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年间,总督翁万达、杨博等曾先后修治宣府、大同一线边墙,并建造烽堠墩台,大大加强了这些地区的防御力量。蓟州某些险要地区的边墙虽然也在嘉靖年间经过一番整修,但是并未筑台;加上边墙修得低薄,日子一长,又大多倾圮,根本无法阻遏游牧部族的武装袭击。谭纶和戚继光对这个问题是非常注意的。从1568年起,他们就向明政府建议改修长城。戚继光在谭纶的积极支持下,主张从两个方面来加强长城的防御力量。一方面是加高、加厚原有的边墙,墙两面均设垛口,最冲要的地区修筑重墙。另一方面在长城线上筑敌台(也叫空心台),作为边军驻守的坚强堡垒。
在旧长城线上,原来是有砖石小台。不过这种小台彼此之间毫无联系,既不能掩蔽兵士,又没有地方储存军火器具,敌军只要登高发矢,台上守军就很难固守,所以这种台实际上并没有多大用处。过去修补宣、大一带边墙时,曾有人建议改变那种砖石小台的作法,而在墙上“筑高台,建庐以栖火器”。戚继光参考了这个意见,提出了新的修筑敌台的具体建议:
紧要地区数十步或一百步筑一台,较次要地区一百四、五十步或二百步筑一台,两台呼应,互相配合。根据地形决定修筑的地点和形式。敌台一般高三四丈,周围为十二丈到十七八丈。以巨石或砖筑台基,和边墙一样高,而向边墙外突出一丈四五尺有余,向边墙内突出五尺有余;台分三层,中间虚空,四面有箭窗,上层有垛口。每台可驻兵三、五十人,并储备必要的器械、食粮。一台设百总一人,专管调度攻打;台头、台副二名,专管台内军器、辎重。敌军来攻时,即举烽火报警,并登台迎战,铳炮矢石居高临下,使敌军不能近台,即令敌军突入边墙,敌台守军依然可以据台固守,邀击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敌台之下,另有驻屯军队,和台上守军配合作战,不令敌军拆墙内犯。士兵平日可在敌台附近屯田,以解决军食问题。
戚继光的建议被明政府采纳了,不过明政府把应修的敌台数目从三千座减到一千多座。自1569年起,戚继光就调配士卒,开始了艰巨的筑台、修墙工程。1571年全部完工。从此以后,在东起山海关西到镇边(今昌平县西)的千里长城防线上,矗立着1017座雄伟的敌台,随着地势,高下相间,突兀参差,蔚为壮观。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