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以来,战争性质逐渐由争取控制别国而发展为兼并以至统一中原,战争规模也日趋扩大。随着步兵和骑兵代替了从前的车战,参战兵力急剧增加,机动范围不断扩展,作战时间日益延长和战略战术高度发展,争夺地盘和占领战略要地,已经成为作战的主要目标。因而,各国为防备邻国的突然进攻,都先后在具有外来威胁方向的边境地区,运用修建列城及堤防的经验技术,修建了规模相当可观的巨大城防。如齐国的管仲、孙膑等军事家,对战略防御的设计之一就是把障水的“防”(堤堰)加固重筑而为“钜防”,并向东西两端延伸,从而在齐国边界线上形成了一条横亘千余里,首尾不相接的高大墙体,以防止南方的楚国的进犯。楚国的军事家出于同样的战略防御目的,将其北部所筑的防御性小城,用高大的墙体联接,以防范齐国的南下。从古代军事学和防御工程原理来看,从相隔一定距离的列城中间逐步修筑城墙体系,以及把国境上原有的大河堤防加以扩建并与险要地形相联接,发展为成千上万里的长城防线是合乎科学发展规律的。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