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博物馆计划开展馆藏古地图综合研究
古地图不仅是融科学与艺术于一体的文化成果,更是了解国家历史地理、政治历史沿革不可忽视的重要资料。藏于各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等文化机构的中华古地图,是一个有待开发的文化宝藏。
近日,记者赴辽宁省博物馆(以下简称“辽博”)采访时获悉,辽博计划以馆藏明清两代古地图为研究对象,对其流传历史、保存现状、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等进行综合研究。
辽博藏古地图文物价值突出
古地图是辽博重要特色馆藏之一,馆藏数量达上百幅,其中有十几幅为全国罕见的珍品、孤品,如馆藏的明罗洪先《广舆图》、许论《彩绘九边图》、利玛窦《两仪玄览图》和清代彩绘《柳边图》等堪称“国宝”。虽然这些古地图涉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但一部分馆藏珍品一直缺乏全面、深度的综合研究。
辽宁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辽宁省博物馆原馆长王绵厚向记者介绍,辽博藏许论《彩绘九边图》为传世最早的明代彩绘九边图,从其“九边”内容看,应成图于明嘉靖末至隆庆年间,可能早于有“隆庆”落款的国家博物馆藏绘本《九边图》。辽博藏明罗洪先《广舆图》是明嘉靖年间原创本,另一部藏国家图书馆善本部。较之国图藏本虽缺失七八册,但辽博藏本保留有明嘉靖刻本原序、南明兵部尚书“马士英”印以及罗振玉收藏题跋,可谓“流传有序”,这些均是国图藏本所不具有的重要信息。辽博藏明利玛窦《两仪玄览图》是国内首次公布的利玛窦在北京刊刻的万历朝最后、最大刻本,另一刻本在海外。
明清古地图学术价值不可估量
王绵厚提到,许论《彩绘九边图》作为手绘古地图,除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在明长城保护和研究中的价值同样不可估量。清代《柳边图》对当时柳条边形成、走向和设置等方面研究具有第一手图籍资料的权威性。此外,辽博藏明利玛窦《两仪玄览图》的学术价值也不容忽视。20世纪80年代,学界就发表了《中国现存利玛窦世界地图的研究》论文。2004年,由浙江大学教授黄时鉴等专家合著的《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中,特别就辽博提供的《两仪玄览图》照片等相关内容进行了系统研究,这是迄今关于利玛窦世界地图研究的最前沿成果之一。
鉴于以往经验,此次辽博古地图综合研究计划系统地汇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挖掘藏品的最新学术信息,更加需要深入探究古地图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研究专著将图文并茂呈现
辽博藏古地图包含许多可以深入发掘的领域,在可能涉及的图本形制、流传、时代背景、绘制内容与技法、收藏经历和收藏名人史迹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王绵厚表示,此次对辽博藏古地图的研究,将尽可能充分利用这一遗产资源,在学界前贤和以往研究基础上有新的创获,同时也将为相关珍贵藏品提供保护性工作建议。
谈到整理和研究这些珍贵古地图时,王绵厚说,在文物保护前提下,要对原始信息进行采集,包括文物现状、材质、技术工艺、人文内涵和相关著录等内容。在此基础上,制作高质量、可供出版的图像资料,展开对有关内容的分析、研究、归纳,形成具有学术价值的分类文稿。
据了解,此次研究计划的最终成果将以图文并茂的研究专著呈现。鉴于每件藏品的独立性和特殊性,研究成果计划以单件(套)藏本排序、列目,分为图版介绍和专题研究两部分内容,必要时可分同卷上、下编。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