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城墙是长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建筑形象、结构类型、材料做法,不仅随时代演变有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同一朝代的城墙也因地理环境、施工条件的不同而各有不同特色。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筑长城(先秦长城)的城墙,主要有土筑墙和石垒墙两种:平地上用黄土夯筑成墙;山地或产石地区则用石块叠垒成墙。土筑墙一般均分层夯筑,如现存大青山下的赵长城土筑墙,残高约5.4m,夯土层厚90~120mm,分层清晰。石垒墙一般多用毛石垒成,未见使用加工整齐的方正条石,如莱芜境内的齐长城石垒墙,现存墙厚约4~5m,残高自1~2m至3~4m不等。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北逐戎狄”,将秦、赵、燕所筑北部的长城连成了一个整体,“起临洮,至辽东,广袤万余里”,史称“秦万里长城”。
汉代为了北拒匈奴,并保护通往西域的河西走廊,除修葺秦万里长城外,还加建了东西两段长城。西段向西延伸,过敦煌一直修到新疆,东段经内蒙古的狼山、阴山、赤峰,东达吉林。
秦汉长城绵亘逾万里,所经之地,有黄土高原,有崇山峻岭、有沙漠瀚海、有河谷溪流。根据当时生产条件,建造规模如此巨大的城墙,只能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黄土高原上一般用版筑夯土墙或土墼墙,现存临洮秦长城就是采用的版筑墙。玉门关一带的汉长城则是用沙砾石与红柳或芦苇层层压叠而成的,现存残墙高5~6m,层次清晰可辨。无土之处就垒石为墙,如赤峰附近的一段用石块砌成的墙,底宽约6m,残高2m,顶宽2m,有明显的收分。《汉书·匈奴传》还记载有在山岩溪谷间用摧折的树木做成的城墙,称为“僵落”。
汉以后,北魏、北齐、隋、金等朝代,都曾修建长城,但都没有较为完整的遗存。
元朝覆亡后,蒙古统治者逃回塞北,同时东北又有女真兴起。为了防御蒙古、女真统治者南下扰掠,明代自建国起就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长城。明朝统治下的200多年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现存比较完整的长城,特别是那些用砖包砌的城墙,都是这一时期修建的。
明长城城墙按地区特点有夯土墙、毛石墙、砖墙和条石墙等。延绥镇以西多用夯土墙,大同镇也以土筑墙为主。山西镇多用里侧夯土、外侧包砖石墙的做法。宣府镇则多用三合土双面包砌条石或砖的夹心砖石墙。戚继光任蓟镇总兵时所监修的蓟镇长城,其城墙则多以灰土或毛石为心,两侧包以砖石的夹心墙。此外,由于山区的城墙均建在山脊高峻处,遇有陡立的崖面,就以陡崖为墙,直接将垛口(雉堞)砌在崖顶上,是为“山险墙”;也有时在险峻的山岭上人工劈凿成陡立的崖面以作边墙,是为“劈山墙”。辽东镇还有用柞木编制的“木栅墙”,用木板做成的“木板墙”。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