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境内长城现状见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雕像
水涧沟口东台地的战国赵北长城烽火台
说起长城,人们都会想到八达岭,想到嘉峪关、山海关。还有那西北地区大漠孤烟、矗立在漫漫黄沙中的古代长城遗迹。
悲壮,却苍凉。
但却很少有人会把长城与包头联系起来。其实,包头市境内的长城数量,在内蒙古乃至全国都很少见。先后有五个时代:战国赵、秦、汉、北魏、金,共6条长城遗迹在市内纵横,长度达340余公里。
它们,或藏在巍峨的大青山深处,或是藏匿在郊区的田间地垄,或是只留一个故事,在民间流传,近乎被遗忘……
还有一些,直接成了农家的院墙,成了农户们的地窖,成了他们铲平之后的农田。或者干脆被延伸到了厂区之内,不见踪影。
探寻赵长城
《史记·匈奴列传》记载:“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在今天阴山山脉大青山、乌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寻觅到这条土筑长城的遗迹。
1961年,文物考古专家翦伯赞探访了赵长城遗址。并作诗一首以示怀古凭吊:“骑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灵王。邯郸歌舞终消歇,河曲风光旧莽苍。望断云中无鹄起,飞来天外有鹰扬。两千几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墙。”
从字里行间不难理解,昔日雄壮一时的赵长城,在近些年却是另一幅光景。没有被保护,没有被重视,就那样孤寂地躺在旷野之中。
在土右旗水涧沟门山口东,屹立着一座高大的土筑烽火台。今年已近七旬的老梁,曾是监狱的一位退休职工。现住在这烽火台山下的红房子里。
信奉佛教多年的老梁,清楚的记得十多年前那坍塌的赵长城。“塌了有那么两溜子,目测有个六七立方米。”
几年前同样造访过的土右文管所,对此遗址拍了大量的照片,并称要将此保护起来。可是至今,常年住在这里的老梁,没看到一丝要保护的痕迹。“两千三百年都没倒,可别毁在咱们这代人的手里啊。”
从五当沟口进山,山路蜿蜒,路面颠簸。两侧是高耸的山,也有怪石嶙峋。一路死盯着山头看,不见赵长城丝毫踪迹。因为赵长城建造之时就地取材,所以在石头、石材充裕的地方,长城就由石砌。若是在土质的山上,则是由厚厚的夯土建成。走了数公里,突然在一处较隐蔽的山脊上依稀看到了一截与周围环境不同的石砌砖垒。可惜它却是那般短、那般小,倏忽间就消失不见了。 继续前行,就来到了石拐区。这里,在青五公路沿线,有着一段至今可循的赵长城遗址。在23公里处,便是赵长城遗址公园。那尊赵武灵王策马扬鞭的雕像,仿佛一下子就会将思绪拉回到那个年代:战火四起,战马嘶鸣,刀戟碰撞,血雨腥风……
向路的两头望去,赵长城就像是一道土龙,向着那个可以望见尽头的地方延伸。近两千三百年的雨水冲刷,风沙侵蚀,以及历代的人类活动。使得这段夯土长城,早已失去了原有防御敌人南侵的雄壮。
这个时候的赵长城,更像是一条河边的堤埂。目前仍有四五米高的它,当年应该是何等的壮观。在被破坏的断切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次,每层大约厚10厘米左右。
顺着青五线一路向西,长城遗迹就伴随左右。一路过二相公、东边墙、过了东达沟园区,长城扎进了一个厂区,一直到西边墙,兴胜,就再也看不到长城的踪迹了。
再到银海新村,一截子土埂立在山南,延伸数百米后。就成了农家的院墙,或是再次钻进厂区。
也许是横亘在人类活动区的长城太碍事,修路、挖渠、建房、建厂,它都会被无情的铲平。断裂的那些豁口,似乎在讲述着长城的悲痛,那随风飘曳的野草,似乎也在表达着哀怨。
秦汉长城遗迹
秦长城与汉长城,在历史上多合称为“秦汉时期长城”。《史记·蒙恬列传》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据一份资料记载:经过包头市的秦长城,横贯固阳县中部,全长55公里左右。长城沿阴山山脉中脊或北坡顺山就势,穿沟越壑,蜿蜒起伏,气势雄伟壮观。
由于秦长城修建的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现存遗迹辨认的难度太大,记者一行在固阳县境内亲眼所见了一处秦长城遗址。只可惜城墙的雄壮已不再,只留一些简单的石块堆砌在山脊。
