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关位于宁夏固原古城东南,是历史上重要的关隘,因关口附近萧蒿茂密而得名。
萧关创建于汉文帝时期,在当时是关中与陇东的交通要冲,被古人称为“灵武咽喉,西凉襟带”。西汉前期,由于汉廷无力大规模对匈奴作战,对匈奴的掠扰只能采取守势,但匈奴愈益骄横,连年入犯汉朝边郡,掠掳人口畜产。萧关所在的陇西郡是几个主要受害地区之一,萧关更是首当其冲。
公元前166年匈奴攻进萧关之后,长驱陇西,把秦始皇出巡陇西、北地时所建的行宫火烧为灰烬。公元前112年至公元前107年汉武帝两次出巡边塞,都是由此经过。北宋时期,萧关正处北宋和西夏交界地带,为防御西夏进攻,北宋于1105年在今固原地区同心县又新筑了一座萧关,史称北萧关。
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王维、岑参、卢纶等都写过很多歌颂萧关的诗作。如王维:“萧关逢侯骑,都护在燕然”。陶翰:“驱马击长剑,役役至萧关”。卢纶:“今来部曲尽,白首过萧关”。在一些描写萧关一带情景和远征战士戍边生活的诗中,最受人喜爱的还是王昌龄的《塞上曲》:“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这首诗给后人留下了一幅当时萧关金秋胜景的美丽画卷。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