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杰 孟昭永
蓟镇为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特别是在永乐迁都北京后,担当着拱卫京师的重任。总兵官是明代最高级别的武官,在九边戍守中,总兵官的作用尤为关键。我们在查阅相关历史文献及对唐山境内明代长城实地考古调查的基础上,试对蓟镇历任总兵官进行考略,以求对蓟镇长城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和更深入的研究。
一、总兵官的设置
明朝的兵制承袭发展了唐、宋、元兵制的特点,建立了卫所制度。从中央到地方的管辖秩序为五军都督府、都司、卫所体系。即五军都督府和都司分别为中央和地方最高军事机构,都司下辖卫所,各都司所率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而听令于兵部。按照此军事体制,五军都督府每府设左、右都督,正一品;都督同知,从一品;都督佥事,正二品。各都司所设都指挥使即是地方上的最高军事长官,但遇有战争,朝廷还要往下派遣总兵官,以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公、侯、伯充任。
明代总兵始设于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后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总兵被任命。建文二年(1400年),命李景隆为平燕将军,充总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征虏将军印,充总兵官。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始颁将军印于诸边将,其中有总兵4人,参将4人。但镇守蓟镇的总兵不得称将军挂印。
总兵官成为镇守地方的最高军事长官之后,改变了练兵将领不指挥作战,指挥作战的将领不管练兵的问题,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形成事权专一的局面,但也存在着总兵称霸一方、拥兵自重的可能。为维护中央集权,再有战争时,朝廷又要往下派员,称为巡抚,参与军队管理,削弱总兵官的权力。开始巡抚只为临时性的工作,后来才成定职,常驻地方。这样一来,不仅原来的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要受其节制,就连总兵官也要听其指挥。
总兵官之下,还设有副总兵、参将、游击将军,游击之下还有坐营官、守备、把总、提调官等。
二、蓟镇历任总兵官
通过文献记载及长城实地调查所发现的碑刻文字记录,我们对明代蓟镇长城总兵官进行了归纳、排列,其顺序如下[1]:
永乐:张信[2](临淮人) 隆平侯
陈志[3](巴人) 遂安伯
陈敬[4] 京卫人
陈景先[5] 东胜右卫人
宣德:王 [6] 密云卫人
正统:孙杰[7] 应城伯
宗胜[8] 遵化卫人
景泰:胡镛[9] 永平卫人
天顺:吴得 隆庆卫人
马荣[10] 兴州前屯卫人
沈煜[11] 修武伯
成化:焦寿[12] 东宁伯
冯宗[13] 京卫人
刘清[14] 京卫人
李铭[15] 山东邹平人
弘治:刘福[16] 宁晋伯
蒋骥 定西侯
阮兴[17] 京卫人
王铭 锦衣卫人
正德:温和[18] 河间卫人
吴玉 遵化卫人
冯澄 京卫人
陈 遂安伯
戴钦 绥德卫人
马永[19] 金吾左卫人
嘉靖:张 [20] 大同卫人
杨慎 辽东人
□云 榆林人
萧升[21] 抚宁卫人
刘渊[22] 山海卫人
祝雄[23] 山海卫人
戴廉 蓟州卫人
周彻 抚宁卫人
罗希韩[24] 平谷人
李凤鸣[25] 京卫人
成勋[26] 蓟州人
周益昌[27] 辽东人
欧阳安 宣化府人
李广 京卫人
张承勋 怀安卫人
孙膑 绥德卫人
胡镇 阳和卫人
王孟夏 宁武人
隆庆:李世忠[28] 绥德卫人
郭琥[29] 永昌人
戚继光[30] 山东人
万历:杨四畏 辽东人
张臣[31] 榆林卫人
董一元[32] 宣府前卫人
张邦奇[33] 蔚州人
王保[34] 榆林卫人
尤继先[35] 榆林卫人
萧如薰[36] 延安卫人
杜松[37] 昆山人
马栋[38](籍贯不详)
王国栋[39] 榆林卫人
张国柱(籍贯不详)
张承荫[40] 榆林卫人
李怀信 大同人
天启:孙祖寿[41] 昌平人
马世龙[42] 宁夏人
王威[43] 绥德人
崇祯:赵率教[44] 陕西人
杨肇基[45] 辽东人
吴国俊[46] 榆林人
陈国威[47](籍贯不详)
朱国栋 陕西人
张世显(籍贯不详)