可喜的是,目前该地区已建立了相关的保护区,虽在此发展旅游,但是对于其保护的作用却是很大的。当地的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因为一年当中的游客所来不多,遗址几乎保持原样。“我希望更多的人关注秦长城,了解秦长城,毕竟这是我们民族伟大的一项建筑。”
一位姓张的村民告诉记者,在他儿时一次上山,曾在其父亲的指引下见到过一段秦长城保存较长的遗址。“山上的多用石头垒,稍微缓和的平地就用夯土。当年记得就是一条像现在公路路基样子的痕迹,断层可以看出分出层次的夯土层。”
另据了解,沿长城内外,凡是重要的关口和适于瞭望的地方,都设置了烽火台和城障。只可惜的是,这些昔日的建筑和城郭,早已没有了一丝的踪影。
时代更迭,转眼已是汉朝。汉武帝为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事业,曾两次在今内蒙古地区修筑长城。第一次派将军卫青,主要是修缮秦时的长城。第二次在阴山以北修筑“外城”,这次属完全的新筑。
基于修缮秦时的旧长城,故之后多称之为“秦汉长城”。
史学界关于“外城”遗址的确切位置存在争论,甚至有些学者武断地认为:今天已经不可再寻见了。
长城边的村名
东边墙、西边墙、边墙壕,这些个地名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眼,那就是“墙”。如果根据其各自所处的位置,会发现一个共同点:这些村子都位于赵长城遗址的沿线。
虽然村名中有着难以抹去的遗迹印证,但是由于前些年村民们擅自将长城推平开垦为耕地,或是直接在长城一侧开挖窑洞居住,或是挖上一两口菜窖。东边墙村的村民们曾经就把长城当做墙,盖起了不少的房屋。
在二相公窑子东北方向,一个村子曾叫古城壕,相传古时也为一个村落,可惜如今早已变成了耕地。
因为本地人把赵长城叫做边墙,一东一西两个村子,便被命名为东、西边墙。而边墙壕村,却是由于赵长城通过该地而取此名。
当我们提起这些村名,便会自然的想起赵长城。只是担心,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听闻这些村名后会不明所以。长城遗址,必须要保护起来。
但就在这几个村子走访期间,询问过不少老人、妇女及孩子,他们大都一脸茫然,反而质问:“这里有长城?我住了半辈子也没听说过。”
长城遗址被破坏事例
赵长城处于城市边缘地带,经过的农村地区人口也相对密集,在经济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也给赵长城保护带来许多不利因素。
1999年7、8月间,哈德门沟古城被非法侵占并遭到严重破坏,古城内砌筑围墙占地达9300多平方米,非法挖掘地基沟、平整地面4000余平方米,平均深挖约1.1米左右。
几乎在同一时间,昆都仑河修建110国道过河大桥时,沟口东岸的障城也遭到很大破坏。
2004年,达茂联合旗一个投资项目为了交通的便利,私自挖毁一段金界壕作为通道。
2004年7月,郊区银海新村发现村民紧贴长城南侧建起了新住宅。
2005年10月,固阳秦长城上刻有岩画的石块基本被盗取一空。
2008年10月,哈德门沟古城再次被占用和取土破坏。
据了解,当地文物管理所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对长城遗址进行巡查监督,制止破坏行为的出现。但因文物部门没有执法权,人员编制少、资金少等原因,保护工作的开展举步维艰。对于发现的问题,只能是发现一起举报一起,然后再协调文化稽查队。但往往等到执法人员到达现场,文物早已遭受了破坏。而对于文物保护范围内出现工厂、居民、电线杆等,也只能是拍照之后上报,上报的结果往往不了了之。
保护长城,这不仅仅是个别人对于文物保护的呼喊,更是对历史心存敬畏的一种呼喊。流失国外多年的兽首回国尚且指日可待,对国内原本存在的这些遗迹我们不妨要下更大的功夫和精力去保护、去修缮。
包头市境内的长城,包括了五个时代、六条长城,如果连同重复修缮利用的,就相当曾有八条长城。这么多的长城集中在包头地区,在全国其他地方是少有的。为此,建议国家文物局和长城学会在包头进行一次综合性的长城调查,不仅对长城研究是一次积极地推动,而且对包头市长城保护工作也是一个有力推动。
(包头范围内同时还有北魏长城和金界壕,但因史料不足及能力、知识所限,尚不足条件亲自探访,故在此不做谈论。)
(来源:包头新闻网 首席记者 刘亚林 记者 马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