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 王 健
中国大运河与万里长城齐名,堪称中华古代文明瑰宝中的双子星座。作为中国古代统一国家综合国力水平代表的两大世界级人类伟大工程,迄今仍然以其蜿蜒深邃、龙腾虎跃的“人”字形象,镶嵌在华夏大地上。作为中华民族伟大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将与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样永世长存!
但是如果有人要问,大运河与长城,谁更伟大?很难回答。
长城早在1987年就成为中国申报的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之首,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大运河,则仍然在为2014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努力。造成这种状况,有内因也有外因,内因是因为作为活着的运河,大运河不断被升级改造,发挥着现实的航运、输水、灌溉等功能,历史与现实的共存,让人们暂时忽略了大运河作为历史遗产的价值,一直没有将其视为文物或文化遗产。外因是,国际上对于像丝绸之路、大运河这样长距离的线形文化遗址遗迹,以什么样的形式申报,整个还是拆零,选择有代表性的遗址、遗迹还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看待,认识还没有统一,故没有颁发申报许可证。
万里长城与大运河自古名扬中华,但在知名度和受敬仰程度方面,近代以来,长城远超大运河。其实,作为一种历史遗产,长城也曾几度默默无闻,极不受重视,甚至饱受痛斥。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统一后,没有与民休养生息,而是对内大兴土木,造宫殿、建园林、开驰道、修陵墓,耗费大量民脂民膏;对外继续向外扩张,形成了庞大的帝国疆域。秦始皇忌惮“亡秦者胡也”之语,命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胡,略取河南地”。此胡人即北方草原上的东胡与匈奴。东胡被匈奴打败后,秦朝的威胁主要来自匈奴。“筑长城及南越地”“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为筑长城,征发数十万青壮年劳力,沉重的兵役、徭役和赋税让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终于,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性的人民大起义,迅猛之势,使秦朝统治顷刻瓦解,只二世便灭亡,成为大帝国短寿祚的典型。《孟姜女哭长城》世代传颂——一位女子竟然感动上苍,哭倒长城,秦始皇的暴君形象不绝于典籍,连带着长城也以负面形象充斥舞台。
下面的故事可以看出清朝对长城的冷漠态度。1793年,正值清朝乾隆皇帝晚年,英国特使马戛尔尼受英王之命,以给乾隆祝贺八十寿辰为由,率领一个庞大的使团来华,目的是要求允许自由通商,以打开中国神秘的大门。英国特使被安排前往承德避暑山庄觐见乾隆皇帝,往返途中都要经过长城关口。在路过古北口城隘时,英国特使为长城的雄姿所震撼,写下这样的文字:从古北口前就可看到“万里长城已蜿蜒相望,就车中观之,前、左、右三方景色极佳,而气象之雄厚磅礴,尤为吾毕生所未见”。来自英伦的洋人们由衷惊叹长城工程的宏伟:“全世界各种有名工程虽合于一处,决不能与此中国长城之工程相敌。”同时,他们也注意到长城的衰败:“惜历年已久,毁坏者居其大半,似中国人不甚重视之者,亦有数处颇完好,似近日曾加以修理。”然而,随行的清朝官员颇不以为然,对经常穿梭于长城内外的他们来说,此种景观已经司空见惯,并无神奇之处。这一是因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是从未出过国门的他们,完全不了解世界,更不知道远在“荒蛮之地”的夷狄还有什么工程可言,故难有比较认识,也无自豪情怀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