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狼烟”的来历
  • 时间:2013-5-17 浏览: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   要知道“狼烟”的确切含义,先须对烽烟有一简单了解。烽烟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系统中的一项重大发明。用以传报警情,是军中之耳目,备受军事家的重视。烽烟最早见于史传的时间,在西周就有周幽王为博宠姬褒姒嫣然一笑,而不惜烽火戏诸侯。

      首次提到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的是唐代段成式,他在《酉阳杂俎》中写道:“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宋人陆佃沿袭此说并加以发挥,其著《埤雅.释兽.狼》中就记有:“古之烽火,用狼粪,取其烟直而聚,虽风吹之不斜”。或谓边外多回风,其风迅急,袅烟直上,可见自唐以后,狼粪用于烽烟这一观点传承有自。

      狼粪用于烽烟也确实见于唐宋时有关传世典籍。杜佑《通经总要》前卷5都载有燃放烽烟之薪中,除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草之外,还有“狼粪”夹杂其中。据此,有人就认为“狼烟”即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合乎逻辑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第一,说狼烟为取“狼粪”所燃放烽烟之薪,用的最多的还是蒿艾、苇条、茎叶、牛羊粪和草,“狼粪”仅是其中之一,以取狼粪所燃之烽烟作为“狼烟”,有以偏概全之感。第二,就唐代置烽、施烽的历史实际推断,也不会有“狼烟”为专取狼粪所燃之烽烟这一情况出现。有关唐代置烽的情况,《武经总要》有:“唐法:凡边城候望三十里置一烽,须在山岭高峻处,若有山岗隔绝,地形不便,则不限里数,要在烽烽相望;若临边界,则烽火外周筑城障”。唐代不仅在边关要津置烽燧,也在内地置燧。盛唐时,自安远门西尽唐境约1000公里,如按《武经总要》所载,平均30公里置一烽,则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就有300多座,而在敦煌藏经洞出土文书中所见唐代敦煌一地的烽火台就达16座之多,那么唐代在西北的烽火台要远远超过400座。按《烽式》规定,每日早晚烽火台放烟一炬报平安,有警烟一昼夜须行1000公里。从西域发起的烽烟最多五六天即可报到万里之外的长安王廷。如果按古烽火用狼粪的说法,哪里找来数量难以估算的狼粪用于燃放烽烟呢?史书也未见烽火台侧近有养狼取粪的记载。烽烟之薪更多取的是羊马粪,可从羊马城中取,至于蒿艾、苇条、茎叶、草之类则为本地所产,每到秋季只须差烽子戍卒去采集即可。

      这样看来,足可证明“狼烟”说成取狼粪所燃之烽烟是缺乏依据的。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

  •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相关文章
  • 暂无相关文章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隐私保护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苏)字001号 苏ICP备10204884号-2
Copyright©2009-2011 www.thegreatwallcenter.com Incorporated. All rights reserved.runescape gold.版权所有: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总编办:025-86633229 | 办公室:025-86634269 | 传真:025-83273111
地址:南京市湖南路1号凤凰广场18层(210009)
技术支持:江苏科技出版社数字出版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