八座,在2008年进行的明代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这些闇门的位置均已发现,如明代大通县境内的东闇门、西闇门,湟中县境内的喇课闇门、班沙尔闇门等,其中班沙尔闇门还保留有具体的形制。从结构上看,这些闇门均修筑在夯筑的长城本体之上,是长城本体的构成部分。此外,这种在峡谷中设置长城的做法在汉代也比较多见,司马迁将设置于阴山地区的这种长城称之为“当路塞”,据《史记·匈奴列传》载:“自是之后,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索隐苏林云:“直当道之塞。”颜师古注:“塞之当行道处者。”这种在峡谷之中修筑较短的长城墙体的做法在青海省境内有较多的发现,如湟源县境内的北古城东侧有一段长约500米的唐代的长城,明代为了抵御西海蒙古的入侵,在环西宁卫的峡谷中修筑了大量的此类长城,并称之为“硖榨”。
除长城本体外,海北州境内汉代长城资源还有环青海湖的亭燧线组成的长城延长线。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甚至建在长城上,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在某些地段,连线的烽火台建筑甚至取代了长城城墙建筑,成为军事防御的主体。我省境内以海晏县西海郡为中心的环青海湖亭燧就具有这种长城延长线的功能。海北州境内汉代亭燧的记载以《后汉书西羌传》卷八十七较为详细:“至王莽辅政,欲耀威德,以怀远为名,乃令译讽旨诸羌,使共献西海之地,初开以为郡,筑五县,边海亭燧相望焉。”但是有关亭城的研究和记录较多,目前海北州境内可以确认的汉代亭城有刚察县青海湖北山南麓的114公里处古城、吉尔孟火车站古城、年乃索麻堡(2009年的新发现)等。烽火台的记载却是一片空白。2009年进行的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根据海晏县博物馆李启录等同志提供的线索,确认了海晏县境内的2座汉代烽火台。这两座烽火台分别位于海晏县的德州村和尕海村。烽火台形制基本相同,均是修筑在平缓的山坡地带,周围有长宽约20米的围墙和壕沟环绕,烽火台台体位于围墙的中央。尤为难得的是在德州烽火台的围墙内还发现有典型的汉代泥质细绳纹灰陶片,为这座烽火台的断代提供了实物依据。这种带围墙的烽火台在文献中常被称作障或坞,是为守瞭之人居住和存放烽火台用品的小城。这些亭燧当是王莽设立西海郡以后修建的,其具体年代应该是在汉元始四年,王莽诱塞外羌献鲜水海元谷盐池,置西海郡之后。其废弃的时间在王莽末年。文献中多有记载,如《后汉书西羌传》云:“及莽败,众羌还据西海为寇。”《水经注》云:“莽篡政纷乱,郡亦废弃”。《马援传》亦云:“自王莽末,西羌寇边,遂入居塞内,金城属县,多为虏有。”更始元年(公元23年)的昆阳大战是汉军入关和王莽败亡的转折点,同年十月,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败亡,西羌趁机占领西海郡,环青海湖的亭燧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而废弃了。
二、明代长城资源
从汉代至宋元时期,海北州依然在青海历史的演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未修筑过长城,虽然在祁连县境内发现有宋代和西夏的烽火台,但是这些烽火台尚未连接成线,很难发挥军事防御的功能,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文献记载可以说明此时期的烽火台的修筑和使用情况,故而其长城修筑是一片空白。明代为了确保西宁卫与庄浪卫的安全,防范游牧于门源盆地以及甘州南山以及今祁连等县境内的游牧部落及蒙古部落进入西宁卫和庄浪卫境内,在门源县开始修筑长城。从实地调查情况来看,门源县境内的明代长城有3段:1、老虎沟东岔内石墙,俗称石边墙。墙体是在一道凸起的山梁原生地面上用老虎沟东岔河和石边墙沟内的分布极为广泛的石块毛石干垒而成的石墙,长度约400米。现存墙体底宽2.0-5.6米,顶宽1.2米-2.5米,高1.5米-2.5米。在墙体中部有附属设施闇门一座,门道宽5.5米,进深5.6米,现存门道地表局部整齐铺设片石;2、尖帽山至老虎沟口石城长城,俗称大边墙。从浩门河南岸的尖帽山起,越浩门河,经南关村、西关村进入上圪瘩村,在上圪瘩村西沿老虎沟河左岸至老虎沟口石城,总长度约18公里。此段长城由于穿越门源县城附近的主要农耕区域和村庄,大部分已经在修建道路、村庄和平整土地的过程中破坏,仅发现两个小段,一段位于门源三进硅铁有限公司厂区北侧的耕地之中,长200多米;另一段从门源县科技示范园以北0.3千米、浩门镇西关村村西约1千米的土坎起,至上圪瘩村西约1公里处至;3、浩门河南岸至回民公墓院内长城,俗称小边墙。此段长城从浩门河大桥西侧约50米、门源电厂围墙南侧的浩门河边起,自南向北至现在的回族公墓院内,总长度约1公里。二十世纪50年代时,此段边墙还保存完整,墙体高大,由于此段长城位于城镇附近,村庄密集,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由生产队派人取土积肥,渐渐夷为平地,目前仅在浩门河大桥西侧100米处、门源电厂南侧围墙至浩门河边保存有长约3米的一段。门源县境内的明代长城修筑于弘治四年,文献中虽然没有记载具体的修筑时间,但是却有一段因为督修不力,致使官兵为虏射死人而处罚的词条:“弘治四年十二月癸亥(公元1492年1月20日),西宁兵备副使柯忠、庄浪把总指挥使赵珣等督修边墩,防御不谨,还,卒为虏射死者五人。守臣奏其事,命罚忠、珣俸各两月。领军指挥陈锐等五人俱逮问。”可以作为此段长城修筑年代的佐证。门源县明代长城的废弃源于东蒙古部落的入侵。史载明武宗正德年间,河套蒙古阿尔秃斯、亦卜那反抗蒙古达延汗统一鞑靼各部的斗争失败以后,拥众西向,经阴山至河西地区,因为凉州地区守将不予妥善安置,遂越祁连山南向进入青海湖地区,这就是“海寇”问题产生的开始。自明正德四年(1509年),河套蒙古亦不剌残破“塞外四卫”进入青海以后,先后有多股居住在土默特川的东蒙古部落迁徙到青海湖地区,并且多次与明朝边卫发生军事冲突,环青海湖地区包括今天的门源、祁连等地区就成为蒙古族的驻牧地,为了防范蒙古入侵西宁卫,西宁兵备副便王继芳、周京以及守备薛卿等人于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修筑了今互助县麦燕川至大通县东峡地区黑松林峡长城50余里的长城,目的就是防范蒙古的入侵。也就是将明代西宁卫的北部防线收缩至现在的大通、互助县一带,明廷实际上已默许蒙古部落在环青海湖地区长久驻牧,这也标志着门源县长城正式废弃。
门源县境内的明代烽火台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实地调查中共发现2座,分别为大石崖烽火台和卡子沟烽火台,均位于卡子沟门源至西宁公路北侧的山体之上,地势较高,视野开阔。烽火台均是就地取土,以当地的含沙较大的黄土夯筑而成,夯土层厚度及构筑方式均为典型的明代风格。从地理位置和与长城本体的关系上来看,这两座烽火台是向西宁卫城深层联系的腹内接火烽火台,主要功能是与西宁卫传边警、通消息。这些烽火台的修筑和废弃年代与门源县的长城本体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