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宝秀
古北口,在北京东北部与河北省交界处,位居山海关和居庸关之间,是万里长城上著名的关塞之一。这里地处燕山深处,潮河自关外奔流而来,由于激流深切在蟠龙、卧虎两山之间形成一个狭窄的隘口,是燕山山脉各隘口中地势较为险要的一个,自古即为华北平原通往东北平原、内蒙高原的交通要冲之一。
1.远古南北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
早在新时器时代中晚期,北京地区就出现了燕山南北文化的接触,如距今约六七千年前的平谷县上宅和北埝头、昌平县雪山、密云县燕落寨等遗址的考古发掘,都证实那时南北两地文化都对北京地区发生了影响。古北口,就是当时燕山南北文化交流的天然通道之一。
距今三四千年前,相当于中原的夏、商时期,北京地区处于北方夏家店下层文化南缘与中原夏商文化的接触地带,华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以及东北松辽平原之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通过燕山山脉的南口、古北口、喜峰口以及辽西走廊等主要天然通道而得以进行。
西周初年,在这几条通道南端的汇合点——古代永定河渡口东北大约10公里(km)不受永定河洪水威胁的地方分封了一个诸侯国蓟(在今北京城区西南部广安门一带),蓟城即今北京城的前身,它的出现标志着通过古北口等燕山隘口而进行的南北文化交流进一步加强。
西周以后,至战国时期,燕山以北的游牧民族山戎、东胡常常越过燕山,攻打山南的燕国、齐国,这是南北文化另一种方式的接触。
2.战国后期至北朝后期东北边疆的第二道关塞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互防和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纷纷修筑长城。据《史记·匈奴列传》载,以蓟为都的燕国,曾把大将秦开作为人质送到东胡,秦开深得东胡人的信任,熟悉了东胡地区的情况,后来回到燕国,率领燕军大破东胡,把东胡向北赶出上千里(1里=0.5km,下同)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省怀来县官厅水库南大古城)至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燕筑此长城、设五郡的时间在战国后期燕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83年)。(注:尹钧科:《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年,第48~49页。)渔阳郡治即在今密云县西南十里堡乡统军庄村南与怀柔县交界处的南城子,这是古代自华北平原通过古北口进而北上这条交通要道上的又一个重要城市。
秦统一六国后,把原秦、赵、燕等国长城加以修缮并连接起来,筑成了“起临洮(今甘肃省岷县)至辽东万余里”(注:《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卷110《匈奴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1790页。)的秦长城,以防范北方以游牧射猎为生的匈奴族。西汉重新修缮了北方的长城,“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 (注:《汉书》(卷69《赵充国传》)。)。
燕及秦汉长城在古北口北数百里,当时燕山及其古北口等隘口处于东北边疆第二道关塞的地位。秦汉至魏晋时期,北方的匈奴、乌桓、鲜卑等民族有时突破长城,进而入古北口侵扰山南地区,有时又与山南地区进行友好的贸易往来。
十六国和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羯、氐、鲜卑等突破燕山,纷纷南下建立地方性政权,古北口亦是其南下的主要路线之一。这些少数民族南下之后,古北口所在的燕山又成为其防御更北民族的天然屏障。
3.北齐至唐代的长城关口
北朝时期,为了防御更北方的游牧民族和邻近的其它政权,各朝非常重视修筑长城。据《北史·齐本纪》载,北齐天保七年(556年),“自西河总秦戍(在今山西大同西北)筑长城,东至海(指山海关勃海),前后所筑,东西凡三千余里”。北齐此次为了防御突厥、奚和契丹族而修筑的长城经过古北口,这是古北口第一次出现长城。
北齐长城曾被隋唐修缮利用。古北口自唐代始获其名,因是唐幽州(今北京)之北重要长城关口而得名“北口”。唐在此设有北口守捉,屯兵驻守。守捉是唐代在边疆设兵戍守之军事区域,其上有军,其下有城、镇、戍。当时幽州长城之外为奚族聚居区,所以古北口又称“奚关”。唐代北口,五代起已称古北口或虎北口。最早见于记载发生在古北口的战事,就是五代后梁乾化三年(913年),晋王李存勖攻取幽州时,遣大将刘光睿率领一路兵马攻克古北口。后梁龙德元年(921年)十月,契丹主阿保机军自古北口入边寇檀州(治今密云)、顺州(治今顺义)等10余城,十二月又自古北口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