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庸作为关塞,历代都对其相当重视,其中既有军事的原因,又有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因素。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经济文化的交流是促进国家繁荣统一的方略之一,历代统治者也都看到了这一点。从军事领域着眼,作为华北平原通往西北的交通要道,居庸关既可作为中原向漠北开拓进取的前哨,又可据险防守以备游牧部落的骚扰,历史上曾有不少欲称王称霸者,都据此关隘以举兵发难。所以,元代郝经在其《居庸关铭》一文中说:“中原能守则为阳国北门,中原失守则为阴国南门,故曰汉、唐、辽金以来尝宿重兵以谨管钥。”由此看来,居庸关真可谓是一处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理想关塞。
由于改朝换代,居庸关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曾有过不同的称谓。如秦称居庸塞;汉称居庸关;到了晋代,因这一地区划归军都县,此关又称军都关;曹魏年间,因居庸关地处两山夹峙,一水旁流,狭长四十华里的关沟(即军都陉)中部,而关沟又恰似一支中部窄细,头尾粗壮的细腰蜂,又有人称其曰蠮螉塞。也有人因所居地域不同称西关。唐代更有蓟门关的称谓。北齐称纳款关。到了金代,女真族国语则称居庸关为查刺合攀,也谓之“冷陉”。名称一易再易,足见古人对居庸关的重视与关注。
(来源:《万里长城纵横谈》 董耀会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